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每逢作文,总是无事可需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写得真实,写得丰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他們处处做个有心人。
关键词:培养学生 作文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作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获取作文素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观察能力主要是习惯构建。良好的习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素质,而是靠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只有那些事感兴趣,他们观察时才会认真仔细,教师可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业。如“校园一角”、“养花”、“家里的狗”、等,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观察。观察后,让学生口述有哪些收获,以此培养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
2.明确观察目的。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观察目的明确,观察效果才好,无目的观察,发生的事情,看过撂过,不思考,也派不上用场,写作时,仍然是搜肠刮肚,没有材料可写。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在写之前,根据习作要求,让学生观察。
3.讲究观察方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观察也是这样。根据训练需要,教师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观察方法。如观察应有序:先整体后部分、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等;再如观察应抓住事物特点:要是观察动物,就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特点;如观察植物,就要注意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和生长特点;如果观察对象是个人,要注意他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性格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获取作文素材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充实。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积累。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但生活是客观存在,要转化为学生手中的材料,还要待自己去感受生活,发现素材,从而,激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小事捕捉写作题材。
1.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启发观察思考。如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杂技表演,为了给学生流下深刻的印象,采用了活动前精心布置观察、思考:你观看时的心情怎样,看到了什么?什么节目表演最精彩?观众的喝彩怎样?你又是怎样想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同学们事先在头脑里有所准备,然后同学们回家再写下来,这样同学们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又如有时我要学生写《下课十分钟》,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按方位的顺序写下来。
2.启发学生对身边的偶发事件观察、思考。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常有偶发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老师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发生,并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观察。有一次,课堂上有位同学肚子疼,突然吐了一大堆脏物。当时同学们有的指责,有的叹气,有的捂鼻子,有的主动帮助、关心。这时我便就这些是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情形展开辩论,在就顺势让学生以《同学病了以后》为题进行习作。类似这样的经常性训练,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细致观察,时间长了,同学们也就逐渐养成了会抓住重点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1.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学生作文才敢在观察中写事讲真话。但教师应要注意不要拿后进生作文取笑,也不要用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作文,只要学生作文有所进步,就要多表扬、鼓励。尤其在批改作文时要讲究艺术、鼓励性的评语。
2.发现写真话及时鼓励。激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一位学生写《发考卷后》这个题目,注意观察妈妈表情的变化,有条理具体地写出真情实感。机会难得,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个典型,当作范文宣读,学生听后共同探讨、议论,同时深受启发。由此,我感觉到学生作文是否有内容可写,除了自身因素外,与教师及是启发、鼓励有很大关系。
3.及时纠正学生在拟稿中出现的模糊认识。学生写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事情时,难免会触及到社会上某些特殊现象,思想上会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启发健康思想作风。
实践证明:作文写“真”来源于仔细的观察。但这是一次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涉及面广,见效甚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获得丰富多彩的材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培养学生 作文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作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获取作文素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观察能力主要是习惯构建。良好的习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素质,而是靠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只有那些事感兴趣,他们观察时才会认真仔细,教师可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业。如“校园一角”、“养花”、“家里的狗”、等,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观察。观察后,让学生口述有哪些收获,以此培养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
2.明确观察目的。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观察目的明确,观察效果才好,无目的观察,发生的事情,看过撂过,不思考,也派不上用场,写作时,仍然是搜肠刮肚,没有材料可写。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在写之前,根据习作要求,让学生观察。
3.讲究观察方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观察也是这样。根据训练需要,教师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观察方法。如观察应有序:先整体后部分、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等;再如观察应抓住事物特点:要是观察动物,就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特点;如观察植物,就要注意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和生长特点;如果观察对象是个人,要注意他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性格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获取作文素材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充实。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积累。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但生活是客观存在,要转化为学生手中的材料,还要待自己去感受生活,发现素材,从而,激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小事捕捉写作题材。
1.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启发观察思考。如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杂技表演,为了给学生流下深刻的印象,采用了活动前精心布置观察、思考:你观看时的心情怎样,看到了什么?什么节目表演最精彩?观众的喝彩怎样?你又是怎样想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同学们事先在头脑里有所准备,然后同学们回家再写下来,这样同学们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又如有时我要学生写《下课十分钟》,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按方位的顺序写下来。
2.启发学生对身边的偶发事件观察、思考。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常有偶发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老师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发生,并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观察。有一次,课堂上有位同学肚子疼,突然吐了一大堆脏物。当时同学们有的指责,有的叹气,有的捂鼻子,有的主动帮助、关心。这时我便就这些是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情形展开辩论,在就顺势让学生以《同学病了以后》为题进行习作。类似这样的经常性训练,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细致观察,时间长了,同学们也就逐渐养成了会抓住重点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1.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学生作文才敢在观察中写事讲真话。但教师应要注意不要拿后进生作文取笑,也不要用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作文,只要学生作文有所进步,就要多表扬、鼓励。尤其在批改作文时要讲究艺术、鼓励性的评语。
2.发现写真话及时鼓励。激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一位学生写《发考卷后》这个题目,注意观察妈妈表情的变化,有条理具体地写出真情实感。机会难得,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个典型,当作范文宣读,学生听后共同探讨、议论,同时深受启发。由此,我感觉到学生作文是否有内容可写,除了自身因素外,与教师及是启发、鼓励有很大关系。
3.及时纠正学生在拟稿中出现的模糊认识。学生写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事情时,难免会触及到社会上某些特殊现象,思想上会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启发健康思想作风。
实践证明:作文写“真”来源于仔细的观察。但这是一次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涉及面广,见效甚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获得丰富多彩的材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