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些细节。
一、从强调到淡化——有关于故事背景的补充
序言中有三处提及背景,分别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和“予出官二年”,这几句话短小精悍,但是背后的信息量却着实很大,尤其是重点点出了“元和十年”被贬谪,这就引导读者去寻找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遭受了怎样的心理落差的颠沛。我们知道“元和十年”,白居易被所谓的“擅越直谏”的罪名而被贬,一心忠贞卫国的臣子,竟因为这样的“多管闲事”而被贬,真是太寒心了。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明年秋”,是贬谪的第二年秋天。如果一个人在被贬了十年、二十年,那倒也是适应了,甚或说是麻木了,但是当一个人沦落到偏僻之地时间不算长,比如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头一两年,这段时间正是痛苦的适应期。在这样的敏感时期,遇到京都来的琵琶女,似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很容易牵动着自己痛苦的神经。
诗文中也有故事的时代背景,但在诗文的后半部分,一直到第四章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虽然介绍了“去年”“谪居”,但如果没有序言中具体“元和十年”的补充介绍,我们后人是无法知晓白居易写作诗文的具体时间,到底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显然对其情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此外,因为诗文中的背景出现得比较晚,如果没有序言的背景补充,学生在阅读前面第一至第三章节的诗文时,是很难体会其情感深度的。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中的“惨”字。当人生一帆风顺之时,在这冷凉的深秋时刻送别朋友当然是伤心的,但是用“惨”来形容,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但是结合序言中提供的诗人是被贬到九江这样的背景,那就不免令人唏嘘了。一个对朝廷国家有着一腔忠心的人,从京城的政治中心被排挤到偏僻荒芜的浔阳,这是怎样的痛苦与孤独,而在这本就令人伤感的深秋时节,好友又将要离别,那就无法用“悲伤”来形容了,《说文解字》中,惨的本义是残酷、狠毒,而现实确实对白居易是太残酷了。可见,诗人用“惨”来概括当时的心情真是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序言中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透,“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更精准,更通透。
二、从提及到省略——有关于“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理解
序言中“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仔细查看诗文,你会发现,诗文中连“京都声”都已不见踪影。那么,序言中的信息是多余的还是暗藏玄机呢?
离别之际,只有秋夜、枫叶、荻花、酒,主客渴望着来些音乐缓解此时的悲伤,老天爷仿佛懂了他们的心思似的,突然之间给他们送来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琵琶声,是哪里的琵琶声,诗文中并没有透露。但是主客的反应立刻就告诉了读者,这段琵琶音乐不一般。主人沿着声音,暗暗地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这说明,作者对这段音乐是非常熟悉的,因为熟悉,所以演奏者有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啊。我们为什么有這样的猜测,因为序言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给了读者合理思考的空间。原来琵琶女弹的不是别的地方的音乐,是当时京城里流行的音乐,当年在京城,白居易有很多诗歌是关于琵琶音乐的描写,对急管繁弦也有较多的研究,所以才会引起白居易除了需要音乐助兴之外的更多的兴趣。诗文中,白居易不仅急切地问弹奏者是谁,还把自己的船主动移近,盛情邀请,换盏斟酒重新开宴席,可见白居易对遇到了与京城有关系的人是多么在意,多么欣喜。这样,我们对“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有了多一重的理解:正因白居易也是长安人,琵琶女倒也可能有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让她产生了有点不好意思见熟人的这样微妙的心态,所以即使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了也是“半遮面”。
再看诗文第四章节,很多人只注意到白居易说自己的生活非常落魄,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就可见他的痛苦在于浔阳没有像样的好音乐,而用如此多的语言来表达此地没有好音乐欣赏苦痛,正是为了凸显出琵琶女所弹音乐的美好。白居易直白地表达,今日听到琵琶女的音乐,就好像听到了仙人的音乐一样,一下子让自己明朗起来。一方面,这当然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与前文花了很多笔墨写琵琶女的音乐形成了呼应;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这音乐可是“京都之声”啊,虽然诗文中没有明写,可序言中的补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为什么此地的音乐无法入白居易的耳,因为他心里有个“京都”啊,就像老舍的“北平”,是哪里都比不上的。可见,作者对京城,对朝廷是念念不忘的,而念念不忘却没有回响,这又加深了他的痛苦。
三、从流畅到曲折——有关于琵琶女的出场
小序中,白居易记载“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整个问答过程顺畅、平滑,没有任何阻滞,也没有什么悬念。这大概是事情原本发生的样子。但诗歌中白居易却设置了曲折:“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女并没有直接回答白居易的发问,“欲语迟”三个字很关键,欲言又止,想说又有顾忌,矛盾、犹豫、迟疑,就这短短的时间内,作者虽然还没有能看到琵琶女的样子,但是已经能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是一个充满了故事,有着不一般经历的女子,这个女子心中有千言万语,可是内心可能一团麻,在短短的时间内,遇到了不速之客,她一下子没有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来如何表达自我。琵琶女的形象饱含着各种各样可能的感情出现了,让人充满了期待。诗文中,琵琶女是在弹完琵琶曲子之后再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中间产生的时间差,就会让读者特别用心听她谈的曲子,想要从琵琶曲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理解她的人生。 诗歌内容与小序比起来是有一定的顺序上的调整。诗人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呢?小序中更注重叙事的先后顺序和前因后果,以及内容的逻辑顺序,注重事实上的发问与回答相匹配。而诗歌,则不太注重按照逻辑和现实的回答以及事实的叙写,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从自安到失意——有关矛盾心理的探究
