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ICU临床予镇静预防危重患者出现应激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镇静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咪唑地西泮与芬太尼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镇静治疗之后,血清皮质醇、静脉血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胃液pH显著增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ICU危重患者适当的镇静利镇痛治疗,能够有效的将机体应激反应发生率降低,且对于减少危重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ICU;镇静;预防;应激;作用
在重症监护室当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患者,由于环境模式、病痛及沟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通常存在焦急、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拔引流管及气管插管的情况,将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预防ICU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我院予以其相应的镇静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其进行报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84例。其中,21例为脑出血,2例为癫痫,27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为急性胰腺炎。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为42例。研究组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齡(47±6.34)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8±6.5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镇静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予以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治疗。丙泊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剂量为0.5-1.0mg。同时对患者进行Ramsay 评分,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对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控制Ramsay评分为2-5分间。需每小时进行一次剂量的调整,丙泊酚每小时的增减量应控制在10mg,芬太尼则为每小时0.02mg。
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咪唑地西泮与芬太尼联合治疗。同样,咪唑地西泮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剂量为2-3mg。之后根据Ramsay的评分,对给药速度进行调整,控制评分为2-5分,需每小时进行一次调整。咪唑地西泮的增减量控制为0.02mg /(kg·h),而芬太尼则控制为0.02mg /h。
1.3 Ramsay的评分标准
关于Ramsay的评分参照Ramsay的镇静评分标准进行。清醒状态:⑴若患者存在焦虑及紧张等行为则为1分;⑵如果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有定向力且保持安静则为2分;⑶如果患者能够根据医生的指令做出相应反应则为3分。睡眠状态:⑴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会出现敏感反应的患者为4分;⑵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会表现为迟钝反应的患者为5分;⑶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没有反应的患者为6分[1]。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血清皮质醇(Cor)、静脉血糖(Glu)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指标等进行观察。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镇静治疗之后,血清皮质醇、静脉血糖,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胃液pH显著增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检测情况( ±s)
组别 治疗时间 Glu(mmol-L) Cor(ng/dl) ACTH(pg/ml) 胃液pH值
研究组 治疗前 10±2.32 24±6.12 16±4.91 3±0.93
治疗后 8±1.55 20±4.31 13±4.26 4±0.22
对照组 治疗前 10±2.44 23±5.92 15±4.29 3±0.93
治疗后 8±2.01 20±3.22 13±4.17 4±0.38
3.讨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治疗的患者,较为常用的镇静药物为咪唑地西泮及丙泊酚,其中,丙泊酚能够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可降低其浓度,同时还可对血清皮质醇的分泌发挥抑制作用,进而能够发挥预防应激反应发生的作用[2]。而咪唑地西泮则可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相关反应,最终能够实现减少应激反应发生率的目的。
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黏膜的相应血液供应,避免出现应激反应。患者的机体在应激反应刺激下,将会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血清皮质醇升高,最终在机体当中出现诸多内分泌反应,其属于应激反应的重要临床特征。若是患者胃液pH 值低于3.5,则可引发应激反应,若超过4,可对胃蛋白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若是超过6,则可强化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进而抑制血栓的溶解[3]。为此,对于重症监护患者的胃液pH值,应保持其≥4。而予以患者镇静治疗前,需询问患者是否接受治疗,将其心理负担减轻,对后续监测较为有利。ICU患者的Ramsay 评分的最佳分值为2-4分。患者处于这一状态时,一般能够安静的入睡,且在需要配合治疗及护理时,也能够将其轻易的唤醒。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镇静治疗之后,血清皮质醇、静脉血糖,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的胃液pH显著升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表明,予以危重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科学、合理的进行镇静治疗,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的相关指标,进而降低其发生率,在预防应激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予以ICU危重患者适当的镇静利镇痛治疗,能够将机体的应激反应发生率降低,且对于减少危重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注重药物及方法的选择,加强镇静治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以提升重症监护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德华,张泽华.镇静治疗对ICU危重患者应激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2):364-365.
[2]单斌.ICU临床予镇静预防危重患者出现应激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9(12):361-362.
