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部分能源企业去产能面临的问题,并从防范地区金融风险的角度,对能源企业去产能潜在的风险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国内能源产能优势之间的关系,针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认为,我国过剩能源产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有较大的可行性。鉴于以往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走出去的企业状况,以及当前去产能的实施进度,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建议,对于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能源;过剩产能;去产能;国际产能合作
【中图分类号】F426.2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去产能是“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首要任务。在实施去产能的过程中,大量僵尸企业的恶性发展导致银行体系面临数额巨大的坏账压力。在主要以市场化方式去产能的背景下,去产能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部分能源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债务负担难以承担[1-3]。由于高负债能源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4]纵观全球能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具有突出的结构性,从平衡全球能源产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国内过剩产能能源企业具备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条件。如何灵活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具有显著重要意义,将有效减轻对于企业职工、债务、资产的冲击。[5-7]
一、能源企业去产能风险分析
我國目前产能过剩非经济周期的变化可以化解,而是结构性问题,以往惯性发展下的供需关系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仅靠扩大内需的方式已难以凑效。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统筹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的同时,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企业作为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调整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须加以特别重视。部分高负债能源企业实施去产能的过程中,大多阻力较大,人员安置、债务和资产处置等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
(一)人员安置方面
人员安置是实施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去产能可能造成企业的彻底关停、破产,随即带来企业职工大量下岗、转业、失业等问题。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通过内部转岗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部分员工转业、就业问题,但仍有大部分人员无法妥善安置,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同时,过剩产能相关行业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带来诸如失业人群进一步增多,甚至翻倍扩大的问题。
从去产能企业的人员年龄结构看,存在相当一部分员工年龄偏大,难以重新转岗和接受再就业培训,在企业内部无法全面安置和转岗的情况下,结构性失业将进一步放大社会风险。
(二)债务处置方面
长期产能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去产能企业负债率往往较高,相当一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过100%。从产能的利用率看,大部分去产能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产能闲置现象突出,部分设备维护不到位,经营活动难以维持,甚至倒闭、破产。巨额债务的连环延伸可能引发巨大的债务风险,进而导致银行系统爆发信用风险,进一步扩大银行系统坏账规模。过剩能源产能往往具备一定规模,陆续去产能可能将产生叠加效应,因此在债务处置过程中,须特别警惕地方金融风险。
(三)资产处置方面
因银行债务问题,去产能企业多数资产处于被抵押状态,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的资产相对有限,难以实施实质性的资产处置。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去产能的企业可以通过报废拆除、有偿转让等方式处置设备、厂房、土地使用权、原材料等方式实施去产能。但在企业去产能相对被动的情况下,一般外部环境将造成资产的隐形损失。部分去产能企业面对清算工作将更加被动,可能进一步扩大社会风险。
(四)衍生风险方面
当前,产能过剩蕴含巨大的经济风险[ 8 ]。由于部分地区政策优惠、地方保护等原因,大量低效率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优质企业难以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可能造成“低效当道”的局面,破坏经济体的市场结构和秩序。此外,部分高负债能源企业,经营风险不断积累,进一步增大实体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灭,会造成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二、国际产能合作环境分析
(一)后发展中国家需求简析
从全球能源普及情况看,世界尚有相当一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普及率较低,电力供应极为短缺,甚至在东南亚、非洲部分国家的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机构难以保持全天24小时供电,部分国家电力供应现状见表1。不少城市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用电成本相对较高。多数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能源需求巨大,因此,这为国内产能过剩能源企业实现产能“走出去”创造了基本的需求条件。
(二)国内过剩产能特点
从国内过剩产能的产业看,除部分传统产业外,不乏有风电、光伏装备等新兴产业以及能源相关行业,其产能利用率较低,产能过剩特点较为显著。以2015年焦炭行业为例,全国总产能达6.5亿吨,实际产量仅4.48亿吨,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68.9%[ 1 ]。此外,在火电领域,仍有相当一部分火电企业,仅靠长期备用费维持备用状态,但因人员流失等多方面原因正逐渐难以恢复正常生产,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然而横向比较,国内能源产能过剩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产能、设备对于一些后发展中国家仍属于先进水平。国内的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均优于很多后发展中国家。从这两方面看,国内过剩产能能源企业的设备质量、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具备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
(三)政策环境
