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理应有别于教读课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短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在小悬崖上遇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它一直以“精读课文”的身份出现,我在执教时,根据文章特点和单元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文章的六要素,学会复述故事和概括文章中心。2.多角度研读文本,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文中的生活哲理并获得有益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根据精读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理一理”,理清事件发展的经过,理顺文脉的走向;“画一画”,画出文中精彩的描写,画出引人深思的哲理句;“读一读”“品一品”,在朗读和品析中深化理解、加深印象;“说一说”“议一议”,说出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体会;“学一学”“写一写”,学学这种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写法,写写自己的人生一课。在精读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旨在求“精”,求“细”,求“全”,求“趣”,旨在让学生“弄懂”“学会”。整节课以老师教授为主,老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学习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并掌握阅读的方法及策略。
  现在,在统编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变成了“自读课文”,自读课和教读课是两种不同的课型,如果我还是按照以前精读课的那一套来教,就违背了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不能体现统编教材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结构。那“自读课文”应该怎么去教呢?下面是我的一些设想和尝试。
  对这篇“自读课文”,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并复述故事。2.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成长过程。3.利用旁批,展开讨论,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本单元目标中提到“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我大致梳理了一下,提到的阅读方法与策略有“默读”“做标注”“圈点勾画”“理清思路”。其次,本文“阅读提示”中说“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旁批中提到爸爸“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这些都是为理清思路、复述故事做准备。“阅读提示”中说到“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旁批中提到“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等等,都是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再次,依据单元意识,单元中的“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就是围绕“理清思路”“品味语言”“谈谈对主题的认识、个人的感触”来教学的,“教读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也是围绕这三点设置的,如果说教读课重点学习了方法,那么自读课就要去尝试这些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语文学习活动,活动一:手绘表格,理清思路。第一步,让学生仿照之前两篇“教读课文”的表格设置,手绘一张表格。这里老师不给出任何提示,先让学生设置好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并说说这样设置的理由。教师可以相机引导,结合书后的阅读提示,第一列可以依照内容填上“冒险”“遇险”“脱险”,也可以按情节结构的角度填上“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第一行可填上“事件发展(时间、空间的转换)”“我的心理”“其他人物活动”。表头设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清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重点内容。 第二步,默读课文,小组内分工合作,圈点勾画出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关键语句,圈点勾画出其他人物(父亲、小伙伴)言行的关键语句,圈点勾画出反映“我”心理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语句完善表格内容,为接下来的复述做准备。这一步一定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尝试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仔细地、有针对性地找一找,关注重点信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三步,全班交流互为补充,小组汇总整理,理清文章思路,复述故事。这个环节是学生的一个成果展示,因为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这里只要小组把个人负责的部分汇总一下,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然后根据表格的提示把故事复述完整。这个环节除了有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归类,还有对信息的理解与转述,只要学生能结合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把故事讲完整讲连贯,简单也好生动也好,老師都要予以肯定。通过列表的方式复述故事,为后面“思路清晰”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参考旁批,深化理解。此活动也分三步。第一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九处“旁批”,说说旁批的形式有何不同,并通过对旁批的分类,引导学生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文中给出的旁批共有九处,其中六处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而这六处中又有四处是问人物(父亲、小伙伴)做法的,还有两处是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这主要是指向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旨在引导学生把“目标分解”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第二步,整合旁批,引导学生就两个主问题分组展开讨论。问题一:文中父亲(小伙伴)的做法给了你哪些启示?问题二:文章最后的这“一小步”有什么深意,给了你哪些启示?这一步要注意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在谈到父亲的做法时可以想想自己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怎么做,在讨论“这一步”启示时可引导学生去想一想自己之前在面对一个大目标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等等,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主旨所在。第三步,说出心中所想,以“我想对父母说”“我想对今后的自己说”为开头,简单的用两三句话说话。这一步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从“我”成长的经历中汲取营养,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迈出坚实的脚步。