[3]刘滨,莫建伟,崔云云,邹宇君,周昭雄.镇静治疗ICU危重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观察[J].吉林医学,2012,3(15):214-215.
关键词:ICU;镇静;预防;应激;作用
在重症监护室当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患者,由于环境模式、病痛及沟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通常存在焦急、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拔引流管及气管插管的情况,将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预防ICU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我院予以其相应的镇静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其进行报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84例。其中,21例为脑出血,2例为癫痫,27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为急性胰腺炎。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为42例。研究组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齡(47±6.34)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8±6.5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镇静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予以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治疗。丙泊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剂量为0.5-1.0mg。同时对患者进行Ramsay 评分,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对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控制Ramsay评分为2-5分间。需每小时进行一次剂量的调整,丙泊酚每小时的增减量应控制在10mg,芬太尼则为每小时0.02mg。
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咪唑地西泮与芬太尼联合治疗。同样,咪唑地西泮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剂量为2-3mg。之后根据Ramsay的评分,对给药速度进行调整,控制评分为2-5分,需每小时进行一次调整。咪唑地西泮的增减量控制为0.02mg /(kg·h),而芬太尼则控制为0.02mg /h。
1.3 Ramsay的评分标准
关于Ramsay的评分参照Ramsay的镇静评分标准进行。清醒状态:⑴若患者存在焦虑及紧张等行为则为1分;⑵如果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有定向力且保持安静则为2分;⑶如果患者能够根据医生的指令做出相应反应则为3分。睡眠状态:⑴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会出现敏感反应的患者为4分;⑵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会表现为迟钝反应的患者为5分;⑶大声听觉刺激或轻拍眉宇没有反应的患者为6分[1]。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血清皮质醇(Cor)、静脉血糖(Glu)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指标等进行观察。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镇静治疗之后,血清皮质醇、静脉血糖,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胃液pH显著增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检测情况( ±s)
组别 治疗时间 Glu(mmol-L) Cor(ng/dl) ACTH(pg/ml) 胃液pH值
研究组 治疗前 10±2.32 24±6.12 16±4.91 3±0.93
治疗后 8±1.55 20±4.31 13±4.26 4±0.22
对照组 治疗前 10±2.44 23±5.92 15±4.29 3±0.93
治疗后 8±2.01 20±3.22 13±4.17 4±0.38
3.讨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治疗的患者,较为常用的镇静药物为咪唑地西泮及丙泊酚,其中,丙泊酚能够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可降低其浓度,同时还可对血清皮质醇的分泌发挥抑制作用,进而能够发挥预防应激反应发生的作用[2]。而咪唑地西泮则可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相关反应,最终能够实现减少应激反应发生率的目的。
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黏膜的相应血液供应,避免出现应激反应。患者的机体在应激反应刺激下,将会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血清皮质醇升高,最终在机体当中出现诸多内分泌反应,其属于应激反应的重要临床特征。若是患者胃液pH 值低于3.5,则可引发应激反应,若超过4,可对胃蛋白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若是超过6,则可强化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进而抑制血栓的溶解[3]。为此,对于重症监护患者的胃液pH值,应保持其≥4。而予以患者镇静治疗前,需询问患者是否接受治疗,将其心理负担减轻,对后续监测较为有利。ICU患者的Ramsay 评分的最佳分值为2-4分。患者处于这一状态时,一般能够安静的入睡,且在需要配合治疗及护理时,也能够将其轻易的唤醒。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镇静治疗之后,血清皮质醇、静脉血糖,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的胃液pH显著升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表明,予以危重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科学、合理的进行镇静治疗,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的相关指标,进而降低其发生率,在预防应激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予以ICU危重患者适当的镇静利镇痛治疗,能够将机体的应激反应发生率降低,且对于减少危重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注重药物及方法的选择,加强镇静治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以提升重症监护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德华,张泽华.镇静治疗对ICU危重患者应激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2):364-365.
[2]单斌.ICU临床予镇静预防危重患者出现应激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9(12):361-362.
[3]刘滨,莫建伟,崔云云,邹宇君,周昭雄.镇静治疗ICU危重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观察[J].吉林医学,2012,3(15):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