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面积计算;化数为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61-01
多次品味数学家华罗庚关于数形结合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做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每次教学遇到困惑,细想此言都有警示、提醒的作用。这种恰如其分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深刻,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引导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化数为形”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开拓提升。
教学设计:
实践数学家华罗庚关于数与形的论述,把数学信息化为具体的图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教师:回顾以前的知识,谁能叙述面积概念以及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学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谁能进一步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的关系呢?
学生: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二、出示问题
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10平方厘米。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大家读题,分层理解,根据文字信息,画出你想象的图形。
学生讨论:第一层。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如图:
学生:阴影部分是长增加2厘米后在原来的长方形上延展形成的面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可以通过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
原来长方形的宽=6÷2=3厘米。
教师鼓励:我们继续读题画图。
学生讨论:第二层这个长方形。如果长不变,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10平方厘米。如图:
学生:长方形下面的阴影部分就是宽增加2厘米后在原来的长方形上延展形成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可以通过它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
原来长方形的长=10÷2=5厘米。
教师: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归纳:原来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长方形面积=3×5=15平方厘米。
三、开拓提高
教师:依据以上的数学信息改编问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各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原来的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和这一题相同;又分别增加2厘米后,面积各自增加6平方厘米和10平方厘米。把各自增加的面积相加的和就是本题增加的面积。6 10=16平方厘米。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太急了,谁有不同的理解?认真读题并画图。
学生讨论:读题画图。(如下图)
教师:和上两个图综合相比,有区别吗?
学生:有。前两个图是在宽或者长不变的前提下,增加长或者宽,是单纯的向左右或者上下增加面积,和本题比较缺少图中的阴影部分,阴影部分是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2=4平方厘米。本题的面积增加了6 10 4=20平方厘米。
教师:谁有更直接的办法呢?
学生:我用增加长、宽后的长方形面积减去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增加后的面积。
(5 2)×(3 2)-5×3=35-15=20平方厘米。
教师(鼓励):大家感觉有数字又有相应的图形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好处吗?
学生:有好处。问题更具体、形象。复杂的问题简单了……
教师:说得好。其实数与形结合早就有论述,最著名的是数学家华罗庚论述数与形的关系。
板书: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师生共同朗读、欣赏。
四、巩固提高
1.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的水池,水池四周铺1米宽的水泥便道,水泥便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水泥便道工料要用80元,预算修筑这条道路要用多少元?
2.一条长方形彩纸,剪去15厘米长后,还剩一个面积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长方形彩纸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巡视指导画图,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课后反思
和过去的教学相比,数形结合比单纯的读题理解要简单的多,减轻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是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学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体验了发现、成功的快乐,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61-01
多次品味数学家华罗庚关于数形结合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做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每次教学遇到困惑,细想此言都有警示、提醒的作用。这种恰如其分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深刻,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引导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化数为形”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开拓提升。
教学设计:
实践数学家华罗庚关于数与形的论述,把数学信息化为具体的图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教师:回顾以前的知识,谁能叙述面积概念以及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学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谁能进一步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的关系呢?
学生: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二、出示问题
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10平方厘米。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大家读题,分层理解,根据文字信息,画出你想象的图形。
学生讨论:第一层。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如图:
学生:阴影部分是长增加2厘米后在原来的长方形上延展形成的面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可以通过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
原来长方形的宽=6÷2=3厘米。
教师鼓励:我们继续读题画图。
学生讨论:第二层这个长方形。如果长不变,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10平方厘米。如图:
学生:长方形下面的阴影部分就是宽增加2厘米后在原来的长方形上延展形成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可以通过它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
原来长方形的长=10÷2=5厘米。
教师: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归纳:原来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长方形面积=3×5=15平方厘米。
三、开拓提高
教师:依据以上的数学信息改编问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各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原来的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和这一题相同;又分别增加2厘米后,面积各自增加6平方厘米和10平方厘米。把各自增加的面积相加的和就是本题增加的面积。6 10=16平方厘米。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太急了,谁有不同的理解?认真读题并画图。
学生讨论:读题画图。(如下图)
教师:和上两个图综合相比,有区别吗?
学生:有。前两个图是在宽或者长不变的前提下,增加长或者宽,是单纯的向左右或者上下增加面积,和本题比较缺少图中的阴影部分,阴影部分是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2=4平方厘米。本题的面积增加了6 10 4=20平方厘米。
教师:谁有更直接的办法呢?
学生:我用增加长、宽后的长方形面积减去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增加后的面积。
(5 2)×(3 2)-5×3=35-15=20平方厘米。
教师(鼓励):大家感觉有数字又有相应的图形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好处吗?
学生:有好处。问题更具体、形象。复杂的问题简单了……
教师:说得好。其实数与形结合早就有论述,最著名的是数学家华罗庚论述数与形的关系。
板书: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师生共同朗读、欣赏。
四、巩固提高
1.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的水池,水池四周铺1米宽的水泥便道,水泥便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水泥便道工料要用80元,预算修筑这条道路要用多少元?
2.一条长方形彩纸,剪去15厘米长后,还剩一个面积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长方形彩纸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巡视指导画图,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课后反思
和过去的教学相比,数形结合比单纯的读题理解要简单的多,减轻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是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学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体验了发现、成功的快乐,教学效果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