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勤四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评上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时,他说:“我虽然评上了高级教师职称,但我的水平和高级教师还相差很远,我必须刻苦努力,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级教师。”在被评为特级教师时,他说:“我尽管得到了特级教师的称号,但我和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相比,还相差很远,我必须努力向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看齐。”他,就是甘肃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民勤四中语文教师——韦兴正。
源头活水:博览群书筑根基
做一个有梦的教师是韦兴正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有没有梦想,有没有为自己设置一个长期乃至一生的奋斗目标,并将自己的工作尽可能锁定在这个梦想上,这往往成为优秀和平庸的最大区别。
韦兴正在19岁时登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坛,开始了他这一生的追梦之路。
韦兴正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坚信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于是,读书学习便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早起晚睡,和书本相依相随。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暗自发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他的房间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藏书近万册,同一内容的书,往往有多种版本。只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不论古今中外,他都广涉博取。《尚书》《诗经》《春秋三传》《周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及历代散文,他都做了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的著作,他阅读过20多种。
广泛的阅读、系统的研究,为他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他的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出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特点,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堂内容丰富、知识规律性强。
韦兴正认识到,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只凭学科知识虽可以把课讲好,但缺乏思想深度,这样的教师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因此,在不断强化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韦兴正还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他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记》、洛克的《教育漫话》、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肖川、袁振国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成了他的案头必备书目,他写的读书笔记摞起来几乎有一人高。
中外大家的教育理论浸润了他的思想,使他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
韦兴正始终认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有许多老师问他,你经常读书写作,时间从哪里来?他的回答是:只要想读书,无论多么忙,总会有读书的时间。
韦兴正在学校确实很忙,他不仅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而且肩负着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供他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很少。但他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做到了教学管理和读书写作两不误,培育了自己名师的品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舌耕笔耘:教学科研结硕果
韦兴正在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即“拓宽视野,教给规律”。“拓宽视野”就是在教学中针对知识点展开联想,旁征博引,尽可能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从广阔的知识背景上掌握知识点;“教给规律”就是通过引证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规律,提升学生的能力。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拓宽视野是为学生解决“米”的问题,教给规律是为学生提供“炊”的办法。在教学中,他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总结出了“在比较中联想,在联想中比较”的语文学习方法。他的这些成功做法在语文教研组得到了大力推广,并辐射到全校的各科教学实践中。许多青年教师都以他为榜样,经常深入他的课堂听课,学习他的教学方法。韦兴正的课堂从来都不设限,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所有的老师随机听课。
从1983年到现在,他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其中担任高三语文教学25年,他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连年获得学校表彰奖励。1996年5月,韦兴正被评为武威市“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8年9月,荣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和省“园丁奖”。三次获得民勤县委、县政府颁发的高考突出贡献奖。2000年5月和2004年3月,他先后被甘肃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骨干教师和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5年12月,被评为“特级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韦兴正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借助自己丰厚的学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在《古汉语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教学与管理》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60余篇。2002年1月,他编著的《文言文阅读指津》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3月,他的第二部著作《做一个有梦的教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为此,他两度获得学校授予的“教研工作特别奖”。韦兴正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业绩在民勤县和武威市得到了广泛传扬,成为全市公认的教育教学科研名师。2002年10月,他被武威市教育局确定为全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市三县一区巡回演讲。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被武威职业学院聘为大学生岗前培训班讲课教师,主讲“推进新课程”。2006年6月,承担了武威市中学校长和辅导站长培训班讲课任务。2008年5月,应邀到河西学院作《做一个有梦的教师》专题报告,并被河西学院中文系聘请为兼职教师。
任重道远:强化管理谋发展
