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在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抓好粮食生产是确保实现“双防”目标的必然要求。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途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市为建设单元,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大型农业建设项目。近年来,山东省已在菏泽、德州、聊城、泰安、济宁五市实施了7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亿元。通过基地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着力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把提高粮食良种普及率摆到重要位置,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烟台农科所为依托,强化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项目区共建设原种田20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49万亩,良种加工储备中心16处,良种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小麦比重达到90%以上。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项目区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加。2007年项目区粮食单产比2002年平均增加60公斤,增幅最大的地方达到23%;粮食总产量达到306.8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37%。在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下,菏泽、聊城、泰安、德州四市粮食单产平均达到410公斤,总产达到360.6亿斤,比2002年增长59%,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7年累计增产粮食331亿斤,占全省同期增产的65%。
(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成本逐步下降。这一增一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各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实现了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种粮农民的收益。200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980元,增幅高出非项目区2个百分点,带动基地所在市农民纯收入增幅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始终把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放到首位,重点解决一家一户老百姓难以解决的问题。实施基地建设以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方田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作物良种化、耕作机械化、产出高效化。
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地覆盖面较小,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增收的直接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还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发挥基地建设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统筹兼顾,着力提高大型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努力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上下功夫,以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实现项目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期争取新开工建设3—5处基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 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100万吨,项目区粮食增产占全省比重80%以上,总产量占全省比重60%以上。
(一)强化规划引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选址与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集中连片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资金效益最大化。优先选择适宜优质专用粮食产品生长、具有生产综合优势、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作为项目区。基地建设布局要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有机衔接,集中力量把基地建设成为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生态有保障的粮食后备产区开发,形成“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努力扩大我省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规模。
(二)强化全程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从可研、设计到施工图等各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论证,确保基地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配套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创新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国办《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明确产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投资效益。加强项目跟踪督查,严肃查处截留挪用资金、擅自调整建设计划等违规现象。
(三)强化科技支撑,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要从山东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出发,依托小麦、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积极引用优质粮食品种,建立粮食新品种引育、扩繁、展示中心,加快粮食优质品种更新步伐,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力度。特别是按照“抓强筋、带中筋”的优质小麦发展思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研发、生产、加工一体化进程。
二要继续加强良种繁育及供种体系建设,完善制种、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条件,增强供种能力,提高良种加工水平,建立健全统一供种机制,为农民提供合格的优良品种。
三要大力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加强对因种优质栽培、无公害栽培、轻型简化栽培、精确标准栽培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四要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粮食高产优质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四)强化产销对接,促进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良性循环
一是推进订单化生产。基地布局时统筹考虑粮食加工因素,围绕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基地,发展定单生产,保证基地生产出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提高种粮效益。
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供种、统一农艺、统一收储、统一加工销售,保证基地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符合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高产、优质、专用产品。
三是深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山东粮食产品商品率高的优势,积极整合加工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把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纳入“515工程”(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扶持其做大做强,促进强强联合,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优势,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种粮农民互助、合作、联合,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
五是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产销洽谈、展销、促销活动,拓宽粮食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粮食产业发展平台。
六是在切实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新做法。积极引导种粮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借鉴烟台莱阳大吕疃村联户分田、泰安宁阳郑龙村土地入股等经验,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形成粮食生产规模经济。
(五)强化品牌意识,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贯彻落实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二次现场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三个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安全准入制度、例行监测制度、投入品专项整治制度)。特别是要优先健全粮食生产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粮食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粮食产品。
三是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检测、环境监测等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四是综合运用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抓好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两减三保”农业面源污染计划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严禁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快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产地环境。
