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像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关键词】农民;子女;行为;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像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小学,随着周围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附近的市场。因此,我校目前已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已经成了我校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何让农民工子女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从小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面对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农民工子女,如果抓好了他们的养成教育,就能改变他们的言语行为陋习,培养其文明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起:
一.将养成教育于德育活动中。
利用各种德育活动让农民工子女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校园橱窗展览以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签名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端正他们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二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口,逐步提升教育质量。
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的特殊性,学龄儿童难以保证接受正规教育,有的三天两头换学校,有的甚至辍学,在社会上过着流浪的生活。大部分民工文化水平低,忙于打工找工作,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品行存在自由散漫、不求上进、有自卑感、贪小便宜、安全意识淡薄等情况。为此,我们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口,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制订“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刻苦锻炼、遵纪守法”等等,逐条落实学生的一日常规,在校建立少先队组织,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开展“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少年”的活动。同时争取社会、家庭共同来关心学生。
三成立“文明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的行为及时表扬或批评纠正。
利用学校少先队队干或班干、监督小组成员,每天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可以利用晨会或班会进行表扬或批评。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教师应注意掌握表扬的艺术,用心去体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感到进步的美妙。特别是对待差生,善于从他们的言行中去发现他们的优良表现,让他们多一点感受到表扬的愉悦,从而激发起他们自觉向善的意识,达到转化的效果。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教师更应耐心以对,用心体会,,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和关爱,使之顺利转化,鼓励进步,早日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特色活动。
老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让农民工子女们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体现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生活积极性与自信心。
第一、开展“帮带”活动。农民工子女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监督管束,自我约束力较差,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师可以找学习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比如我们班的A同学就是农民工子女,她学习不好,刚开始同学们常常嘲笑她,自从我让她与好学生结成对子后有人帮助了她,她学习成绩提高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也加强了。
第二、每月开展主题活动。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训练更加明确有序,老师可在每个月安排一到两个训练主题,使行为习惯训练做到反复巩固,逐步推进。如为了培养农民工子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老师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做好事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习惯。
五通过各教学环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民工子女生活上比较艰苦,在思想上有自卑情绪。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换校太频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缺乏经验。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上关心多一点,生活上温暖多一点,家庭联系多一点,辅导时间多一点,情感投入多一点,锻练机会多一点,教学方法活一点。
六 通过家校合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通过各个环节来培养良好习惯,还有一般性,那么,家校合力,培养良好学习则更具有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了。我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庭配合。在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共同研究交流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激励、赏识、表扬的手段,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挖掘自身的优点,克服存在的问题。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外来民工子女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农民;子女;行为;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像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小学,随着周围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附近的市场。因此,我校目前已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已经成了我校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何让农民工子女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从小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面对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农民工子女,如果抓好了他们的养成教育,就能改变他们的言语行为陋习,培养其文明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起:
一.将养成教育于德育活动中。
利用各种德育活动让农民工子女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校园橱窗展览以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签名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端正他们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二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口,逐步提升教育质量。
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的特殊性,学龄儿童难以保证接受正规教育,有的三天两头换学校,有的甚至辍学,在社会上过着流浪的生活。大部分民工文化水平低,忙于打工找工作,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品行存在自由散漫、不求上进、有自卑感、贪小便宜、安全意识淡薄等情况。为此,我们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口,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制订“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刻苦锻炼、遵纪守法”等等,逐条落实学生的一日常规,在校建立少先队组织,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开展“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少年”的活动。同时争取社会、家庭共同来关心学生。
三成立“文明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的行为及时表扬或批评纠正。
利用学校少先队队干或班干、监督小组成员,每天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可以利用晨会或班会进行表扬或批评。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教师应注意掌握表扬的艺术,用心去体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感到进步的美妙。特别是对待差生,善于从他们的言行中去发现他们的优良表现,让他们多一点感受到表扬的愉悦,从而激发起他们自觉向善的意识,达到转化的效果。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教师更应耐心以对,用心体会,,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和关爱,使之顺利转化,鼓励进步,早日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特色活动。
老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让农民工子女们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体现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生活积极性与自信心。
第一、开展“帮带”活动。农民工子女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监督管束,自我约束力较差,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师可以找学习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比如我们班的A同学就是农民工子女,她学习不好,刚开始同学们常常嘲笑她,自从我让她与好学生结成对子后有人帮助了她,她学习成绩提高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也加强了。
第二、每月开展主题活动。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训练更加明确有序,老师可在每个月安排一到两个训练主题,使行为习惯训练做到反复巩固,逐步推进。如为了培养农民工子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老师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做好事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习惯。
五通过各教学环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民工子女生活上比较艰苦,在思想上有自卑情绪。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换校太频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缺乏经验。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上关心多一点,生活上温暖多一点,家庭联系多一点,辅导时间多一点,情感投入多一点,锻练机会多一点,教学方法活一点。
六 通过家校合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通过各个环节来培养良好习惯,还有一般性,那么,家校合力,培养良好学习则更具有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了。我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庭配合。在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共同研究交流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激励、赏识、表扬的手段,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挖掘自身的优点,克服存在的问题。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外来民工子女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