1.“走出去”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走出去”战略为国内企业向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2.“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此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企业向外发展铺平了道路。
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的丝路基金,是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设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已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并进一步助力合作开展。
3.十九大报告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发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都为新时代对外投资、产能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回暖向好态势,但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全面形成,各国面临许多形态各异的挑战,这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关键的窗口期。少部分企业已经把握住此发展契机,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国际产能合作工作[9]。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已同亚洲、非洲等有关国家的能源、投资部门开展产能合作相关的推进工作,进一步助力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展实施。
三、相关建议
(一)国际产能合作阶段和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贸易投资往来日趋频繁,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一种已有类似实践的产能合作方式,在当下开展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意在引导相关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把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合作国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多方共赢,国际产业转移概况见表2。因此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之初,作为产能输出国需理清自身和目标国的产能基础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产业能力的建设、转移,不同于以往国际产业转移仅是简单地将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是把产业体系整体或部分输出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并帮助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促进转移项目合作国经济起飞或向更高阶段转变。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针对相关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状态和产能过剩特点,形成多层次的跨国合作机制。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改革调整,从全球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平衡产业布局,有利于實现更大范围的能源产业发展共赢[ 1 0 ]。

(二)国际产能合作实施
从国内去产能的政策看,实施去产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势在必行。从去产能所面对的多种风险看,单纯考虑以关停方式实施去产能将在市场经济体中造成多层次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大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及国内过剩产能的优势看,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具备基本条件和可行性。同时,国内有关政策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鉴于以往走出去的企业状况和当前去产能的实施进度,提出如下建议:
1.实施去产能政策,宜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推进,尊重市场规律,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自由流转。
2.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宜搭乘已经成功“走出去”的企业或具备国际成功案例大型设计单位的“专列”,避免重蹈以往“走出去”失败之覆辙。
3.开展国际能源产能合作的企业,应注重环境保护,以不造成合作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为基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将有利于国内员工的安置和设备的处置,但须加大对合作国当地员工的培训,并加大属地化经营力度。
5.在外工作人员须尊重合作项目所在地宗教、风俗、民俗习惯,促进融合发展。
6.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转变企业债务处置和投融资政策,灵活配套产能合作补贴资金,帮助去产能企业度过过渡期。
四、结论
本文总结了当前能源企业去产能面临的风险,并从防范地区金融风险的角度和实施去产能的必要性等方面,对能源企业去产能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国内过剩产能优势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分析,认为开展国际能源产能合作具备较大的可行性。综合以往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走出去”的产业企业状况,以及当前去产能的实施进度,提出了实施产能合作的有关建议,对于能源企业以国际产能合作方式实施去产能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伴随国际产能合作的逐步实施,国内过剩能源产能将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尚希,樊轶侠,封北麟.“去产能”财政政策分析、评估及建议[J].经济纵横,2018(1):81-91.
[2]胡筱沽,戴璐.正确把握去产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7(2) :50-54.
[3]张杰,宋志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面临的困局、风险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6,36(4):123-129.
[4]赵昌文,许召元,袁东,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4):1-10.
[5]于红,张一清,宋华岭,等.新常态下能源行业去产能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7,31(3): 20-25.
[6]王本力,张海亮,曾昆.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新思路[J].中国工业评论,2015(11):64-69.
[7]邱斌,周勤,刘修岩,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4) :1-10.
[9]郭宏.“一带一路”战略下去产能外溢之路——以河北钢铁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6(64):54-57.
