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序融合 相映增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i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些细节。
   一、从强调到淡化——有关于故事背景的补充
   序言中有三处提及背景,分别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和“予出官二年”,这几句话短小精悍,但是背后的信息量却着实很大,尤其是重点点出了“元和十年”被贬谪,这就引导读者去寻找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遭受了怎样的心理落差的颠沛。我们知道“元和十年”,白居易被所谓的“擅越直谏”的罪名而被贬,一心忠贞卫国的臣子,竟因为这样的“多管闲事”而被贬,真是太寒心了。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明年秋”,是贬谪的第二年秋天。如果一个人在被贬了十年、二十年,那倒也是适应了,甚或说是麻木了,但是当一个人沦落到偏僻之地时间不算长,比如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头一两年,这段时间正是痛苦的适应期。在这样的敏感时期,遇到京都来的琵琶女,似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很容易牵动着自己痛苦的神经。
   诗文中也有故事的时代背景,但在诗文的后半部分,一直到第四章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虽然介绍了“去年”“谪居”,但如果没有序言中具体“元和十年”的补充介绍,我们后人是无法知晓白居易写作诗文的具体时间,到底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显然对其情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此外,因为诗文中的背景出现得比较晚,如果没有序言的背景补充,学生在阅读前面第一至第三章节的诗文时,是很难体会其情感深度的。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中的“惨”字。当人生一帆风顺之时,在这冷凉的深秋时刻送别朋友当然是伤心的,但是用“惨”来形容,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但是结合序言中提供的诗人是被贬到九江这样的背景,那就不免令人唏嘘了。一个对朝廷国家有着一腔忠心的人,从京城的政治中心被排挤到偏僻荒芜的浔阳,这是怎样的痛苦与孤独,而在这本就令人伤感的深秋时节,好友又将要离别,那就无法用“悲伤”来形容了,《说文解字》中,惨的本义是残酷、狠毒,而现实确实对白居易是太残酷了。可见,诗人用“惨”来概括当时的心情真是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序言中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透,“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更精准,更通透。
   二、从提及到省略——有关于“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理解
   序言中“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仔细查看诗文,你会发现,诗文中连“京都声”都已不见踪影。那么,序言中的信息是多余的还是暗藏玄机呢?
   离别之际,只有秋夜、枫叶、荻花、酒,主客渴望着来些音乐缓解此时的悲伤,老天爷仿佛懂了他们的心思似的,突然之间给他们送来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琵琶声,是哪里的琵琶声,诗文中并没有透露。但是主客的反应立刻就告诉了读者,这段琵琶音乐不一般。主人沿着声音,暗暗地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这说明,作者对这段音乐是非常熟悉的,因为熟悉,所以演奏者有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啊。我们为什么有這样的猜测,因为序言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给了读者合理思考的空间。原来琵琶女弹的不是别的地方的音乐,是当时京城里流行的音乐,当年在京城,白居易有很多诗歌是关于琵琶音乐的描写,对急管繁弦也有较多的研究,所以才会引起白居易除了需要音乐助兴之外的更多的兴趣。诗文中,白居易不仅急切地问弹奏者是谁,还把自己的船主动移近,盛情邀请,换盏斟酒重新开宴席,可见白居易对遇到了与京城有关系的人是多么在意,多么欣喜。这样,我们对“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有了多一重的理解:正因白居易也是长安人,琵琶女倒也可能有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让她产生了有点不好意思见熟人的这样微妙的心态,所以即使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了也是“半遮面”。
   再看诗文第四章节,很多人只注意到白居易说自己的生活非常落魄,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就可见他的痛苦在于浔阳没有像样的好音乐,而用如此多的语言来表达此地没有好音乐欣赏苦痛,正是为了凸显出琵琶女所弹音乐的美好。白居易直白地表达,今日听到琵琶女的音乐,就好像听到了仙人的音乐一样,一下子让自己明朗起来。一方面,这当然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与前文花了很多笔墨写琵琶女的音乐形成了呼应;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这音乐可是“京都之声”啊,虽然诗文中没有明写,可序言中的补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为什么此地的音乐无法入白居易的耳,因为他心里有个“京都”啊,就像老舍的“北平”,是哪里都比不上的。可见,作者对京城,对朝廷是念念不忘的,而念念不忘却没有回响,这又加深了他的痛苦。
   三、从流畅到曲折——有关于琵琶女的出场
   小序中,白居易记载“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整个问答过程顺畅、平滑,没有任何阻滞,也没有什么悬念。这大概是事情原本发生的样子。但诗歌中白居易却设置了曲折:“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女并没有直接回答白居易的发问,“欲语迟”三个字很关键,欲言又止,想说又有顾忌,矛盾、犹豫、迟疑,就这短短的时间内,作者虽然还没有能看到琵琶女的样子,但是已经能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是一个充满了故事,有着不一般经历的女子,这个女子心中有千言万语,可是内心可能一团麻,在短短的时间内,遇到了不速之客,她一下子没有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来如何表达自我。琵琶女的形象饱含着各种各样可能的感情出现了,让人充满了期待。诗文中,琵琶女是在弹完琵琶曲子之后再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中间产生的时间差,就会让读者特别用心听她谈的曲子,想要从琵琶曲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理解她的人生。    诗歌内容与小序比起来是有一定的顺序上的调整。诗人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呢?小序中更注重叙事的先后顺序和前因后果,以及内容的逻辑顺序,注重事实上的发问与回答相匹配。而诗歌,则不太注重按照逻辑和现实的回答以及事实的叙写,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从自安到失意——有关矛盾心理的探究