(六)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涉及农业、水利、科技、财政、粮食等多个部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协调工作量大,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密切部门协作与配合。基地建设市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发改部门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机遇,抓好基地项目的规划、储备、申请、计划下达等组织实施工作,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农业部门要积极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粮食生产相关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和玉米千斤省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水利部门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等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部门要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粮食等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农户储粮”试点,进一步调动基地农民种粮积极性。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增强种粮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一、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途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市为建设单元,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大型农业建设项目。近年来,山东省已在菏泽、德州、聊城、泰安、济宁五市实施了7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亿元。通过基地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着力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把提高粮食良种普及率摆到重要位置,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烟台农科所为依托,强化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项目区共建设原种田20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49万亩,良种加工储备中心16处,良种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小麦比重达到90%以上。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项目区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加。2007年项目区粮食单产比2002年平均增加60公斤,增幅最大的地方达到23%;粮食总产量达到306.8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37%。在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下,菏泽、聊城、泰安、德州四市粮食单产平均达到410公斤,总产达到360.6亿斤,比2002年增长59%,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7年累计增产粮食331亿斤,占全省同期增产的65%。
(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成本逐步下降。这一增一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各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实现了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种粮农民的收益。200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980元,增幅高出非项目区2个百分点,带动基地所在市农民纯收入增幅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始终把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放到首位,重点解决一家一户老百姓难以解决的问题。实施基地建设以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方田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作物良种化、耕作机械化、产出高效化。
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地覆盖面较小,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增收的直接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还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发挥基地建设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统筹兼顾,着力提高大型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努力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上下功夫,以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实现项目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期争取新开工建设3—5处基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 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100万吨,项目区粮食增产占全省比重80%以上,总产量占全省比重60%以上。
(一)强化规划引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选址与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集中连片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资金效益最大化。优先选择适宜优质专用粮食产品生长、具有生产综合优势、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作为项目区。基地建设布局要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有机衔接,集中力量把基地建设成为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生态有保障的粮食后备产区开发,形成“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努力扩大我省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规模。
(二)强化全程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从可研、设计到施工图等各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论证,确保基地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配套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创新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国办《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明确产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投资效益。加强项目跟踪督查,严肃查处截留挪用资金、擅自调整建设计划等违规现象。
(三)强化科技支撑,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要从山东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出发,依托小麦、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积极引用优质粮食品种,建立粮食新品种引育、扩繁、展示中心,加快粮食优质品种更新步伐,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力度。特别是按照“抓强筋、带中筋”的优质小麦发展思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研发、生产、加工一体化进程。
二要继续加强良种繁育及供种体系建设,完善制种、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条件,增强供种能力,提高良种加工水平,建立健全统一供种机制,为农民提供合格的优良品种。
三要大力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加强对因种优质栽培、无公害栽培、轻型简化栽培、精确标准栽培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四要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粮食高产优质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四)强化产销对接,促进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良性循环
一是推进订单化生产。基地布局时统筹考虑粮食加工因素,围绕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基地,发展定单生产,保证基地生产出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提高种粮效益。
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供种、统一农艺、统一收储、统一加工销售,保证基地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符合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高产、优质、专用产品。
三是深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山东粮食产品商品率高的优势,积极整合加工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把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纳入“515工程”(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扶持其做大做强,促进强强联合,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优势,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种粮农民互助、合作、联合,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
五是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产销洽谈、展销、促销活动,拓宽粮食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粮食产业发展平台。
六是在切实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新做法。积极引导种粮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借鉴烟台莱阳大吕疃村联户分田、泰安宁阳郑龙村土地入股等经验,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形成粮食生产规模经济。
(五)强化品牌意识,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贯彻落实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二次现场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三个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安全准入制度、例行监测制度、投入品专项整治制度)。特别是要优先健全粮食生产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粮食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粮食产品。
三是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检测、环境监测等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四是综合运用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抓好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两减三保”农业面源污染计划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严禁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快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产地环境。
(六)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涉及农业、水利、科技、财政、粮食等多个部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协调工作量大,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密切部门协作与配合。基地建设市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发改部门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机遇,抓好基地项目的规划、储备、申请、计划下达等组织实施工作,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农业部门要积极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粮食生产相关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和玉米千斤省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水利部门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等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部门要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粮食等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农户储粮”试点,进一步调动基地农民种粮积极性。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增强种粮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