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写自己被贬官已经两年了,自己一直以来情绪安适,并未感到有悲伤落寞之情,但第四段“谪居卧病浔阳城”后面内容则與“恬然自安”的感受完全不一致。诗歌中,着力描写了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低矮、潮湿、偏僻,没有好的音乐,真实流露了自己被贬后不得志的悲惨心情。序言与诗文的内容产生了较大矛盾。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从上文序言和诗文的比较,我们可知,序言的叙述作者是比较客观冷静的,情绪是比较稳定的,白居易注重的是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白居易写作序言时,客观理性占据上风。在理性高度自觉的时刻,作为一个有经验有阅历的官员,自然不会将自己悲戚孱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序言中他用“恬然自安”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白居易潜意识中“向往的理想之我”,并且想让这种形象留存在读者心中。但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人物的情绪已经不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控制,而是在各种技法,景物,环境氛围的营造下,人的情感不受自己控制,自然而然流露,无法遏制,平时被压抑了很久的真实的人性与内心一泻而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伤,哀怨,悲叹的江州司马,而这个流泪的江州司马可以说是“真实的本然之我”。“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歌,在整体叙事清晰的前提下,会根据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必要的顺序上的调整,重点的突出,诗歌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故意的调整,更侧重于抒情,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更为浓厚,饱满,感人。
探寻矛盾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写作样式往往影响着抒情成分的多少,也间接地决定了有差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序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危襟正坐的官员的形象,讲的都是官方的话,情感色彩并不隽永,但是诗文中表现的是有着丰沛情感和各种欲求的活生生的被贬的文人形象,充满了文艺色彩,充满了人文关怀。
小序和诗歌的比较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序言和诗文,是两条线讲同一个故事,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自然质朴,气度从容,一个含蓄委婉,情韵绵绵;一个是散体,一个是韵文;一则是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但并不对立,他们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白居易笔下合二为一,使得这个浔阳江边的故事更动人,更充满了一种悲壮之美,已经流传了1200多年,还会永久流传下去。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些细节。
一、从强调到淡化——有关于故事背景的补充
序言中有三处提及背景,分别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和“予出官二年”,这几句话短小精悍,但是背后的信息量却着实很大,尤其是重点点出了“元和十年”被贬谪,这就引导读者去寻找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遭受了怎样的心理落差的颠沛。我们知道“元和十年”,白居易被所谓的“擅越直谏”的罪名而被贬,一心忠贞卫国的臣子,竟因为这样的“多管闲事”而被贬,真是太寒心了。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明年秋”,是贬谪的第二年秋天。如果一个人在被贬了十年、二十年,那倒也是适应了,甚或说是麻木了,但是当一个人沦落到偏僻之地时间不算长,比如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头一两年,这段时间正是痛苦的适应期。在这样的敏感时期,遇到京都来的琵琶女,似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很容易牵动着自己痛苦的神经。
诗文中也有故事的时代背景,但在诗文的后半部分,一直到第四章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虽然介绍了“去年”“谪居”,但如果没有序言中具体“元和十年”的补充介绍,我们后人是无法知晓白居易写作诗文的具体时间,到底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显然对其情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此外,因为诗文中的背景出现得比较晚,如果没有序言的背景补充,学生在阅读前面第一至第三章节的诗文时,是很难体会其情感深度的。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中的“惨”字。当人生一帆风顺之时,在这冷凉的深秋时刻送别朋友当然是伤心的,但是用“惨”来形容,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但是结合序言中提供的诗人是被贬到九江这样的背景,那就不免令人唏嘘了。一个对朝廷国家有着一腔忠心的人,从京城的政治中心被排挤到偏僻荒芜的浔阳,这是怎样的痛苦与孤独,而在这本就令人伤感的深秋时节,好友又将要离别,那就无法用“悲伤”来形容了,《说文解字》中,惨的本义是残酷、狠毒,而现实确实对白居易是太残酷了。可见,诗人用“惨”来概括当时的心情真是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序言中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透,“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更精准,更通透。
二、从提及到省略——有关于“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理解
序言中“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仔细查看诗文,你会发现,诗文中连“京都声”都已不见踪影。那么,序言中的信息是多余的还是暗藏玄机呢?
