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而是彻底的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不仅实现教书,还要实现育人,把教书育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让专业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价值维度:新闻传播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传播教育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责任重大。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使命感具有确信性、目的性,内化成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其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坚守指南。因此,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播战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但新闻传播教育中、新闻传播实务中,也有极个别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矛盾抵触的情形,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违背了新闻传播教育所秉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宗旨。对此情况,必须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纠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错误观点与倾向。
认知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课程思政的定盘星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本问题,理清这个问题,就能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这样就能够引导我们准确地把握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能够培育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教育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涉及新闻专业各门课程,建立健全新闻传播课程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了具体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更好地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落到实处。
方法维度:遵循规律,落实落细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宜新闻专业特点、把握育人规律,创新工作方法。
将课程思政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应将立德树人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互相配合;加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保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入脑入心。
围绕学生开展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95后、00后成长于新时代,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加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用真理的力量、深厚的功底、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特点、信息接触习惯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喜爱课程思政,从而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良性耦合。
在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课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汲取思政教育资源:一是中国当代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传播实践与重大成就,如“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传播思想,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播理念;三是国际上广受关注,与专业特色和具体传播理论相契合的新闻传播事件和案例,如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与社会监督;四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新媒体传播和媒介使用案例。
为使课程思政资源进一步服务于课堂教学,课程要逐步形成導入案例、讲解案例和讨论案例三大类应用类型、多层次案例体系。导入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导入阶段,以面向授课学生的课堂调查和话题讨论为主要形式,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程主题,关联传播现象与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之间搭建桥梁;讲解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讲解阶段,包含文献资料案例、职业与行业发展案例和现实生活案例等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要点;讨论案例主要用于课程小结阶段,意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将所得理论分析现实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创造性地发现觉得具体问题的程序与策略,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面向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随着传媒事业发展,传统媒体守正创新,新媒体日新月异。近几年,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视频平台日益壮大,短视频快速崛起,网络社区等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面向这些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才能使学生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价值维度:新闻传播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传播教育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责任重大。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使命感具有确信性、目的性,内化成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其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坚守指南。因此,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播战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但新闻传播教育中、新闻传播实务中,也有极个别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矛盾抵触的情形,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违背了新闻传播教育所秉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宗旨。对此情况,必须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纠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错误观点与倾向。
认知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课程思政的定盘星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本问题,理清这个问题,就能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这样就能够引导我们准确地把握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能够培育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教育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涉及新闻专业各门课程,建立健全新闻传播课程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了具体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更好地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落到实处。
方法维度:遵循规律,落实落细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宜新闻专业特点、把握育人规律,创新工作方法。
将课程思政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应将立德树人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互相配合;加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保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入脑入心。
围绕学生开展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95后、00后成长于新时代,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加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用真理的力量、深厚的功底、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特点、信息接触习惯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喜爱课程思政,从而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良性耦合。
在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课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汲取思政教育资源:一是中国当代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传播实践与重大成就,如“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传播思想,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播理念;三是国际上广受关注,与专业特色和具体传播理论相契合的新闻传播事件和案例,如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与社会监督;四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新媒体传播和媒介使用案例。
为使课程思政资源进一步服务于课堂教学,课程要逐步形成導入案例、讲解案例和讨论案例三大类应用类型、多层次案例体系。导入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导入阶段,以面向授课学生的课堂调查和话题讨论为主要形式,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程主题,关联传播现象与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之间搭建桥梁;讲解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讲解阶段,包含文献资料案例、职业与行业发展案例和现实生活案例等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要点;讨论案例主要用于课程小结阶段,意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将所得理论分析现实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创造性地发现觉得具体问题的程序与策略,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面向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随着传媒事业发展,传统媒体守正创新,新媒体日新月异。近几年,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视频平台日益壮大,短视频快速崛起,网络社区等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面向这些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才能使学生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