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Banco”,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英文的“bench”,与现在的“bank”相近,即“长板凳”。
但恐怕没人会因板凳平凡得随处可见,而将意为“长板凳”的银行与“亲切”等同起来。而银行作为一项“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对其傲慢的“贵族气质”印象深刻:门槛高、门难进、脸难看。
偏见吗?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一个挖苦银行家的笑话。一位大银行家花高价装了一只玻璃假眼,有一天银行家向马克·吐温说:“我敢同你打赌,你一定看不出我的两只眼睛,哪一只是真,哪一只是假,你若是能看得出,我可以输你1000美元。”马克·吐温立刻回答说:“这不用打赌,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他指着银行家的那只假眼说,“因为只有这只眼睛,闪耀着人性慈善的光辉。”
可见,无需闪耀人性光辉历来是这个贵族的传统。而今年,其稀缺而又高贵的血统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太肆无忌惮的倒腾而招来大家长严厉惩罚、头顶那把能抵挡一切风雨的保护伞眼看就要撤去、抢地盘的挑战者蜂拥而至……
鲶鱼或虎鲨?
6月份那首惊心动魄的“钱去哪儿”之歌,在12月又火了一把,流行的原因,自然是银行任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遭来大家长的管教。
银行或为了腾出信贷规模,或为了减少资本占用,或为了提高收益,或为了减少税收,就顶着金融创新的外衣,进行监管套利,将表内信贷表外化。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警告,但似乎“惟利是图”是银行的天然本性。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终于引来了大家长们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措施,而由于球速太快,无法立刻停止,再加上家长刻意修理,“钱荒”来了。
若以前大约可以化险为夷,可偏偏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机构牌照次第放开的大背景下,银行负债端的融资成本自然要上升,而麻烦的是,搅局者接踵而至,“互联网金融”炙手可热。
局外人看来,这是一部精彩非凡的大戏,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傲慢”羡慕嫉妒恨,也要“傲慢地挑衅”一下,试图让传统的金融业“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技术“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毕竟,相比目前逾十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当初体量不大的互联网理财,实在难入银行法眼。
“如果你敢,现在就蔑视我吧。”已出版200周年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男主人公的傲慢如此反唇相讥。而今天,已无人敢蔑视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那高贵的神经的刺激作用。
余额宝在2013年11月底规模就达到1800亿。而这种可以取代存款的货币基金或者类货币基金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由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远超过活期存款,而且灵活性与活期存款无差异,这就使更多的资金从存款搬家,显然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揽储的艰巨性,从而又推升货币市场利率,可怕的是,钱又可能会“荒”了。
而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涉猎互联网金融,试图跨界抢夺银行地盘。而从本质来看,这会让银行越来越无法招架。个人消费群体成为提供服务和争夺的对象,互联网金融在繁多零售数据的集成和处理上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行为可以被充分记录、查找和分析。
用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的话来说,互联网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一样的。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普惠;金融业就是精英,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对称,然后赚钱。
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基因,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导向。在目前大力提倡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前一种精神显然更具有群众基础。如阿里小贷通过数据分析完成贷款发放的整个流程。
除了存、贷,银行最基本的支付体系也将受到挑战。目前第三方支付似乎更灵活,因为第三方支付开户和客户获取不受到线下网点限制,通过互联网能够迅速覆盖全国范围;其次,第三方支付账户开户要求信息少、流程较银行开户简单。
而且在支付牌照相关政策逐步放开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开始拓展多种衍生的创新业务,如快钱、汇付天下等企业率先探索了账户管理、资金归集、金融产品渠道、产业链融资等业务。
一夜间千树万树梨花开,而待到互联网金融时代成功来临之后,金融行业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形式等,在新事物孕育、成长、壮大的历程中,可能都会被改变甚至被摧毁。
摒弃傲慢与偏见
面对互联网颠覆性的冲击,银行并非优势全无,毕竟贵族根基稳固,尚有时日备战。
互联网金融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不是产品和渠道了,而是风险控制的创新,只有如此,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才会逐渐被削弱。否则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企业将取代金融企业成为新的中介。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背书显然不足。余额宝已经出现被盗现象。
现在网络购物等行为涉及的资金量较小,即使发生风险,用户损失不会太大。一旦涉及到大额资金或者资金需要长期流动时,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时间仍然较短,互联网行业的主要股东或者发起人个人居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发展到大而不倒的阶段,缺乏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背书。因此,在国内存款保险制度暂时没有建立起来,各类监管政策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传统机构的信用品牌优势会远远高于互联网企业。
而谈论互联网金融,言必称大数据,实则银行更具备大数据优势。因为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来完成绝大部分的交易活动。这给予了商业银行在接触客户方面的垄断性能力。在支付体系的基础之上,银行更进一步发展了代收代付、代发工资、借记卡、托管、现金管理等功能。
银行依然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数据找到有价值的商机。比如当银行从信用卡交易记录上看购买偏好,推荐相应的产品。若刷卡或车贷买车,相关的汽车产品消费贷款以及车险的业务开发就可以展开。
而最根本的是,可以和“傲慢”正式告别。现在银行还可悬崖勒马。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认为,互联网金融热闹的原因还是因为银行服务缺失。“现在各类金融活动已经交织在一起,可以让投资者和金融需求者有更多的选择。”他在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强调。
传统金融机构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但现在双方的业务开始融合,部分核心业务产生交叉: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数据资产进行风险定价,传统金融行业逐渐掌握批处理技术……就后来者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讲,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需要“傍大款”。
商业银行若消除傲慢与偏见,就会发现互联网打开的创新空间无限。
但恐怕没人会因板凳平凡得随处可见,而将意为“长板凳”的银行与“亲切”等同起来。而银行作为一项“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对其傲慢的“贵族气质”印象深刻:门槛高、门难进、脸难看。
偏见吗?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一个挖苦银行家的笑话。一位大银行家花高价装了一只玻璃假眼,有一天银行家向马克·吐温说:“我敢同你打赌,你一定看不出我的两只眼睛,哪一只是真,哪一只是假,你若是能看得出,我可以输你1000美元。”马克·吐温立刻回答说:“这不用打赌,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他指着银行家的那只假眼说,“因为只有这只眼睛,闪耀着人性慈善的光辉。”
可见,无需闪耀人性光辉历来是这个贵族的传统。而今年,其稀缺而又高贵的血统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太肆无忌惮的倒腾而招来大家长严厉惩罚、头顶那把能抵挡一切风雨的保护伞眼看就要撤去、抢地盘的挑战者蜂拥而至……
鲶鱼或虎鲨?
