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三项实证研究,总结出高职英语自然班存在的问题、优势以及在自然班中实施分级教学的实践效果,认为在自然班里以“分组式教学法”贯彻分级教学理念是可行的:既能发挥自然班固有的优点,也能融入分级教学的长处,可为高职分班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自然班;分组式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87-02
1999年,针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于是,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由于受到本科院校的影响,并为响应《要求》的号召,高职英语也开始了分级教学改革。本文试图通过三项实证研究,提出并验证在自然班实施分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为整合自然班与分级班的优点作出有益尝试。
一、自然班缺点调查
以“英语自然班”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找不到对应的文献,而以“高职英语分级”为关键词,1980-2010年为搜索时间(截止至2010年2月8日),则查找到32篇文章,而且最早一篇文章出现在2002年。可见,学界对传统的自然班教学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并未从其它途径进行深入探讨,而认为分级教学是对自然班教学的拯救措施,因而对分级教学这个新改革较为关注。因此,通过调查分级教学方面的论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然班存在的问题,其中所提及的问题总结在如下表格中:
二、自然班优点调查
由以上调查可知,自然班的主要缺点在于不管学生的水平层次如何一律安排在一个班里上课,使得老师由于无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而难以授课,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个批评当然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当自然班的班级规模较大时,教师更难以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自然班同样有很多分级班难以替代的优点,正如沈海萍与王春楠就曾指出:“分级教学只是按照学生在特定科目上的情况进行分级,大多数时间学生还是按照自然班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分级班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是一个学习特定科目的场所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而在自然班中,自发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很难在分级教学班中得到体现和发挥”。由于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而学生是教学改革的受益人,所以各种分班形式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反映如何,可以说是教学效果最客观、最全面的反映。我们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日常教学的观察,初步假设自然班具有下表中的优点,然后以我院高职英语任课教师以及自然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自然班优点的假想的认同度。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对教师发出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为91.3%;对四个自然班的学生发出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5.8。
上表的调查结果说明自然班具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分级教学虽然力求因材施教,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班级,新组成的班班风松散,学生之间关系冷漠,慢班集中了最差的学生,更是无法上课,落后学生对分级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抵触。而自然班则不同,每个自然班里都有优秀的学生和落后的学生,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而且,良好的班风以及班级凝聚力更能促进同学们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三、自然班里贯彻分级教学理念的设想与效果
(一)实验目的
既然分级教学能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而自然班又有分级教学所难以替代的优点,那么如果能把这两种分班形式的长处整合在一起,就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设想。本实验试图把分级教学的理念贯彻到自然班里,充分发挥自然班的优势,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并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证明此设想的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级电子通讯1班的学生,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16人。他们在2008-2009第一学期接受的的是分级教学,使用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学期接受的是自然班教学,使用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三)实验形式和内容
实验的基本设想就是模仿分级教学的做法在自然班里按照学生的测试分数段和人数把学生分为A、B、C、D组,并使各组学生坐在一起,中间留出一排座位以示分界线。
根据学生的模拟分数段,我们把学生分为A、B、C、D组,各组同学安排坐在一起,并给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组长的任期为一周,一周一换,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每名组员都有做组长的机会,各个组长除了负责考勤,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带动本组同学获取一定的平时分,完成任务的,给以一定的平时分奖励。
