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 力求创新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碱的化学性质中涉及的内容。教材通过引导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直接引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介绍。针对这一性质,教材并未设计实验来证明二者的确能发生反应。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通常我们会设计诸多对比实验来验证,那么不做对比实验能否验证呢?
  关键词:干扰;对比实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3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15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碱的化学性质中涉及的内容。教材通过引导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直接引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介绍。针对这一性质,教材并未设计实验来证明二者的确能发生反应。学生对此必然心存疑惑,在新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联想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于是提出方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缓缓吹气,观察现象。按照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却观察不到任何明显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氢氧化钠,还有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为了排除水的干扰,通常我们会设计如下对比实验来验证。
  方案1:分别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密封振荡,比较塑料瓶变瘪的程度。
  方案2:分别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密封振荡,比较气球胀大的程度。
  方案3:分别将两支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比较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方案4: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比较U型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低。
  在新课阶段,由于学生还不具备从生成物角度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发生的知识基础。以上方案都是运用控制变量法从反应物角度设计对比实验来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干扰,通过密闭容器内气压的变化来证明反应物CO2被消耗,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CO2发生了反应。那么不做对比实验能否证明反应发生呢?
  既然水的存在对实验验证造成干扰,能否直接向盛有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密封振荡,根据塑料瓶是否变瘪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呢?查阅很多文献,发现并没有人尝试做过这个实验。
  由此可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于是笔者据此进行了下列尝试。
  实验1:取一只550mL的软塑料瓶收集满CO2气体,然后向其中加入10g氢氧化钠固体,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
  分析:由塑料瓶变瘪的现象能否说明氢氧化钠与CO2发生了反应?不能。因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气体时,CO2逸出时也会携带水蒸气,水的干扰仍然存在,且稀盐酸会挥发出HCl气体,HCl气体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对实验1进行如下改进。
  实验2:取一只550mL的软塑料收集一瓶纯净且干燥的CO2气体(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和装有浓H2SO4的干燥装置),再向其中加入10g氢氧化钠固体,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2排除了干扰因素,由塑料瓶变瘪的现象成功地证明了氢氧化钠与CO2发生了反应。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现象明显、不需要做对比实验,操作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候文华. 物理化学(上)(第五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3,5-8
其他文献
摘要: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高考,分析了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卷)中的“科学精神”元素,罗列相关考点,并进行试题评价和科学精神综合表现的分析,提出高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建议,通过“创设情境,拓展迁移”、“设置问题,批判质疑”、“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學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高考化学;高三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47—03
My name is Shelby, and I’m shy. When I’m at the grocery store, people say, “Hello,” and “How old are you?” Even though I’m six years old, my face gets hot.  我叫谢尔比,我很害羞。在杂货店时,人们会说“你好”和“你几岁?”即使我六岁了,我也会脸
摘要:化学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建立化学的观念,培养化学的素养,利用化学提高我们的品味和生活质量。文章结合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的观摩,谈谈对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  关键词:观念;情境;活动;点拨;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
“We need a good night’s sleep,” Ally told her baseball bat as she closed her eyes. “Tomorrow is a big day.”  “我们需要睡个好觉。”艾丽闭上眼睛时对棒球棒说道,“明天是重要的一天。”  All was quiet, all was well. Ally slept, until rushin
摘要:梳理了高一、高二学生学习“原电池”时存在六个方面的困难,从学生的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师表述等角度细致分析了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原电池;学习困难;教学建议;原电池工作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
摘要: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普遍,可是许多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却值得思考,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重新得到重视。文章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为背景,重在探讨导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旨在提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设计;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问
Every day, my dad, my sister Jocelyn, and I walk our dog, Strawberry. We always go the same way, past the restaurant where my dad works. Across the street, where a big building would fit1, is nothing
摘要: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根据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可归纳有:碳三角、石灰三角、铜三角、铁三角;根据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可归纳有:火三角、酸碱盐三角、溶解性三角、溶解度三角、质量分数三角等“三角关系”,这样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关键词:归纳整理;相互转化;相互联系;三角关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19一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使用电子天平、锥形瓶、注射器、干燥管等常规仪器,通过精确测量大理石和盐酸反应体系的质量变化,利用质量差法计算生成的CO2的质量,从而精确计算出用盐酸表示出的速率;借助Excel软件对众多数据进行处理,快速计算出反应速率,并精确绘制出速率-时间图,直观地反映出盐酸浓度的变化对速率快慢产生的影响。该实验展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高中化学定量实验中的应用所体现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Excel;
The Dream Against 又一個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