韦兴正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教学管理上也显现出了自己的魄力。他从1988年进入学校中层管理岗位起,历任教研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不论是身处哪个岗位,他都干得有声有色。
1999年,他从政教主任调任为教导主任,在担任教导主任的8年中,他大刀阔斧地强化学生的学风建设和教学常规环节的落实工作,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校园要想到学习,进入教室就必须学习。”这是韦兴正 在学风建设中提出的理念。理念的感召,加上制度的保证和严格的督查,全校的学风很快步人正轨。
哲学家萨格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他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听着暮鼓晨钟,他用他的书声引领学生的书声,使校园书声琅琅;伴着寒来暑往,他影响着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校园桃李芬芳!从1999年到2006年,学校的高考录取人数由500人突破到1500人,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教导主任的他,功不可没。
“在教学常规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韦兴正在教学常规环节的落实方面的硬性要求。教学是最能体现个性化的工作,但教学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行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这些教学环节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但绝不能放任自流、盲目行事。他明确提出: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师,在教学常规环节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个理念推动下,民勤四中的教学常规工作一直保持着亮丽的色彩,在市、县教学督查中获得高度认同和肯定,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样板。
韦兴正担任教导主任的8年里,他每周上12节高三语文课,每周要批改近200本作文,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8年内,他发表了3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出版了两部著作;8年内,他到校最早,离校最晚,几乎没有节假日,校园处处,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校长看到他,总是充满关切地问:“累不累。”韦兴正的回答只有铿锵有力的两个字:“不累!”其实,他何尝不累?但他感到累得值,累得快乐,累得幸福!因为,“教育是责任,是责任就要主动承担;教育是事业,是事业就要甘于奉献。”这是韦兴正在他的教育随笔中写到的一句话。
2007年,韦兴正被提升为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是影响学校发展、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自己的教学领导锁定在价值与思想、学习与研究、继承与创新的引领上。他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共谋发展。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领全校教师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民勤四中“珍珠班”就是他精心培育的品牌工程。从中考前的宣传策划,到中考后的摸底调查,再到开学前的回访落实,他率先垂范。哪里最苦,他去哪里!哪里的工作最难做,他就选择去哪里!他记得每一个“珍珠班”学生的名字,他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他带领“珍珠班”工作团队捡回了一粒粒“珍珠”,让一粒粒“珍珠”发出璀璨的光华!
民勤四中“实验班”是他精心培育的另一个品牌。他组织召开实验班科任教师会议,组织召开实验班学生会议,分析教情,分析学情,和老师们面对面地细说高考策略;和同学们面对面地共话高考理想。在民勤四中辉煌的高考金榜上,考取“985工程院校”、“211院校”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在成绩面前,韦兴正从不居功,以他的大智慧展示着一种大胸怀,大境界。
韦兴正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但他并不满足,在教育这块园地中,他的目标不是优秀,而是卓越,面对新课程教学,他在向卓越的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努力奋进!
责任编辑:陈富祥
源头活水:博览群书筑根基
做一个有梦的教师是韦兴正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有没有梦想,有没有为自己设置一个长期乃至一生的奋斗目标,并将自己的工作尽可能锁定在这个梦想上,这往往成为优秀和平庸的最大区别。
韦兴正在19岁时登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坛,开始了他这一生的追梦之路。
韦兴正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坚信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于是,读书学习便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早起晚睡,和书本相依相随。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暗自发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他的房间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藏书近万册,同一内容的书,往往有多种版本。只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不论古今中外,他都广涉博取。《尚书》《诗经》《春秋三传》《周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及历代散文,他都做了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的著作,他阅读过20多种。
广泛的阅读、系统的研究,为他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他的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出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特点,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堂内容丰富、知识规律性强。
韦兴正认识到,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只凭学科知识虽可以把课讲好,但缺乏思想深度,这样的教师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因此,在不断强化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韦兴正还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他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记》、洛克的《教育漫话》、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肖川、袁振国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成了他的案头必备书目,他写的读书笔记摞起来几乎有一人高。
中外大家的教育理论浸润了他的思想,使他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
韦兴正始终认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有许多老师问他,你经常读书写作,时间从哪里来?他的回答是:只要想读书,无论多么忙,总会有读书的时间。
韦兴正在学校确实很忙,他不仅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而且肩负着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供他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很少。但他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做到了教学管理和读书写作两不误,培育了自己名师的品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舌耕笔耘:教学科研结硕果