[10]刘勇,黄子恒,杜帅等. 国际产能合作:规律、趋势与政策[J].上海经济研究,2018(2) :100-107.
【关键词】能源;过剩产能;去产能;国际产能合作
【中图分类号】F426.2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去产能是“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首要任务。在实施去产能的过程中,大量僵尸企业的恶性发展导致银行体系面临数额巨大的坏账压力。在主要以市场化方式去产能的背景下,去产能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部分能源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债务负担难以承担[1-3]。由于高负债能源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4]纵观全球能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具有突出的结构性,从平衡全球能源产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国内过剩产能能源企业具备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条件。如何灵活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具有显著重要意义,将有效减轻对于企业职工、债务、资产的冲击。[5-7]
一、能源企业去产能风险分析
我國目前产能过剩非经济周期的变化可以化解,而是结构性问题,以往惯性发展下的供需关系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仅靠扩大内需的方式已难以凑效。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统筹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的同时,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企业作为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调整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须加以特别重视。部分高负债能源企业实施去产能的过程中,大多阻力较大,人员安置、债务和资产处置等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
(一)人员安置方面
人员安置是实施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去产能可能造成企业的彻底关停、破产,随即带来企业职工大量下岗、转业、失业等问题。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通过内部转岗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部分员工转业、就业问题,但仍有大部分人员无法妥善安置,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同时,过剩产能相关行业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带来诸如失业人群进一步增多,甚至翻倍扩大的问题。
从去产能企业的人员年龄结构看,存在相当一部分员工年龄偏大,难以重新转岗和接受再就业培训,在企业内部无法全面安置和转岗的情况下,结构性失业将进一步放大社会风险。
(二)债务处置方面
长期产能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去产能企业负债率往往较高,相当一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过100%。从产能的利用率看,大部分去产能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产能闲置现象突出,部分设备维护不到位,经营活动难以维持,甚至倒闭、破产。巨额债务的连环延伸可能引发巨大的债务风险,进而导致银行系统爆发信用风险,进一步扩大银行系统坏账规模。过剩能源产能往往具备一定规模,陆续去产能可能将产生叠加效应,因此在债务处置过程中,须特别警惕地方金融风险。
(三)资产处置方面
因银行债务问题,去产能企业多数资产处于被抵押状态,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的资产相对有限,难以实施实质性的资产处置。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去产能的企业可以通过报废拆除、有偿转让等方式处置设备、厂房、土地使用权、原材料等方式实施去产能。但在企业去产能相对被动的情况下,一般外部环境将造成资产的隐形损失。部分去产能企业面对清算工作将更加被动,可能进一步扩大社会风险。
(四)衍生风险方面
当前,产能过剩蕴含巨大的经济风险[ 8 ]。由于部分地区政策优惠、地方保护等原因,大量低效率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优质企业难以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可能造成“低效当道”的局面,破坏经济体的市场结构和秩序。此外,部分高负债能源企业,经营风险不断积累,进一步增大实体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灭,会造成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二、国际产能合作环境分析
(一)后发展中国家需求简析
从全球能源普及情况看,世界尚有相当一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普及率较低,电力供应极为短缺,甚至在东南亚、非洲部分国家的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机构难以保持全天24小时供电,部分国家电力供应现状见表1。不少城市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用电成本相对较高。多数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能源需求巨大,因此,这为国内产能过剩能源企业实现产能“走出去”创造了基本的需求条件。
(二)国内过剩产能特点
从国内过剩产能的产业看,除部分传统产业外,不乏有风电、光伏装备等新兴产业以及能源相关行业,其产能利用率较低,产能过剩特点较为显著。以2015年焦炭行业为例,全国总产能达6.5亿吨,实际产量仅4.48亿吨,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68.9%[ 1 ]。此外,在火电领域,仍有相当一部分火电企业,仅靠长期备用费维持备用状态,但因人员流失等多方面原因正逐渐难以恢复正常生产,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然而横向比较,国内能源产能过剩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产能、设备对于一些后发展中国家仍属于先进水平。国内的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均优于很多后发展中国家。从这两方面看,国内过剩产能能源企业的设备质量、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具备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
(三)政策环境
1.“走出去”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走出去”战略为国内企业向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2.“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此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企业向外发展铺平了道路。
