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态化评价简析与实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化教学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是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相互影响,学生在获取知识并寻求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要在他所处的生态体系内寻求平衡,以维持生态层的平衡状态。生态化教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重视教育中长期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理念与生态化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生态化评价的特征
  1.生态化评价的对话本质
  生态化评价体系是生态化教学模式要求的评估测试体系,它是新颖的评估系统。“交互主体现象学”和“对话理论”都蕴含着生态化教学模式所展示的人本主义思维内涵。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概念指出交互的主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平等共存,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的是一种主动对话和双向互动的关系。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倡导平等自力的对话精神。这种对话不仅是语言的对白,更是心灵的沟通。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是主角,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而人作为有思维的个体,有表达的欲望,有舒发感情的需求。生态化的课堂就是要有分歧的声音,要有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观点的多声部的合唱。课堂上,要尊重彼此的人格和价值,要吸收其合理的有用的内容,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循环体系。生态化评估体系是生态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平等“对话”,进行心理建构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相互协商的过程,绝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
  2.生态化评价的多元化本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有选择地接受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是随意的,而是多元的。多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是决定性的。多元性的学习要求多元性的评价。生态化评价是以生态化教学论中的多样化生态发展、可持续生态发展和公平性生态发展为指导原则的。生态教育学认为,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之间的健康发展是保证生命个体获得生命成长的关键。生命个体常常受到来自生命群体的各种或情感或语言或动作或表情上的暗示,这种暗示对生命个体能否在其选择的生态环境中得到健康顺利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生态化评价的多元性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持续地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长期成长,重视非正式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作用。
  二.生态化评价的实施
  1.构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实施评价的基石
  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态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学生、教师、环境是这生态系统中的三要素。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是进行实施生态化评价的首要前提,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做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善于创设民主、信任、平等的评价氛围,对学生充满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充满期待,教师在心理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无限智慧;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時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生态环境下的课堂。
  2.精心预设评价,预设评价为了高质量的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评价需要精心预设,预设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成。课堂上,精准而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能够自然地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曲径通幽。精心预设评价要吃透两头,吃透“两头”尤为重要,这里的“两头”指的是教材和学生,特别是教材,教师要能在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的基础上,钻研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二度开发”,教师在课堂上调节、评价时,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另外,教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要有透彻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评价的过程虽是一个不可预见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精心设计、灵活展开的过程,无论课堂具有多大的动态生成性,都不能否认大部分都是教师有目的的预设结果。我们虽然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结果的全部范围,但可能出现的大致情况还是可以预见的。
  3.拓宽评价广度,广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中心任务,但“多一把尺子衡量,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因此,要拓宽评价的广度,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听讲、练习或操作时神情是否专注,并伴有点头、微笑、眉头紧锁、跃跃欲试等行为或神情,显得既紧张又轻松;在小组学习或答问时是否积极发表见解。
  (2)评价学生学习的交往状态:与老师交流语言是否彬彬有礼;与同学间是否能开展友好的合作。体现教师对学生通过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3)评价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允许求异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4.促发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期望实现“不复需教”
  叶圣陶先生提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是这样倡导学生自主评价的,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问:“谁能读好这段话?”有位学生读得很投入。“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先请你自己评价吧!”我引导,学生这样评价自己:“我在读时,头脑里想象徐悲鴻奋发努力,不断绘画的情景。”“真好,头脑里面有画面,这是读书的好方法,这样,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大家用这种方式试试。”这个朗读评价过程教师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只是引导,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而评价的功能显然不是定性,而是成了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5.丰富经验储备,经验储备让生态评价更精彩
  (1)教师要“抛绣球”——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师生、生生互评的过程。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想认识,而应通过留悬念、摆误区,抓似是而非的认知分歧点、容易混淆的易错点,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组织学生互评、交流、辩论,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达到排除谬误,明辨是非的目的,完成高效率的建构过程。通过“抛绣球”,变教师的“一人评”为“多言谈”,通过对话和协商,让学生经历由“众多分歧”到“达成共识”。
  (2)教师要善期待——留有评价的时空。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满怀信心的期望能转化成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产生“期望效应”。学生在教师的期望里,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会异常活跃,有着展示自我生命的勇气,并能达到最佳的兴奋点,使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和谐地统一起来,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无疑是高效的。
  (3)教师要巧点睛——定准评价的焦点。课堂上,该教师承接转折、小结、升华性的评价语,不要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责任。在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点思路、说方法、炼思想,关键之语能把整节课盘活。这与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的想法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有机地统一。要知道,教师是评价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从幕后走向前台时,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郑春夫,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其他文献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是四十年代的“儒林外史”,其夫人杨绛女士说《围城》是作者“痴气”十足的作品。但造就《围城》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痴气”,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作者天才地巧妙无比地运用了比喻这一奇葩艺术(本书运用了700多处比喻)。   姹紫嫣红的比喻之花,各具美姿,耀眼眩目。《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糅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颜渊
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为爱上语文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融洽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当中的“情”如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拨下进入学文佳境,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真诚交流,以和蔼的态度,关爱的目光,
学生进入高三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毕业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毕业班学生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习,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本届高三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让学生对高三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高三开学伊始,我就送给学生三条我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它们是鲁迅先生的“不满是前进的车轮”,笛卡尔的“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高尔基的“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当前,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表现较拘谨、畏缩不敢开口说话或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有时经常语塞,说话有时也牛头不对马尾或不完整规范。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迫在眉睫,下面本人就平时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策略,谈谈初浅的认识。   一、立足生活,提炼话题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因地制宜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小学课堂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让孩子乐于写作呢?   一、仿效课文,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根据单元训练主题,让孩子明确该写什么,并结合本组课文,知道作者怎样来表达这个主题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实际上我们教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
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在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面对某一问题,经过大家商量讨论,就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来。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亦是如此,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课文,唯有尽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寻找到更好的途径,写出更科学有效的教案,教者教时方显其卓越的智慧,学者学时方能感受学习之乐趣。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呢?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称之为难点,其难在学生兴趣不足、素材不足、技巧不足。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指导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以情境教学为抓手,提高作文指导综合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以下水作文示范创设情境开展指导   许多教师在作前指导中枯燥乏味,简单提要求,学生必然难以产生直观的感知。运用下水作文示范的方式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丰厚蕴涵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就是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 。作为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先秦诸子选读》所编选的篇目是当之无愧的“定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
近年,新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教苑,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课,教师们片面追求“新意”,不管“新颖、热闹”过后的实效!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教师们普遍反映“理论好讲,课难上”这个问题,还是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偏颇,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