完成分组后,课堂教学还有两个方面的转变。首先,教师彻底改变霸占课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引导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即引导与任务布置、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价为教师授课的重点,而且贯彻分级教学的理念。上课处理某一内容或进行专项训练时,给每组学生难度不同的任务,C、D组要完成基本任务,A、B组则要完成附加任务,附加任务是有平时分作为奖励的。例如做英译汉练习时,要求A、B组做完英译汉后倒过来做汉译英,C、D组则只鼓励而不要求,但要常常告诉他们,付出越多,收获越多。做听力练习时,C、D组只需要选出正确答案,而A、B组则要复述听力内容,有时候他们优秀的表现给C、D组同学很大的鼓舞,并在老师的带动下报以热烈的掌声。除去任务安排之外,还设计一些英语竞赛。各组选派代表参加,组长帮助协调。第二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人进步(以测试为标准),二是平时分积分。学生获得一定的平时分积分后,即可升级到上一组。期中进行新的一次B级测试,再次按照成绩段重新分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A组落后的同学有可能回到D组,而D组努力的同学亦有机会进入A组。这样既给原来A组以压力,也给CD组晋升的机会,能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为问卷调查和测试成绩两个参考样本。
(五)实验数据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对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既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与同班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秀表现。班干、组长的协助,对班级的班风、学习劲头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与大规模的分级教学不同,这种处理形式的另一个好处是D组的学生能看到A组的积极表现,从而刺激他们奋发进取,而传统的分级教学以班为单位,班与班之间毫无联系。尤其是慢班,集中了学习最差的学生,学生毫无反应,沉闷的气氛令任课教师十分苦恼;而学生也觉得自己是最差的,对学习毫无兴趣。而在我们这种新的班级里,有优秀生做榜样,能带动气氛,特别在进行role play,group work时,有优秀的学生或小组长带动,对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必要而有效。同时,由于大家来自同一个自然班,自然班的天然优越条件(班干的协助,良好的班风、学风,同学之间熟悉、乐于交流)得到保持。滚动式的组员分配、升级措施以及评价标准更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从测试成绩来看,这样的班级组织形式也是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学生兴趣上来了,成绩提高是可预料的)。
当然,本实验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实验范围尚小,说服力还不够;在这种班级里,教师的任务型教授方式仍不够成熟,而对各组的管理以及对组长的培养也需要花费更多心血,而平时分的计算与记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尽管这样的班级组织形式仍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自然班里进行分级教学的可行性,这一措施保留了自然班的优点,避免了全部采取分级教学所引发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且还完全在于任课教师在小范围之内的掌控之中,确实易于操作而有效,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3]沈海萍,王春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
关键词:高职英语;自然班;分组式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87-02
1999年,针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于是,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由于受到本科院校的影响,并为响应《要求》的号召,高职英语也开始了分级教学改革。本文试图通过三项实证研究,提出并验证在自然班实施分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为整合自然班与分级班的优点作出有益尝试。
一、自然班缺点调查
以“英语自然班”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找不到对应的文献,而以“高职英语分级”为关键词,1980-2010年为搜索时间(截止至2010年2月8日),则查找到32篇文章,而且最早一篇文章出现在2002年。可见,学界对传统的自然班教学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并未从其它途径进行深入探讨,而认为分级教学是对自然班教学的拯救措施,因而对分级教学这个新改革较为关注。因此,通过调查分级教学方面的论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然班存在的问题,其中所提及的问题总结在如下表格中:
二、自然班优点调查
由以上调查可知,自然班的主要缺点在于不管学生的水平层次如何一律安排在一个班里上课,使得老师由于无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而难以授课,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个批评当然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当自然班的班级规模较大时,教师更难以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自然班同样有很多分级班难以替代的优点,正如沈海萍与王春楠就曾指出:“分级教学只是按照学生在特定科目上的情况进行分级,大多数时间学生还是按照自然班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分级班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是一个学习特定科目的场所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而在自然班中,自发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很难在分级教学班中得到体现和发挥”。由于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而学生是教学改革的受益人,所以各种分班形式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反映如何,可以说是教学效果最客观、最全面的反映。我们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日常教学的观察,初步假设自然班具有下表中的优点,然后以我院高职英语任课教师以及自然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自然班优点的假想的认同度。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对教师发出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为91.3%;对四个自然班的学生发出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5.8。
