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su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学科非常重视的一种教学目标维度。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许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加之教与学方式方法的缺失,政治课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枯燥、最无味的学科之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是学校教育塑造人、引导人的宗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学科改革的难度较大,力度也很大。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的认识,最终都要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充分关注、有效培养,才能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弘扬主流的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才能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在“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教学中,曾经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相关内容,后来,有一位家长和我在交流中谈到:“孩子最近在和家长顶嘴后,常常说现在的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促使我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断地去回味和思考:孩子说的没错,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确实普遍存在,我们的教学本应促使孩子去正视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这位同学却将此作为心安理得的借口,是不是某些时候我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收效甚微呢?
  
  一、营造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些误区,教学活动往往围绕“知识、技能、方法”而开展。甚至于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会详细地预设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备课本上,而无法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去。
  现在的学生极其反感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活动,他们对单一、刻板的课堂,常常采取的是坚决而消极的抵抗——走神或做自己的事情。同时,现代高效的课堂要求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将学生设想为一张白纸,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极其活跃,教师对话语权的独占,只会引起学生的不合作,这样,我们便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否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价值取向。
  例如,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就能在课堂导入阶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保持,很快就消退了。究其原因,技术手段依然是为了单一的教学价值指向而服务,教学内核依然是传统的模式,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技术”的外套。在“竞争与合作”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曾经用了一段刘翔的视频案例作为课堂引入,效果很好,但随着视频后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性明显减退。我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刘翔的成长历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合作?哪些地方体现了竞争?结果有学生告诉我:这两个问题提得太没劲了,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实际上,当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竞争与合作”,但问题指向太单一,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保持下去。后来,受到其他老师的启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从刘翔的成长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和启示?能否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案例(提示:从个人、团队、集体、社会、国家之间去思考)?
  
  二、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朴素的教学资源
  
  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部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思想品德课如何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能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作为民族地区县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学生绝大多数是藏族,来自于贫困边远的区乡,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许多内容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例如:7年级下期学习“行为规则”时,教材上提供了一幅十字路口的交通图,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识过红绿灯,对“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
  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更是千变万化,能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学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公路通到村里面,家里用上了电和自来水,隔壁家的贡布买了货车跑运输……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一课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神奇”的力量,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曾经选择了许多教学素材,效果平平。后来,在和办公室的老师闲聊中,探讨到了“克隆”技术,我顿时眼前一亮,一例别致的课堂引入便产生了。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最长寿的人活了多少岁?学生有的说80岁,有的说90岁。我接着问:人有没有可能活到100岁、200岁、300岁?这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众说纷纭,什么样的答案都有。突然之间,有学生在嚷嚷之间提到了“克隆”,我立刻把握住契机,让这位学生起来介绍克隆技术,我随后进行了详细的补充,科技“神奇”的力量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个相似的问题:生活中有没有不用洗的衣服?进一步强化科技的“神奇”,很自然地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中去了。
  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经验上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从最朴素的教学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教材,发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与间接经验相比较,亲历实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发高效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生活体验,增强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上,传统的扫墓活动、植树节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都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团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与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效益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活动也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项小活动: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15张扑克牌在课桌上搭一个金字塔。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许多小组一无所获,学生在发言中七嘴八舌地谈论失败的原因,都表现出不服与意犹未尽。这样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比纯粹依靠口头案例的形式要强烈得多。同时,从学生的发言中,也相当自然地过渡到对“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教学环节中去了。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其实现的方式很难以显性的标准去衡量。以上的内容只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经验与思考。关注情感体验、关注价值观的引导,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也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能和同行们一起交流、积累更切实有效的模式与途径。
  (作者单位:627150四川省白玉县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他希望在一场革命中解决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问题,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是人教版《文化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分析之。  【关键词】孙中山 三民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他所领导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期刊
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某些学校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错误地把思想政治课当成是非基础科。在教师配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不认真对待,认为谁都能上,无所谓专业,一星期最多两节课,难度系数为0.4,其它科目难度系数均为1,每星期8节课为满课时,政治课却是10多节才能满课时。同样都是45分钟一节课,试问这样合理吗?  而学校领导却认为只是初三抓一下就可以了。难道初一、初二就可以放松或不开设吗?这种做法与我国实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推行,对全体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政治学科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才能把握新教材,胜任学科教学工作。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有这样一些认识:    一、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我们认真研究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就会发现,从教材新、旧知识体系的横、纵坐标对比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体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教材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也更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同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之间不平衡的矛盾。高中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就表现为这个实践过程是不是成功地消解了这一基本矛盾。高中政治教师与高中政治教育发展要求是统一为一体的,代表着高中政治素质的本来要求去教育高中学生,而高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政治素质教育的实践目标对象。这个矛盾的统一的双方通过不断的矛盾运动实践着一个
期刊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学生作业这样几个环节。教师主要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后,就是学生的落脚点“背”下一些历史基本知识,甚至是重点问题的解析,结果是学生疲惫,甚至厌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期刊
一、电子技术课改问题的提出    1、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呼唤高素质技能人才是电子技术课改的外部压力。在新世纪里,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职业越来越向高科技、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将是社会发展的又一大动力之源。因此,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必然强有力地拉动了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经历了专业现代化建
期刊
长期以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也就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新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一节课的开头,直接影响学生整节课的情绪,以及思维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上好化学实验课对学生学习化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验课上教师应重在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实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更新了教育观念,进行了许多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目的是构建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适应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生态形成的先期要素,而学校管理则是学校教育生态平衡形成的关键。没有学校管理制
期刊
历年来,呼唤创造性人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巧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下面,我谈一些肤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运动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