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与表达美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秉持潜移默化、多元开放、层次性原则,本文分析审美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审美鉴赏;创新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91
引言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尚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然而与此相应的现实则是: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中学生的审美辨别力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同时,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学生有审美意识淡薄,审美水平較低的问题,直接表现就是学生不能自发地鉴赏语文文本,而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不能发自内心地用文字表达个人情感,只会套作甚至抄袭,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我。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功利色彩浓厚
在高考的影响下,似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拿高分,而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弱项只有在可能影响考试成绩时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有的教师为了创新教学形式,在一节课中多次引入讨论环节,虽然学生自始至终讨论得热火朝天,却缺乏深度;还有部分教师刻意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结果却顾此失彼,忽视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致使教学目标面目模糊。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翻新,实则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为考试服务。
(二)漠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审美经验是人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甚至有教师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这些错误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三)审美教育呈现低俗化倾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落实中表现出了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断流失的诗性精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教师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致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第二,教师美学素养的缺失。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的自由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这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自然知识、社会万象,还蕴藏着动人的深情和深厚的哲理。开展审美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让其审美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触动其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作为课堂审美教育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比如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介绍相关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来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如何理解美和鉴赏美。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艺术水准之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87版《红楼梦》对应的影视片段。文章中“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还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一下子都有了具体的形象,从课本上活了过来。这样搭配之下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红楼梦》文字描述的“美”,从而爱上文学艺术、学习文学艺术。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
审美活动要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切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感官的审美训练,培养学生借助相关文字来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声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色彩等来表达情绪,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部分,“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学生必须能够感知文中这些带有色彩的描述,并将作者描绘的场景转化成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作品来鉴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培养学生想象美、表达美
审美离不开想象力,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感受美,更不要说去鉴赏美、表达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美。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针对结尾处“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晓真相后的状态和举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接受审美教育。
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审美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并最终能够表达美。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语文教师应对标这一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升华美。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智慧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8(01)
[2]叶宝金.语文智慧课堂的思考和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
关键词:审美鉴赏;创新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91
引言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尚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然而与此相应的现实则是: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中学生的审美辨别力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同时,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学生有审美意识淡薄,审美水平較低的问题,直接表现就是学生不能自发地鉴赏语文文本,而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不能发自内心地用文字表达个人情感,只会套作甚至抄袭,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我。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功利色彩浓厚
在高考的影响下,似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拿高分,而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弱项只有在可能影响考试成绩时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有的教师为了创新教学形式,在一节课中多次引入讨论环节,虽然学生自始至终讨论得热火朝天,却缺乏深度;还有部分教师刻意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结果却顾此失彼,忽视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致使教学目标面目模糊。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翻新,实则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为考试服务。
(二)漠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审美经验是人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甚至有教师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这些错误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三)审美教育呈现低俗化倾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落实中表现出了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断流失的诗性精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教师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致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第二,教师美学素养的缺失。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的自由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这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自然知识、社会万象,还蕴藏着动人的深情和深厚的哲理。开展审美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让其审美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触动其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作为课堂审美教育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比如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介绍相关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来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如何理解美和鉴赏美。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艺术水准之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87版《红楼梦》对应的影视片段。文章中“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还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一下子都有了具体的形象,从课本上活了过来。这样搭配之下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红楼梦》文字描述的“美”,从而爱上文学艺术、学习文学艺术。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
审美活动要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切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感官的审美训练,培养学生借助相关文字来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声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色彩等来表达情绪,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部分,“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学生必须能够感知文中这些带有色彩的描述,并将作者描绘的场景转化成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作品来鉴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培养学生想象美、表达美
审美离不开想象力,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感受美,更不要说去鉴赏美、表达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美。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针对结尾处“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晓真相后的状态和举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接受审美教育。
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审美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并最终能够表达美。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语文教师应对标这一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升华美。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智慧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8(01)
[2]叶宝金.语文智慧课堂的思考和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