   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写自己被贬官已经两年了,自己一直以来情绪安适,并未感到有悲伤落寞之情,但第四段“谪居卧病浔阳城”后面内容则與“恬然自安”的感受完全不一致。诗歌中,着力描写了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低矮、潮湿、偏僻,没有好的音乐,真实流露了自己被贬后不得志的悲惨心情。序言与诗文的内容产生了较大矛盾。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从上文序言和诗文的比较,我们可知,序言的叙述作者是比较客观冷静的,情绪是比较稳定的,白居易注重的是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白居易写作序言时,客观理性占据上风。在理性高度自觉的时刻,作为一个有经验有阅历的官员,自然不会将自己悲戚孱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序言中他用“恬然自安”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白居易潜意识中“向往的理想之我”,并且想让这种形象留存在读者心中。但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人物的情绪已经不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控制,而是在各种技法,景物,环境氛围的营造下,人的情感不受自己控制,自然而然流露,无法遏制,平时被压抑了很久的真实的人性与内心一泻而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伤,哀怨,悲叹的江州司马,而这个流泪的江州司马可以说是“真实的本然之我”。“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歌,在整体叙事清晰的前提下,会根据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必要的顺序上的调整,重点的突出,诗歌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故意的调整,更侧重于抒情,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更为浓厚,饱满,感人。
   探寻矛盾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写作样式往往影响着抒情成分的多少,也间接地决定了有差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序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危襟正坐的官员的形象,讲的都是官方的话,情感色彩并不隽永,但是诗文中表现的是有着丰沛情感和各种欲求的活生生的被贬的文人形象,充满了文艺色彩,充满了人文关怀。
   小序和诗歌的比较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序言和诗文,是两条线讲同一个故事,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自然质朴,气度从容,一个含蓄委婉,情韵绵绵;一个是散体,一个是韵文;一则是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但并不对立,他们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白居易笔下合二为一,使得这个浔阳江边的故事更动人,更充满了一种悲壮之美,已经流传了1200多年,还会永久流传下去。
其他文献
许姗姗,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传统文化是蕴含着古人智慧、品格的结晶,是了解古代杰出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其中有关切社会治理的儒家,有关怀生命自然状态保持的道家,有关心人生痛苦解除的佛家……它们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中有篇目《〈老子〉五章》,如何在语文教学
不难发现,新时期以来,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的文章,屡屡成为高考语文阅读题、作文题等等的命题材料。仅就《光明日报》而言,2013年到2017年期间,就有十篇文章以“材料”或“话题”的形式进入到高考试卷中。[1]于是乎,各个省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命题人,便将视线锁定于近一两年内主流媒体或官方媒体所刊发具有一定当下性、话题性、人文性的文章上。   2018年3月,在河南省某重点中学
於乐,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教师。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浸润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欣赏语文之美。一如苏派名师王开东在《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中所言:“教育需要的是引导、诱发,需要的是唤醒、激励。擦亮一双双对美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1]   如何上好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这需要通过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恰到好处的教学操作来实现。笔者选取了统编
作文是什么?陆机《文赋》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文章是在观察万物中写下的对万物的思考,所以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的表达。生命的独特性注定了作文的灵魂就在于展现个性化的思考。没有思考或思考不深缺乏思想性的文章都是败笔。这便是学生写作问题的根源。如何引导学生将“思考”融入笔端?我的做法是让作文课脱去华丽的外衣,不空谈技法,进行一种近似于“面批面改”的示范辅导。引导学生从习作中发现他们文字背后思维的不足
“语文树”工作室在浙江省褚树荣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于2015年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该工作室特色初显:  1.凝聚最强团队:工作室的15名学科带头人(省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中,2名因客观原因退出(省中心登记),后有2名市级名师加入。现在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有12名市级名师、3名县区级名师,在网络注册成为成员的有500多名省内外教师。2.解决教学难题:15个学科带头人都是优秀教师,又全都兼任学校中
法国理论家菲利浦·勒热讷给自传下的定义是:“当某个人主要强调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时,我们将这个人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称作自传。[1]”如果严格按照这个现代标准来审视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会发现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传,或者说成熟形态的自传文。但梁启超先生却并不这么认为:“本人做自传,欧洲、美洲很多,中国比较的少;但中国也不过近代才不多,古代却不少。[2]”并列举了《太史公自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这便是“乐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有些教师并不真正明白“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地教学,使学生不能“用知识”,而是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习生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乐教”,而是
批判性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疑问”[1]。这种思维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们历来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探索,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到今天,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且,教育界对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视仍在不断增强。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中,
陈宏哲,袁国超,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都在发生转变。其中“走班制”被认为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中、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