上表的调查结果说明自然班具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分级教学虽然力求因材施教,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班级,新组成的班班风松散,学生之间关系冷漠,慢班集中了最差的学生,更是无法上课,落后学生对分级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抵触。而自然班则不同,每个自然班里都有优秀的学生和落后的学生,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而且,良好的班风以及班级凝聚力更能促进同学们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三、自然班里贯彻分级教学理念的设想与效果
(一)实验目的
既然分级教学能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而自然班又有分级教学所难以替代的优点,那么如果能把这两种分班形式的长处整合在一起,就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设想。本实验试图把分级教学的理念贯彻到自然班里,充分发挥自然班的优势,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并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证明此设想的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级电子通讯1班的学生,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16人。他们在2008-2009第一学期接受的的是分级教学,使用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学期接受的是自然班教学,使用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三)实验形式和内容
实验的基本设想就是模仿分级教学的做法在自然班里按照学生的测试分数段和人数把学生分为A、B、C、D组,并使各组学生坐在一起,中间留出一排座位以示分界线。
根据学生的模拟分数段,我们把学生分为A、B、C、D组,各组同学安排坐在一起,并给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组长的任期为一周,一周一换,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每名组员都有做组长的机会,各个组长除了负责考勤,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带动本组同学获取一定的平时分,完成任务的,给以一定的平时分奖励。
完成分组后,课堂教学还有两个方面的转变。首先,教师彻底改变霸占课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引导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即引导与任务布置、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价为教师授课的重点,而且贯彻分级教学的理念。上课处理某一内容或进行专项训练时,给每组学生难度不同的任务,C、D组要完成基本任务,A、B组则要完成附加任务,附加任务是有平时分作为奖励的。例如做英译汉练习时,要求A、B组做完英译汉后倒过来做汉译英,C、D组则只鼓励而不要求,但要常常告诉他们,付出越多,收获越多。做听力练习时,C、D组只需要选出正确答案,而A、B组则要复述听力内容,有时候他们优秀的表现给C、D组同学很大的鼓舞,并在老师的带动下报以热烈的掌声。除去任务安排之外,还设计一些英语竞赛。各组选派代表参加,组长帮助协调。第二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人进步(以测试为标准),二是平时分积分。学生获得一定的平时分积分后,即可升级到上一组。期中进行新的一次B级测试,再次按照成绩段重新分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A组落后的同学有可能回到D组,而D组努力的同学亦有机会进入A组。这样既给原来A组以压力,也给CD组晋升的机会,能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为问卷调查和测试成绩两个参考样本。
(五)实验数据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对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既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与同班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秀表现。班干、组长的协助,对班级的班风、学习劲头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与大规模的分级教学不同,这种处理形式的另一个好处是D组的学生能看到A组的积极表现,从而刺激他们奋发进取,而传统的分级教学以班为单位,班与班之间毫无联系。尤其是慢班,集中了学习最差的学生,学生毫无反应,沉闷的气氛令任课教师十分苦恼;而学生也觉得自己是最差的,对学习毫无兴趣。而在我们这种新的班级里,有优秀生做榜样,能带动气氛,特别在进行role play,group work时,有优秀的学生或小组长带动,对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必要而有效。同时,由于大家来自同一个自然班,自然班的天然优越条件(班干的协助,良好的班风、学风,同学之间熟悉、乐于交流)得到保持。滚动式的组员分配、升级措施以及评价标准更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从测试成绩来看,这样的班级组织形式也是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学生兴趣上来了,成绩提高是可预料的)。
当然,本实验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实验范围尚小,说服力还不够;在这种班级里,教师的任务型教授方式仍不够成熟,而对各组的管理以及对组长的培养也需要花费更多心血,而平时分的计算与记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尽管这样的班级组织形式仍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自然班里进行分级教学的可行性,这一措施保留了自然班的优点,避免了全部采取分级教学所引发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且还完全在于任课教师在小范围之内的掌控之中,确实易于操作而有效,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3]沈海萍,王春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