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84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经过1993—2002年10年反通胀、反通缩的艰苦斗争,从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但在这几年中,又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一度出现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交通运输的供给全面趋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总体上流动性过剩和某些方面信贷困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熨平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保持两位数,而且非常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落。这与科学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反过来说,如果不采取这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政策,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形势。
  在这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我们确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这一轮宏观调控始终围绕着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展开,始终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分注意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在宏观调控中还有一件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一年来,各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大量措施。但由于人们对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认识还不太一致,在具体调控措施上未能摆脱被动的局面。有的认为是经济结构扭曲造成的,有的说是外贸管理不善导致进出口顺差过大,还有的则归咎于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等等。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忽视了国际因素,没有看到或回避了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压力。从2004年10月的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美国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压开始,几年来越炒越热,引起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过高预期,导致国际过剩资本通过合法、非法的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和居民也视手中的美元为烫手的山芋,纷纷送到央行结汇。由此使我国外汇储备近几年出现了异常的过快增长。央行不得不发行相应的基础货币去收购这些外汇,加上货币在流通中的乘数效应,必然出现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必过于自责,更不能对混进大量热钱一事避讳莫深。否则,我们就难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
  
  我们更要看到,去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前景出现了团团疑云,防止经济衰退和遏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这场危机的主角正是一大批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结算银行,已经演变成美欧金融体系核心层面的信用问题。这些国际金融巨头在这场自导自演的危机中吃了大亏,总会想方设法转嫁危机,到世界上去寻找“肥羊”补补身子。其通常做法是以各种方式向某个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资金,人为制造或做大经济泡沫,在泡沫行将破裂的关键时刻迅速撤资,获取丰厚的回报;等到该国或地区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再回过头来大举廉价收购那里的资产,再一次获得巨额财富。
  面对国际环境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经济出了问题,我国经济必然要受到影响。美国消费下降、经济增长趋缓,将直接影响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连续5次降息,美元联邦基金利率从去年9月的5.25%降至3%。目前,人民币年存款利率为4.14%,两者的利率水平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倒挂。而市场对美元和人民币的预期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美元还会进一步降息和继续贬值,人民币却还将升息和加快升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和作为人民币资本品载体的中国股市、房市等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避风港,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千方百计涌入中国,从而加剧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也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加恶化,并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这些新情况,确实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诸多“两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的办法很多,最关键的一条是:看好国门,决不允许国际短
  期资本(一年及以内)“说来就来,想走就走”。
  我们应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宏观调控取得的宝贵经验。当前,特别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新的发展变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制定预案,妥善应对,尤其要注意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住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其他文献
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技能人才的培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日本近来推出的又一个新制度。该制度在如何建立国家、企业、行业团体、教育机构联手机制方面颇有特点,值得借鉴。    一、“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被概括为“以雇用关系为基础的、通过企业实习和在教育机构的理论学习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即企业要与参训者签订雇用合同,参训者作为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农业生产对高浓度磷复肥的需要,我国先后建设了贵州瓮福、云南大黄磷、广西鹿寨、湖北黄麦岭和大峪口五大磷肥企业。五大磷肥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几乎不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历史,但投产初期,由于财务负担沉重等原因,企业生产运营比较困难,引起了各方关注。  遵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200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亲自挂帅,积极推动五大磷肥改组改造工作,深入研究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遇
期刊
“十五”期间,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5年,人均GDP超过47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宁波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经济发展的成就给宁波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统筹社会事业各领域协调发展,指导“十一五”社会事业有序推进,我们编制了
期刊
2007年,我国稀土行业稳步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实现量减价增,国内消费明显增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7.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1.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79%和52.07%。    一、生产    (一)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  2007年,国家对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稀土矿产品产量为
期刊
一、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两弹一星”开始的萌芽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标志的成长期(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初步统计,到“十五”末,已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建设重大设施34个,涉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地质、海洋、生物、能源等众多领域,使我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
期刊
一、历史悠久,传承名门,山城里飞出的“金凤凰”    福建省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36年的上海立丰染织厂,1966年迁建三明后更名为福建省三明印染厂,1993年经福建省体改委批准改制为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5561万股,其中:国有股2561万股,占总股本的46.05%;法人股及内部职工股3000万股,占总股本的53.95%。企业拥有四条染色生产线,一条化纤生产线,二条印花生
期刊
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趋势,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当然不会被市场欢迎。  2007年我国CPI上涨了4.8%,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造成物价上涨有多方面因素:国内农产品
期刊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在结构调整中更加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注重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发展,全省出现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66.3∶34.7调整到2006年的48.3∶51.7。重工业增加值近30年来首次超过轻工业,是云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突破之一。  (二)在结构调整中更加注重非烟工业的发展  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
期刊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等仍然不平衡    一、近年来产业政策的实施与调整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加强“三农”工作做出重要战略部
期刊
我国扶贫战略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20多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这一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事实上演变成了政府“包办”,社会参与因缺乏政策工具和其他必要条件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尽管如此,这一模式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我国的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减少,累计2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扶贫成果并全面消除贫困,我国的扶贫战略面临着制度转型的新课题,现行的政府扶贫筹资机制、投资方式、运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