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其中语文的人文化特点在新课改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调。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炼。
【关键词】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22-02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一度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因此,语文教学绝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如何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呢?
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它熔知识技能、修养于一炉,在诸门学科中具有独特地位——它既可以在各科教学中找到与它们互补的地方,也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人文化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态健康又富有情趣的人。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年轻的心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受到感染;要有宽博的知识面,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能在讲课中左右逢源;要有幽默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永远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能因作品中人物、作者情感之乐而乐,因作品中人物、作者情感之忧而忧,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引发出作品、老师、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三向互动,为人文化教学奠定深厚的基础。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1.设计精彩的导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主要有激情,激情,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一位教师在讲《背影》时,播放了《父亲》这首歌。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优美的纪实散文。”教师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
2.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庞杂,有的看似与我们的生活是相去甚远的,但终归是生活的反映,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藕断丝连的因素,让它与现实生活挂起钩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趣就会大大增加。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教育,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机地插入一些能启发他们深思。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陶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文章中的情形,直接与现实生活挂钩,教材中有相当数量是过去的作品,教学时不能满足于模拟世界,再现过去生活的真实,要注意和善于引发,使得学生情绪昂扬,感奋起来。
3.让学生与课文人物产生共鸣。我们的课文中,写到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富有热情和真情的人,对学生都有极好的激励和感召作用,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为革命而勇于就死的谭嗣同、愿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些杰出人物的美好情感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尤其要把这种激发贯穿于导读的具体过程中。
4.让学生与课文作者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成,理定而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就是要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努力发掘文章作者的一片真情,追本溯源,以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许多老师在题解、在总结时,口号式地用上“抒发了作者什么什么感情”就算完事,或者当讲到某一段议论和抒情文字时,作一番挂牌、贴签式的评介。这种浅表形的“人文化”,浮光掠影,决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深处,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共振,才能起到人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注意生活細节,做好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1.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中国历来也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这一观点深刻地反映了教学中情感与效率之间那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原原本本地向学生敞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好接近的,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样平凡的人。在平时,教师要设法主动与学生多接触。譬如,学生对你打招呼,要有热情回应,课间要常与学生交流对话,听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开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还要了解了解学生们近来开展什么活动,喜欢看些什么书,喜欢什么影视和哪些影星等。这样,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就有了较多的主动权,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人文化教学的时候才能多一点水到渠成,少一些隔靴搔痒。
2.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老师不是学生的长辈,不是学生的上级,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老师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就会很自然的带到课堂上,带到书本上。可以说,老师利用这种情感,让学生更喜欢上课,更喜欢学知识,“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压力,也没有紧迫感,在课堂上和课下都会更加轻松,也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同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更容易交换思想,交流想法,这样老师便拥有了课堂的灵魂,有了凝聚学生目光的魅力,为课堂的人文化策略的实施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
随着素质教学的进一步实施,人文化教学模式必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现阶段语文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的分析并掌握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将人文化教学模式充分的嵌入到自身的教学活动当中,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人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动态性的调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
总之,让“人文”回归语文课堂吧!失去了“人文性”,脱离了人文内涵,单纯追求形式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失去灵魂、失去光泽、缺乏基础、缺乏底气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多么苍白无力、多么乏味单调。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都充溢着“人文”的美丽光彩!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显露出“人文”的灵性与创造性,成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欧,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谈起》.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2]徐娜波.浅析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化[J].速读:下旬,2014(01).
【关键词】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22-02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一度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因此,语文教学绝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如何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呢?
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它熔知识技能、修养于一炉,在诸门学科中具有独特地位——它既可以在各科教学中找到与它们互补的地方,也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人文化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态健康又富有情趣的人。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年轻的心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受到感染;要有宽博的知识面,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能在讲课中左右逢源;要有幽默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永远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能因作品中人物、作者情感之乐而乐,因作品中人物、作者情感之忧而忧,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引发出作品、老师、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三向互动,为人文化教学奠定深厚的基础。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1.设计精彩的导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主要有激情,激情,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一位教师在讲《背影》时,播放了《父亲》这首歌。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优美的纪实散文。”教师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
2.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庞杂,有的看似与我们的生活是相去甚远的,但终归是生活的反映,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藕断丝连的因素,让它与现实生活挂起钩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趣就会大大增加。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教育,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机地插入一些能启发他们深思。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陶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文章中的情形,直接与现实生活挂钩,教材中有相当数量是过去的作品,教学时不能满足于模拟世界,再现过去生活的真实,要注意和善于引发,使得学生情绪昂扬,感奋起来。
3.让学生与课文人物产生共鸣。我们的课文中,写到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富有热情和真情的人,对学生都有极好的激励和感召作用,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为革命而勇于就死的谭嗣同、愿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些杰出人物的美好情感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尤其要把这种激发贯穿于导读的具体过程中。
4.让学生与课文作者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成,理定而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就是要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努力发掘文章作者的一片真情,追本溯源,以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许多老师在题解、在总结时,口号式地用上“抒发了作者什么什么感情”就算完事,或者当讲到某一段议论和抒情文字时,作一番挂牌、贴签式的评介。这种浅表形的“人文化”,浮光掠影,决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深处,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共振,才能起到人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注意生活細节,做好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1.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中国历来也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这一观点深刻地反映了教学中情感与效率之间那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原原本本地向学生敞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好接近的,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样平凡的人。在平时,教师要设法主动与学生多接触。譬如,学生对你打招呼,要有热情回应,课间要常与学生交流对话,听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开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还要了解了解学生们近来开展什么活动,喜欢看些什么书,喜欢什么影视和哪些影星等。这样,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就有了较多的主动权,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人文化教学的时候才能多一点水到渠成,少一些隔靴搔痒。
2.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老师不是学生的长辈,不是学生的上级,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老师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就会很自然的带到课堂上,带到书本上。可以说,老师利用这种情感,让学生更喜欢上课,更喜欢学知识,“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压力,也没有紧迫感,在课堂上和课下都会更加轻松,也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同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更容易交换思想,交流想法,这样老师便拥有了课堂的灵魂,有了凝聚学生目光的魅力,为课堂的人文化策略的实施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
随着素质教学的进一步实施,人文化教学模式必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现阶段语文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的分析并掌握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将人文化教学模式充分的嵌入到自身的教学活动当中,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人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动态性的调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
总之,让“人文”回归语文课堂吧!失去了“人文性”,脱离了人文内涵,单纯追求形式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失去灵魂、失去光泽、缺乏基础、缺乏底气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多么苍白无力、多么乏味单调。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都充溢着“人文”的美丽光彩!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显露出“人文”的灵性与创造性,成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欧,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谈起》.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2]徐娜波.浅析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化[J].速读:下旬,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