6月份那首惊心动魄的“钱去哪儿”之歌,在12月又火了一把,流行的原因,自然是银行任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遭来大家长的管教。
银行或为了腾出信贷规模,或为了减少资本占用,或为了提高收益,或为了减少税收,就顶着金融创新的外衣,进行监管套利,将表内信贷表外化。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警告,但似乎“惟利是图”是银行的天然本性。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终于引来了大家长们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措施,而由于球速太快,无法立刻停止,再加上家长刻意修理,“钱荒”来了。
若以前大约可以化险为夷,可偏偏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机构牌照次第放开的大背景下,银行负债端的融资成本自然要上升,而麻烦的是,搅局者接踵而至,“互联网金融”炙手可热。
局外人看来,这是一部精彩非凡的大戏,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傲慢”羡慕嫉妒恨,也要“傲慢地挑衅”一下,试图让传统的金融业“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技术“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毕竟,相比目前逾十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当初体量不大的互联网理财,实在难入银行法眼。
“如果你敢,现在就蔑视我吧。”已出版200周年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男主人公的傲慢如此反唇相讥。而今天,已无人敢蔑视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那高贵的神经的刺激作用。
余额宝在2013年11月底规模就达到1800亿。而这种可以取代存款的货币基金或者类货币基金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由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远超过活期存款,而且灵活性与活期存款无差异,这就使更多的资金从存款搬家,显然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揽储的艰巨性,从而又推升货币市场利率,可怕的是,钱又可能会“荒”了。
而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涉猎互联网金融,试图跨界抢夺银行地盘。而从本质来看,这会让银行越来越无法招架。个人消费群体成为提供服务和争夺的对象,互联网金融在繁多零售数据的集成和处理上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行为可以被充分记录、查找和分析。
用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的话来说,互联网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一样的。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普惠;金融业就是精英,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对称,然后赚钱。
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基因,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导向。在目前大力提倡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前一种精神显然更具有群众基础。如阿里小贷通过数据分析完成贷款发放的整个流程。
除了存、贷,银行最基本的支付体系也将受到挑战。目前第三方支付似乎更灵活,因为第三方支付开户和客户获取不受到线下网点限制,通过互联网能够迅速覆盖全国范围;其次,第三方支付账户开户要求信息少、流程较银行开户简单。
而且在支付牌照相关政策逐步放开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开始拓展多种衍生的创新业务,如快钱、汇付天下等企业率先探索了账户管理、资金归集、金融产品渠道、产业链融资等业务。
一夜间千树万树梨花开,而待到互联网金融时代成功来临之后,金融行业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形式等,在新事物孕育、成长、壮大的历程中,可能都会被改变甚至被摧毁。
摒弃傲慢与偏见
面对互联网颠覆性的冲击,银行并非优势全无,毕竟贵族根基稳固,尚有时日备战。
互联网金融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不是产品和渠道了,而是风险控制的创新,只有如此,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才会逐渐被削弱。否则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企业将取代金融企业成为新的中介。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背书显然不足。余额宝已经出现被盗现象。
现在网络购物等行为涉及的资金量较小,即使发生风险,用户损失不会太大。一旦涉及到大额资金或者资金需要长期流动时,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时间仍然较短,互联网行业的主要股东或者发起人个人居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发展到大而不倒的阶段,缺乏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背书。因此,在国内存款保险制度暂时没有建立起来,各类监管政策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传统机构的信用品牌优势会远远高于互联网企业。
而谈论互联网金融,言必称大数据,实则银行更具备大数据优势。因为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来完成绝大部分的交易活动。这给予了商业银行在接触客户方面的垄断性能力。在支付体系的基础之上,银行更进一步发展了代收代付、代发工资、借记卡、托管、现金管理等功能。
银行依然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数据找到有价值的商机。比如当银行从信用卡交易记录上看购买偏好,推荐相应的产品。若刷卡或车贷买车,相关的汽车产品消费贷款以及车险的业务开发就可以展开。
而最根本的是,可以和“傲慢”正式告别。现在银行还可悬崖勒马。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认为,互联网金融热闹的原因还是因为银行服务缺失。“现在各类金融活动已经交织在一起,可以让投资者和金融需求者有更多的选择。”他在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强调。
传统金融机构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但现在双方的业务开始融合,部分核心业务产生交叉: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数据资产进行风险定价,传统金融行业逐渐掌握批处理技术……就后来者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讲,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需要“傍大款”。
商业银行若消除傲慢与偏见,就会发现互联网打开的创新空间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