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学科非常重视的一种教学目标维度。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许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加之教与学方式方法的缺失,政治课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枯燥、最无味的学科之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是学校教育塑造人、引导人的宗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学科改革的难度较大,力度也很大。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的认识,最终都要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充分关注、有效培养,才能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弘扬主流的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才能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在“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教学中,曾经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相关内容,后来,有一位家长和我在交流中谈到:“孩子最近在和家长顶嘴后,常常说现在的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促使我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断地去回味和思考:孩子说的没错,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确实普遍存在,我们的教学本应促使孩子去正视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这位同学却将此作为心安理得的借口,是不是某些时候我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收效甚微呢?
一、营造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些误区,教学活动往往围绕“知识、技能、方法”而开展。甚至于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会详细地预设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备课本上,而无法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去。
现在的学生极其反感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活动,他们对单一、刻板的课堂,常常采取的是坚决而消极的抵抗——走神或做自己的事情。同时,现代高效的课堂要求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将学生设想为一张白纸,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极其活跃,教师对话语权的独占,只会引起学生的不合作,这样,我们便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否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价值取向。
例如,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就能在课堂导入阶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保持,很快就消退了。究其原因,技术手段依然是为了单一的教学价值指向而服务,教学内核依然是传统的模式,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技术”的外套。在“竞争与合作”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曾经用了一段刘翔的视频案例作为课堂引入,效果很好,但随着视频后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性明显减退。我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刘翔的成长历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合作?哪些地方体现了竞争?结果有学生告诉我:这两个问题提得太没劲了,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实际上,当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竞争与合作”,但问题指向太单一,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保持下去。后来,受到其他老师的启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从刘翔的成长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和启示?能否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案例(提示:从个人、团队、集体、社会、国家之间去思考)?
二、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朴素的教学资源
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部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思想品德课如何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能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作为民族地区县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学生绝大多数是藏族,来自于贫困边远的区乡,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许多内容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例如:7年级下期学习“行为规则”时,教材上提供了一幅十字路口的交通图,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识过红绿灯,对“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
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更是千变万化,能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学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公路通到村里面,家里用上了电和自来水,隔壁家的贡布买了货车跑运输……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一课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神奇”的力量,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曾经选择了许多教学素材,效果平平。后来,在和办公室的老师闲聊中,探讨到了“克隆”技术,我顿时眼前一亮,一例别致的课堂引入便产生了。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最长寿的人活了多少岁?学生有的说80岁,有的说90岁。我接着问:人有没有可能活到100岁、200岁、300岁?这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众说纷纭,什么样的答案都有。突然之间,有学生在嚷嚷之间提到了“克隆”,我立刻把握住契机,让这位学生起来介绍克隆技术,我随后进行了详细的补充,科技“神奇”的力量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个相似的问题:生活中有没有不用洗的衣服?进一步强化科技的“神奇”,很自然地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中去了。
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经验上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从最朴素的教学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教材,发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与间接经验相比较,亲历实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发高效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生活体验,增强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上,传统的扫墓活动、植树节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都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团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与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效益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活动也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项小活动: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15张扑克牌在课桌上搭一个金字塔。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许多小组一无所获,学生在发言中七嘴八舌地谈论失败的原因,都表现出不服与意犹未尽。这样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比纯粹依靠口头案例的形式要强烈得多。同时,从学生的发言中,也相当自然地过渡到对“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教学环节中去了。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其实现的方式很难以显性的标准去衡量。以上的内容只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经验与思考。关注情感体验、关注价值观的引导,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也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能和同行们一起交流、积累更切实有效的模式与途径。
(作者单位:627150四川省白玉县中学)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是学校教育塑造人、引导人的宗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学科改革的难度较大,力度也很大。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的认识,最终都要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充分关注、有效培养,才能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弘扬主流的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才能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在“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教学中,曾经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相关内容,后来,有一位家长和我在交流中谈到:“孩子最近在和家长顶嘴后,常常说现在的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促使我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断地去回味和思考:孩子说的没错,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确实普遍存在,我们的教学本应促使孩子去正视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这位同学却将此作为心安理得的借口,是不是某些时候我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收效甚微呢?
一、营造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些误区,教学活动往往围绕“知识、技能、方法”而开展。甚至于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会详细地预设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备课本上,而无法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去。
现在的学生极其反感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活动,他们对单一、刻板的课堂,常常采取的是坚决而消极的抵抗——走神或做自己的事情。同时,现代高效的课堂要求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将学生设想为一张白纸,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极其活跃,教师对话语权的独占,只会引起学生的不合作,这样,我们便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否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价值取向。
例如,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就能在课堂导入阶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保持,很快就消退了。究其原因,技术手段依然是为了单一的教学价值指向而服务,教学内核依然是传统的模式,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技术”的外套。在“竞争与合作”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曾经用了一段刘翔的视频案例作为课堂引入,效果很好,但随着视频后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性明显减退。我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刘翔的成长历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合作?哪些地方体现了竞争?结果有学生告诉我:这两个问题提得太没劲了,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实际上,当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竞争与合作”,但问题指向太单一,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保持下去。后来,受到其他老师的启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从刘翔的成长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和启示?能否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案例(提示:从个人、团队、集体、社会、国家之间去思考)?
二、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朴素的教学资源
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部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思想品德课如何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能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作为民族地区县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学生绝大多数是藏族,来自于贫困边远的区乡,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许多内容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例如:7年级下期学习“行为规则”时,教材上提供了一幅十字路口的交通图,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识过红绿灯,对“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
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更是千变万化,能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学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公路通到村里面,家里用上了电和自来水,隔壁家的贡布买了货车跑运输……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一课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神奇”的力量,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曾经选择了许多教学素材,效果平平。后来,在和办公室的老师闲聊中,探讨到了“克隆”技术,我顿时眼前一亮,一例别致的课堂引入便产生了。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最长寿的人活了多少岁?学生有的说80岁,有的说90岁。我接着问:人有没有可能活到100岁、200岁、300岁?这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众说纷纭,什么样的答案都有。突然之间,有学生在嚷嚷之间提到了“克隆”,我立刻把握住契机,让这位学生起来介绍克隆技术,我随后进行了详细的补充,科技“神奇”的力量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个相似的问题:生活中有没有不用洗的衣服?进一步强化科技的“神奇”,很自然地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中去了。
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经验上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从最朴素的教学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教材,发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与间接经验相比较,亲历实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发高效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生活体验,增强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上,传统的扫墓活动、植树节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都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团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与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效益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活动也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项小活动: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15张扑克牌在课桌上搭一个金字塔。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许多小组一无所获,学生在发言中七嘴八舌地谈论失败的原因,都表现出不服与意犹未尽。这样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比纯粹依靠口头案例的形式要强烈得多。同时,从学生的发言中,也相当自然地过渡到对“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教学环节中去了。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其实现的方式很难以显性的标准去衡量。以上的内容只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经验与思考。关注情感体验、关注价值观的引导,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也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能和同行们一起交流、积累更切实有效的模式与途径。
(作者单位:627150四川省白玉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