离别之际,只有秋夜、枫叶、荻花、酒,主客渴望着来些音乐缓解此时的悲伤,老天爷仿佛懂了他们的心思似的,突然之间给他们送来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琵琶声,是哪里的琵琶声,诗文中并没有透露。但是主客的反应立刻就告诉了读者,这段琵琶音乐不一般。主人沿着声音,暗暗地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这说明,作者对这段音乐是非常熟悉的,因为熟悉,所以演奏者有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啊。我们为什么有這样的猜测,因为序言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给了读者合理思考的空间。原来琵琶女弹的不是别的地方的音乐,是当时京城里流行的音乐,当年在京城,白居易有很多诗歌是关于琵琶音乐的描写,对急管繁弦也有较多的研究,所以才会引起白居易除了需要音乐助兴之外的更多的兴趣。诗文中,白居易不仅急切地问弹奏者是谁,还把自己的船主动移近,盛情邀请,换盏斟酒重新开宴席,可见白居易对遇到了与京城有关系的人是多么在意,多么欣喜。这样,我们对“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有了多一重的理解:正因白居易也是长安人,琵琶女倒也可能有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让她产生了有点不好意思见熟人的这样微妙的心态,所以即使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了也是“半遮面”。
再看诗文第四章节,很多人只注意到白居易说自己的生活非常落魄,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就可见他的痛苦在于浔阳没有像样的好音乐,而用如此多的语言来表达此地没有好音乐欣赏苦痛,正是为了凸显出琵琶女所弹音乐的美好。白居易直白地表达,今日听到琵琶女的音乐,就好像听到了仙人的音乐一样,一下子让自己明朗起来。一方面,这当然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与前文花了很多笔墨写琵琶女的音乐形成了呼应;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这音乐可是“京都之声”啊,虽然诗文中没有明写,可序言中的补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为什么此地的音乐无法入白居易的耳,因为他心里有个“京都”啊,就像老舍的“北平”,是哪里都比不上的。可见,作者对京城,对朝廷是念念不忘的,而念念不忘却没有回响,这又加深了他的痛苦。
三、从流畅到曲折——有关于琵琶女的出场
小序中,白居易记载“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整个问答过程顺畅、平滑,没有任何阻滞,也没有什么悬念。这大概是事情原本发生的样子。但诗歌中白居易却设置了曲折:“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女并没有直接回答白居易的发问,“欲语迟”三个字很关键,欲言又止,想说又有顾忌,矛盾、犹豫、迟疑,就这短短的时间内,作者虽然还没有能看到琵琶女的样子,但是已经能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是一个充满了故事,有着不一般经历的女子,这个女子心中有千言万语,可是内心可能一团麻,在短短的时间内,遇到了不速之客,她一下子没有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来如何表达自我。琵琶女的形象饱含着各种各样可能的感情出现了,让人充满了期待。诗文中,琵琶女是在弹完琵琶曲子之后再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中间产生的时间差,就会让读者特别用心听她谈的曲子,想要从琵琶曲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理解她的人生。 诗歌内容与小序比起来是有一定的顺序上的调整。诗人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呢?小序中更注重叙事的先后顺序和前因后果,以及内容的逻辑顺序,注重事实上的发问与回答相匹配。而诗歌,则不太注重按照逻辑和现实的回答以及事实的叙写,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从自安到失意——有关矛盾心理的探究
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写自己被贬官已经两年了,自己一直以来情绪安适,并未感到有悲伤落寞之情,但第四段“谪居卧病浔阳城”后面内容则與“恬然自安”的感受完全不一致。诗歌中,着力描写了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低矮、潮湿、偏僻,没有好的音乐,真实流露了自己被贬后不得志的悲惨心情。序言与诗文的内容产生了较大矛盾。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从上文序言和诗文的比较,我们可知,序言的叙述作者是比较客观冷静的,情绪是比较稳定的,白居易注重的是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白居易写作序言时,客观理性占据上风。在理性高度自觉的时刻,作为一个有经验有阅历的官员,自然不会将自己悲戚孱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序言中他用“恬然自安”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白居易潜意识中“向往的理想之我”,并且想让这种形象留存在读者心中。但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人物的情绪已经不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控制,而是在各种技法,景物,环境氛围的营造下,人的情感不受自己控制,自然而然流露,无法遏制,平时被压抑了很久的真实的人性与内心一泻而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伤,哀怨,悲叹的江州司马,而这个流泪的江州司马可以说是“真实的本然之我”。“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歌,在整体叙事清晰的前提下,会根据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必要的顺序上的调整,重点的突出,诗歌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故意的调整,更侧重于抒情,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更为浓厚,饱满,感人。
探寻矛盾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写作样式往往影响着抒情成分的多少,也间接地决定了有差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序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危襟正坐的官员的形象,讲的都是官方的话,情感色彩并不隽永,但是诗文中表现的是有着丰沛情感和各种欲求的活生生的被贬的文人形象,充满了文艺色彩,充满了人文关怀。
小序和诗歌的比较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序言和诗文,是两条线讲同一个故事,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自然质朴,气度从容,一个含蓄委婉,情韵绵绵;一个是散体,一个是韵文;一则是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但并不对立,他们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白居易笔下合二为一,使得这个浔阳江边的故事更动人,更充满了一种悲壮之美,已经流传了1200多年,还会永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