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逐步实现了“智慧化”,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智能设备的配备,管理方式的转变外,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推广,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本文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及特点、常见的阅读推广模式以及面对智慧图书馆,对“智慧化”的阅读推广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 阅读推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适时引进技术与思维,正加快迈进“智慧化”行列。
一. 什么是智慧图书馆
1.概念
在阐释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之前,先看一下另外两个相似的概念:智能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是应用以RFID 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倒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的图书馆。
2.特点
智慧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知识共享性
建立在智能性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具有独立性的文献信息与读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互联,实现读者与管理、前后台系统间的相互智能连接,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服务,实现了知识和管理的共享。
2.2服务高效性
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智慧图书馆以更加智能的信息系统和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更加综合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服务的效率上,更加高效、便捷,节约了读者查询借阅的时间。
二. 阅读推广的两种常见模式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调动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推广的影响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常见的阅读推广模式不外乎以下两种:
1.利用媒介宣传
阅读推广的常见形式是读书荐书、征文比赛、阅读集训营、网上课堂、读书会等等。内容往往是向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推荐纸质文献或数字资源。推广媒介从传统的宣传册、 海报、展板,发展到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阵地。但其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并未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效果不佳。
2.利用活动牵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借助“世界读书日”“读书月”等契机,结合内容场地等特殊情景,开展名人讲座、展览、主题竞赛等各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为图书馆的资源推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活动参与度较高,影响力大,阅读推广的效果较好,但鉴于其一年一两次的频率,并不能起到持续而渐进的阅读推广目的。
随着“智慧化”的引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日趋自动化、 智能化,读者对阅读活动的需求也会顺势改变,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读者需求,使服务直抵人心。
三. 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到“智慧化”阅读推广
高校智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到新颖的推广形式,又要重视高质量的推广内容;既要能吸引到读者,又要是读者所需,为读者所用,提高推广内容的深度阅读效果。
1.深挖用户数据,分析读者需求
智慧图书馆可以在管理平台中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 收集用户阅读特征,构建用户信息特征模型,将数据转变为可视化信息。继而利用总结分析得出的信息,了解用户的阅读方向与喜好,将用户按照阅读习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用户,精准进行阅读推广信息资源的推送,使得智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更加精准高效。
2.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模式
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数据,智慧图书馆可以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建立个性化的文献资源库,开展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构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许多高校图书馆实行预约、限流,全程网络化服务。阅读推广也可以采取这种信息预约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走在前列,读者预约图书馆的讲座,通过提供手机号码进入网上排队系统,图书馆以短信的方式及时告知读者预约是否成功,并且在講座开场前发短信提醒读者。还有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微博分享、你问我答、网上知识竞赛等等都体现了个性互动的服务。此外,在推广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人群,差异化对待,联系实际,量身制定各个专业的资源推广,或许更能受到读者认可,提高深度阅读的效果。
3.专业化、多样化的阅读推广类型
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在阅读推广中融合多种传播媒介,尽可能地吸引读者参与其中,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目标。在深入地分析用户个性化特征后,智慧图书馆可以丰富其阅读推广的类型,如:真人图书馆、图书漂流、微书评影评、网络直播新书推荐等等。
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媒介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而应结合各类信息化平台进行宣传推介。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读者,尤其是高校读者开始抛弃纸质文献,选择移动阅读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迅速转变服务模式,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直接连接到其大学门户网站,在浏览量相对大的平台上,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推介,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使用等等。也可以采取手机端,利用微博、微信、QQ,随时向读者推送易于掌上阅读的资源。
[1] 王清飞.基于图书馆智慧技术的阅读推广新方案研究[J].图书馆界,2016(4):39-42,54.
[2]王大壮.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 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 阅读推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适时引进技术与思维,正加快迈进“智慧化”行列。
一. 什么是智慧图书馆
1.概念
在阐释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之前,先看一下另外两个相似的概念:智能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是应用以RFID 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倒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的图书馆。
2.特点
智慧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知识共享性
建立在智能性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具有独立性的文献信息与读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互联,实现读者与管理、前后台系统间的相互智能连接,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服务,实现了知识和管理的共享。
2.2服务高效性
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智慧图书馆以更加智能的信息系统和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更加综合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服务的效率上,更加高效、便捷,节约了读者查询借阅的时间。
二. 阅读推广的两种常见模式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调动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推广的影响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常见的阅读推广模式不外乎以下两种:
1.利用媒介宣传
阅读推广的常见形式是读书荐书、征文比赛、阅读集训营、网上课堂、读书会等等。内容往往是向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推荐纸质文献或数字资源。推广媒介从传统的宣传册、 海报、展板,发展到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阵地。但其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并未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效果不佳。
2.利用活动牵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借助“世界读书日”“读书月”等契机,结合内容场地等特殊情景,开展名人讲座、展览、主题竞赛等各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为图书馆的资源推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活动参与度较高,影响力大,阅读推广的效果较好,但鉴于其一年一两次的频率,并不能起到持续而渐进的阅读推广目的。
随着“智慧化”的引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日趋自动化、 智能化,读者对阅读活动的需求也会顺势改变,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读者需求,使服务直抵人心。
三. 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到“智慧化”阅读推广
高校智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到新颖的推广形式,又要重视高质量的推广内容;既要能吸引到读者,又要是读者所需,为读者所用,提高推广内容的深度阅读效果。
1.深挖用户数据,分析读者需求
智慧图书馆可以在管理平台中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 收集用户阅读特征,构建用户信息特征模型,将数据转变为可视化信息。继而利用总结分析得出的信息,了解用户的阅读方向与喜好,将用户按照阅读习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用户,精准进行阅读推广信息资源的推送,使得智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更加精准高效。
2.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模式
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数据,智慧图书馆可以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建立个性化的文献资源库,开展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构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许多高校图书馆实行预约、限流,全程网络化服务。阅读推广也可以采取这种信息预约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走在前列,读者预约图书馆的讲座,通过提供手机号码进入网上排队系统,图书馆以短信的方式及时告知读者预约是否成功,并且在講座开场前发短信提醒读者。还有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微博分享、你问我答、网上知识竞赛等等都体现了个性互动的服务。此外,在推广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人群,差异化对待,联系实际,量身制定各个专业的资源推广,或许更能受到读者认可,提高深度阅读的效果。
3.专业化、多样化的阅读推广类型
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在阅读推广中融合多种传播媒介,尽可能地吸引读者参与其中,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目标。在深入地分析用户个性化特征后,智慧图书馆可以丰富其阅读推广的类型,如:真人图书馆、图书漂流、微书评影评、网络直播新书推荐等等。
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媒介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而应结合各类信息化平台进行宣传推介。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读者,尤其是高校读者开始抛弃纸质文献,选择移动阅读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迅速转变服务模式,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直接连接到其大学门户网站,在浏览量相对大的平台上,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推介,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使用等等。也可以采取手机端,利用微博、微信、QQ,随时向读者推送易于掌上阅读的资源。
[1] 王清飞.基于图书馆智慧技术的阅读推广新方案研究[J].图书馆界,2016(4):39-42,54.
[2]王大壮.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