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的丝路基金,是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设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已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并进一步助力合作开展。
3.十九大报告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发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都为新时代对外投资、产能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回暖向好态势,但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全面形成,各国面临许多形态各异的挑战,这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关键的窗口期。少部分企业已经把握住此发展契机,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国际产能合作工作[9]。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已同亚洲、非洲等有关国家的能源、投资部门开展产能合作相关的推进工作,进一步助力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展实施。
三、相关建议
(一)国际产能合作阶段和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贸易投资往来日趋频繁,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一种已有类似实践的产能合作方式,在当下开展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意在引导相关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把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合作国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多方共赢,国际产业转移概况见表2。因此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之初,作为产能输出国需理清自身和目标国的产能基础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产业能力的建设、转移,不同于以往国际产业转移仅是简单地将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是把产业体系整体或部分输出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并帮助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促进转移项目合作国经济起飞或向更高阶段转变。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针对相关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状态和产能过剩特点,形成多层次的跨国合作机制。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改革调整,从全球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平衡产业布局,有利于實现更大范围的能源产业发展共赢[ 1 0 ]。

(二)国际产能合作实施
从国内去产能的政策看,实施去产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势在必行。从去产能所面对的多种风险看,单纯考虑以关停方式实施去产能将在市场经济体中造成多层次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大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及国内过剩产能的优势看,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具备基本条件和可行性。同时,国内有关政策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鉴于以往走出去的企业状况和当前去产能的实施进度,提出如下建议:
1.实施去产能政策,宜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推进,尊重市场规律,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自由流转。
2.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宜搭乘已经成功“走出去”的企业或具备国际成功案例大型设计单位的“专列”,避免重蹈以往“走出去”失败之覆辙。
3.开展国际能源产能合作的企业,应注重环境保护,以不造成合作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为基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将有利于国内员工的安置和设备的处置,但须加大对合作国当地员工的培训,并加大属地化经营力度。
5.在外工作人员须尊重合作项目所在地宗教、风俗、民俗习惯,促进融合发展。
6.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转变企业债务处置和投融资政策,灵活配套产能合作补贴资金,帮助去产能企业度过过渡期。
四、结论
本文总结了当前能源企业去产能面临的风险,并从防范地区金融风险的角度和实施去产能的必要性等方面,对能源企业去产能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国内过剩产能优势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分析,认为开展国际能源产能合作具备较大的可行性。综合以往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走出去”的产业企业状况,以及当前去产能的实施进度,提出了实施产能合作的有关建议,对于能源企业以国际产能合作方式实施去产能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伴随国际产能合作的逐步实施,国内过剩能源产能将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尚希,樊轶侠,封北麟.“去产能”财政政策分析、评估及建议[J].经济纵横,2018(1):81-91.
[2]胡筱沽,戴璐.正确把握去产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7(2) :50-54.
[3]张杰,宋志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面临的困局、风险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6,36(4):123-129.
[4]赵昌文,许召元,袁东,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4):1-10.
[5]于红,张一清,宋华岭,等.新常态下能源行业去产能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7,31(3): 20-25.
[6]王本力,张海亮,曾昆.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新思路[J].中国工业评论,2015(11):64-69.
[7]邱斌,周勤,刘修岩,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4) :1-10.
[9]郭宏.“一带一路”战略下去产能外溢之路——以河北钢铁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6(64):54-57.
[10]刘勇,黄子恒,杜帅等. 国际产能合作:规律、趋势与政策[J].上海经济研究,2018(2) :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