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教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准,使学生在操作、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空间观念
建立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观念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从而建立初步空间观念。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放眼生活,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孩子们自己的数学。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进行几何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例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引导学生把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画出来。又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三角板、红领巾,说一说它们的形状、特征。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观察、探索、归纳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参与数学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加强动手操作、实验,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做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轻轻往外一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最终分析、归纳出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学生经历以上的数学活动,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三适时抽象概括,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教学中,有的概念是下定义的(为数不多),由于小学生思维往往还在直观概括水平,所以,教师更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
如以“直线”为例,仅用直观形象是无法真正表示其特征的;还有“梯形”,通过认识模型、图形后,学生往往描述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是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终于概括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如此之类,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把图形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固定下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已由观念向几何概念过度了,并给以后的判断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样的描述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如以结果形式呈现,往往容易使学生机械接受,形成死记硬背;如以过程形式逐步呈现给学生能引起学生自主参与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从而对知识有较深刻的印象;如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则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如果执教者直接出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公式记下来,而对于理解公式的含义则根本无从谈起;若教师能用演示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用动态的过程逐步演示出来,再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推导出圆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边说出自己推导过程的同时达到了抽象概括的培养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具,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在实践中探究,边探究边将自己的推断、想法说出来,自己悟出概念来,则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适时抽象概括,发展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空间观念要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无论是教学内容、情境还是教学方式都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反思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云南教育》2013年1、2月上旬第1、4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空间观念
建立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观念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从而建立初步空间观念。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放眼生活,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孩子们自己的数学。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进行几何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例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引导学生把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画出来。又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三角板、红领巾,说一说它们的形状、特征。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观察、探索、归纳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参与数学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加强动手操作、实验,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做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轻轻往外一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最终分析、归纳出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学生经历以上的数学活动,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三适时抽象概括,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教学中,有的概念是下定义的(为数不多),由于小学生思维往往还在直观概括水平,所以,教师更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
如以“直线”为例,仅用直观形象是无法真正表示其特征的;还有“梯形”,通过认识模型、图形后,学生往往描述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是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终于概括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如此之类,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把图形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固定下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已由观念向几何概念过度了,并给以后的判断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样的描述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如以结果形式呈现,往往容易使学生机械接受,形成死记硬背;如以过程形式逐步呈现给学生能引起学生自主参与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从而对知识有较深刻的印象;如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则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如果执教者直接出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公式记下来,而对于理解公式的含义则根本无从谈起;若教师能用演示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用动态的过程逐步演示出来,再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推导出圆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边说出自己推导过程的同时达到了抽象概括的培养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具,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在实践中探究,边探究边将自己的推断、想法说出来,自己悟出概念来,则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适时抽象概括,发展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空间观念要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无论是教学内容、情境还是教学方式都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反思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云南教育》2013年1、2月上旬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