  自读课宜“静”,老师应该以陪伴者的姿态,减少课堂提问,那种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是万万要不得的,老师应该放手,保障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自主阅读,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例如,这节课上我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代替了琐碎的提问,给足了学生默读文本、圈点勾画的时间,有的学生在圈点勾画“我”的心理变化时,可能一次找不全,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回到文中再找一找,相互补充,也可能有的同学找的不是直接表现心理的词句,如“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也没关系,要尊重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只要学生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勾画说出“我”当时的心理状态,老师都应该鼓励表扬。自读课宜“慢”,自读课不能贪多求全,要让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必须放慢脚步,做到一课一得。这节课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信息来理清思路,进一步掌握教读课中所学得的阅读方法及策略。自读课宜“活”,自读课没有教读课前的预习引导,也没有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这就给了一线的老师很大的尝试空间,例如“自读课文”的旁批是统编教材的新事物,这些旁批准确实用,语言表述简明扼要,往往指向关键所在,既有对语言的品析,有文章结构章法的安排,也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但是很多一线的老师对旁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要不要用”和“如何用”,这节课上我尝试借助旁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旁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地注意旁批,走向阅读的深处。自读课宜“深”,老师少干预不等同于不指导,适当的指导是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例如,在勾画“我”心理变化的关键词句时,一开始学生只找了直接点出心理状态的词“犹豫”“渴望”等,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找一找,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有外在的语言动作,也有环境描写的烘托,这些都能看出“我”的心理。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对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和“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的认识深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群力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贪吃爱捣乱的瑜伽熊吗?如今,这只可爱的卡通熊和他的伙伴——小熊波波,利用了先进三维立体技术,走进了电影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瑜伽熊》,看看这次他又闯了什么祸吧。     野餐篮+恶作剧=幸福的生活  杰利石公园是一座风景优美、绿树成阴的野炊圣地。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也栖息于此,瑜伽熊就是其中一员。夺取诱人的野餐篮是瑜伽熊最爱做的事情,管理员对这只顽皮的棕熊很是头疼。    家园保
期刊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山川之美”为主题,选取了《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以及《唐诗五首》等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都是寄情山水的名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本单元,语文教材强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
期刊
自从与勘探员叔叔的那次谈话之后,川川和磊磊就完全被石头书吸引住了,尤其是石头书上的“画”——化石,更是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为了揭开化石神秘的面纱,他们决定去博物馆一探究竟。  说干就干,星期天一大早,川川和磊磊就来到了博物馆。刚走进化石馆,川川和磊磊就发出了一阵惊叹声!只见化石馆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化石,有形形色色的鱼化石,奇形怪状的虫管化石,形态各异的木化石……让人目不暇接,还有一种特殊的化石——
期刊
本文所谓的“助学资料”,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助学资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董一菲老师教学《葡萄月令》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助学资料。  一、适时:找准最佳时机  助学资料的使用
期刊
对于课堂延展这种教学方式,现在基本上有两种极端做法。一是课上内容不够,延展来凑,于是文本不挖,荒废主业,延展内容与文本貌合神离;一是课上谈延展而色变,生怕被评价成是非语文、泛语文的表现,于是课后延展练习泛滥。笔者认为延展不是灵丹,也不是毒药,无需捧着或避着。对于延展这种算是传统教学方式,只要圈定课堂,植根教材,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课上适时适度,超越和精彩定会翩然而至。  延展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
期刊
她,一个爱笑的女孩,唱歌、画画、弹古筝、书法都很棒,同学都喜欢她。她是谁?她是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三(4)班的周恬羽,也就是我啦!      假如未来老人请我设计一种未来交通工具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首先,速度要快,不然怎么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呢?如果我正在做作业,美国的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乘着这辆“未来风”,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要使它达到这个速度,就要为它提供核动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这句话其实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王荣生教授还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来
期刊
对经典作品改头换面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写经典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文体等,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绪,为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原文和改文比较的形式,能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讨论中,增加语文经验。  1.把文言改为白话,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  许多经典作品,用词简洁,多一个词就会显得多余。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期刊
今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的阅读教学课,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导入;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有照片,有视频,有合作,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我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我刚要打开课件,班长说:“老师,今天电脑坏了,不能用。”啊,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
期刊
一、叩问历史人物的现代价值——任务群教学  (一)情境与任务  为学校的“《史记》人物展厅”布展。将课本所选人物大禹、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李广、孔子、管仲、屈原、项羽、荆轲、淳于髡、魏公子、韩信,分为三至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介绍三个人物。  1.选出三个人物组成一个板块,为每一个板块命名。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雕塑。请对雕塑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形态、动作、神态三个方面的说明,50字左右。  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