韦兴正在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即“拓宽视野,教给规律”。“拓宽视野”就是在教学中针对知识点展开联想,旁征博引,尽可能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从广阔的知识背景上掌握知识点;“教给规律”就是通过引证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规律,提升学生的能力。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拓宽视野是为学生解决“米”的问题,教给规律是为学生提供“炊”的办法。在教学中,他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总结出了“在比较中联想,在联想中比较”的语文学习方法。他的这些成功做法在语文教研组得到了大力推广,并辐射到全校的各科教学实践中。许多青年教师都以他为榜样,经常深入他的课堂听课,学习他的教学方法。韦兴正的课堂从来都不设限,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所有的老师随机听课。
从1983年到现在,他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其中担任高三语文教学25年,他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连年获得学校表彰奖励。1996年5月,韦兴正被评为武威市“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8年9月,荣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和省“园丁奖”。三次获得民勤县委、县政府颁发的高考突出贡献奖。2000年5月和2004年3月,他先后被甘肃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骨干教师和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5年12月,被评为“特级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韦兴正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借助自己丰厚的学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在《古汉语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教学与管理》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60余篇。2002年1月,他编著的《文言文阅读指津》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3月,他的第二部著作《做一个有梦的教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为此,他两度获得学校授予的“教研工作特别奖”。韦兴正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业绩在民勤县和武威市得到了广泛传扬,成为全市公认的教育教学科研名师。2002年10月,他被武威市教育局确定为全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市三县一区巡回演讲。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被武威职业学院聘为大学生岗前培训班讲课教师,主讲“推进新课程”。2006年6月,承担了武威市中学校长和辅导站长培训班讲课任务。2008年5月,应邀到河西学院作《做一个有梦的教师》专题报告,并被河西学院中文系聘请为兼职教师。
任重道远:强化管理谋发展
韦兴正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教学管理上也显现出了自己的魄力。他从1988年进入学校中层管理岗位起,历任教研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不论是身处哪个岗位,他都干得有声有色。
1999年,他从政教主任调任为教导主任,在担任教导主任的8年中,他大刀阔斧地强化学生的学风建设和教学常规环节的落实工作,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校园要想到学习,进入教室就必须学习。”这是韦兴正 在学风建设中提出的理念。理念的感召,加上制度的保证和严格的督查,全校的学风很快步人正轨。
哲学家萨格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他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听着暮鼓晨钟,他用他的书声引领学生的书声,使校园书声琅琅;伴着寒来暑往,他影响着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校园桃李芬芳!从1999年到2006年,学校的高考录取人数由500人突破到1500人,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教导主任的他,功不可没。
“在教学常规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韦兴正在教学常规环节的落实方面的硬性要求。教学是最能体现个性化的工作,但教学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行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这些教学环节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但绝不能放任自流、盲目行事。他明确提出: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师,在教学常规环节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个理念推动下,民勤四中的教学常规工作一直保持着亮丽的色彩,在市、县教学督查中获得高度认同和肯定,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样板。
韦兴正担任教导主任的8年里,他每周上12节高三语文课,每周要批改近200本作文,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8年内,他发表了3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出版了两部著作;8年内,他到校最早,离校最晚,几乎没有节假日,校园处处,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校长看到他,总是充满关切地问:“累不累。”韦兴正的回答只有铿锵有力的两个字:“不累!”其实,他何尝不累?但他感到累得值,累得快乐,累得幸福!因为,“教育是责任,是责任就要主动承担;教育是事业,是事业就要甘于奉献。”这是韦兴正在他的教育随笔中写到的一句话。
2007年,韦兴正被提升为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是影响学校发展、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自己的教学领导锁定在价值与思想、学习与研究、继承与创新的引领上。他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共谋发展。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领全校教师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民勤四中“珍珠班”就是他精心培育的品牌工程。从中考前的宣传策划,到中考后的摸底调查,再到开学前的回访落实,他率先垂范。哪里最苦,他去哪里!哪里的工作最难做,他就选择去哪里!他记得每一个“珍珠班”学生的名字,他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他带领“珍珠班”工作团队捡回了一粒粒“珍珠”,让一粒粒“珍珠”发出璀璨的光华!
民勤四中“实验班”是他精心培育的另一个品牌。他组织召开实验班科任教师会议,组织召开实验班学生会议,分析教情,分析学情,和老师们面对面地细说高考策略;和同学们面对面地共话高考理想。在民勤四中辉煌的高考金榜上,考取“985工程院校”、“211院校”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在成绩面前,韦兴正从不居功,以他的大智慧展示着一种大胸怀,大境界。
韦兴正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但他并不满足,在教育这块园地中,他的目标不是优秀,而是卓越,面对新课程教学,他在向卓越的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努力奋进!
责任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