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学生作业这样几个环节。教师主要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后,就是学生的落脚点“背”下一些历史基本知识,甚至是重点问题的解析,结果是学生疲惫,甚至厌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材、开放的观点、开放的试题、开放的答案等,还需要有教师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意识和开放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在要求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赋予学生的发展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谈谈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肤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课堂教学环境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的发展进程,置身于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通过即兴演唱《大刀进行曲》,把学生引入到如火如荼的战争场面,然后,要求学生就歌词中的有关信息材料“鬼子”、“抗战”、“东北义勇军”、“全国爱国同胞”、“军民团结”等词语思考:这是一副什么战争场面?学生通过歌词提供的信息确定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民族战争。接着,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并提出:“这节课我们将参与到七十一年前抗击日寇侵略中国的民族战争中去,让我们通过这场残酷的战争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罪行,从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喜悦中去认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热情讴歌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民族意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一起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经过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次对话,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中,唤醒了自我,激发了感觉,调动了情感,孕育了兴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密切师生关系,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因此,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设计了师生交流合作的课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俄十月革命时面临的严重的缺粮情况,让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引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内容、特点和评价。接着,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是否依然适应苏俄的发展?通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指出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苏俄的发展,这时苏俄又制订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然后,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特点、评价通过互动完成。这样的教学环节活跃了学生思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进行合作学习,使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把学生根据需要或要求分成特色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随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和相互配合、相互帮助,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实践证明,平等、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意味着主体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是学生良好情绪的解发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同学之间成为帮助者、合作者,师生、生生均成为学习的朋友。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课堂教学中,对涉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应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关注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讨论课、辩证课、演讲比赛、历史展览等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以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辩证的分析肯定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历史教学始终,贯穿于学生的一生之中。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课堂教学必须把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的爱国主义精髓渗透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根据新课程目标《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形式的课程,如利用学校图书馆中涉及到历史课程的资料,组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参观历史遗存、了解家庭和社会变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作者单位:414000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课堂教学环境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的发展进程,置身于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通过即兴演唱《大刀进行曲》,把学生引入到如火如荼的战争场面,然后,要求学生就歌词中的有关信息材料“鬼子”、“抗战”、“东北义勇军”、“全国爱国同胞”、“军民团结”等词语思考:这是一副什么战争场面?学生通过歌词提供的信息确定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民族战争。接着,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并提出:“这节课我们将参与到七十一年前抗击日寇侵略中国的民族战争中去,让我们通过这场残酷的战争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罪行,从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喜悦中去认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热情讴歌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民族意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一起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经过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次对话,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中,唤醒了自我,激发了感觉,调动了情感,孕育了兴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密切师生关系,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因此,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设计了师生交流合作的课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俄十月革命时面临的严重的缺粮情况,让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引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内容、特点和评价。接着,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是否依然适应苏俄的发展?通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指出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苏俄的发展,这时苏俄又制订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然后,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特点、评价通过互动完成。这样的教学环节活跃了学生思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进行合作学习,使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把学生根据需要或要求分成特色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随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和相互配合、相互帮助,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实践证明,平等、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意味着主体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是学生良好情绪的解发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同学之间成为帮助者、合作者,师生、生生均成为学习的朋友。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课堂教学中,对涉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应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关注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讨论课、辩证课、演讲比赛、历史展览等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以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辩证的分析肯定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历史教学始终,贯穿于学生的一生之中。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课堂教学必须把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的爱国主义精髓渗透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根据新课程目标《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形式的课程,如利用学校图书馆中涉及到历史课程的资料,组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参观历史遗存、了解家庭和社会变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作者单位:414000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