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事关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途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具有明晰的学术理路、坚实的学术支撑,因而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学术理路;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0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又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的重大的战略抉择,事关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基于对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诉求全面协调性的深刻理解
基于对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诉求全面协调性的深刻理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重要学术理路之一。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精神上的象征,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或者都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也涉及到文化与社会,既涉及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又涉及理想信念取向,还涉及到价值准则、行为指导。换言之,它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获得政治合法性,它总是要努力建构起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尽管这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
结构完整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它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核心层和外围层。一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核心层即核心价值体系,是它所反映、所服务的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生命之魂,是该社会制度的“自我认同” 、“精神自我”,它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2]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文化识别标记。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和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根本标志。外围层,一般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组成的,它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所特有的成分。但是,它一旦融入某种价值体系,便由于受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而获得与该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规定性。
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不是摆设,它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它“是人们实践的一个内在要素,它天生地指向现实。”[3]这就是说,任何社会、国家建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是为了发挥其干预社会、影响生活的作用,都要谋求其价值诉求的实现。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只有全面、协调而不是残缺或自相矛盾,才能充分发挥其辩护、维系、凝聚、整合、激励、导向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正是在科学分析、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诉求全面协调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思维背景或把握问题的大的坐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这样一种建构,为避免因为孤立地讲理论、谈道德、树理想、言精神而往往顾此失彼、此长彼消,从而增强意识形态诉求、文化价值导向的全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基于对社会文化复杂性与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独特性的深刻认识
对社会文化复杂性与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独特性的深刻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又一学术理路。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一定社会的观念性文化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突出地表现为多元异质的文化并存、交织、碰撞乃至冲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尤其是由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4] “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一般来说,在特定的社会既有主文化又存在着亚文化包括反文化。主文化就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称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亚文化则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态中与主文化并存的不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文化。根据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可以将亚文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亚文化,是与主文化性质相同、方向一致但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第二种类型的亚文化是与主文化性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即既有协调的一面又有冲突的成分的亚文化。第三类亚文化则是与主文化相反,背离、削弱主文化甚至否定、颠覆主文化的亚文化,即反文化。[6]
在复杂的社会观念文化环境中,如果主文化具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且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即有效抵制反文化,并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待其他类型的亚文化,就能够形成以主文化为主导的和谐文化生态。否则,主文化脆弱、僵化,无所作为,便会陷入纷争不己,裂痕无法弥合的无序、失范的文化境地,就会陷入意识形态危机乃至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正是在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显著标志的主文化之功能独特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直面这种文化情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主张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与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和灵魂的主文化的文化强势地位、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包括各种反文化的影响,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在多元博弈中确定主导,创造出动态的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生态,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基于对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深刻把握
基于对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深刻把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学术理路之一。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是在科学揭示和把握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思想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价值体系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理论化、系统化,它不是天然的、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不只是指建构问题的解决,它还包括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的生成,合法性的获得。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是自发与自觉自为相统一的过程,自觉自为是关键,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多维内涵、多种意蕴。首先是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构,既包括思想家、政治家等根据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对在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也包括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综合创新,其结果是完善的、精致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应该说,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其建构就必须与时俱进。但并非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能与时俱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学术理路;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0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又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的重大的战略抉择,事关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基于对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诉求全面协调性的深刻理解
基于对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诉求全面协调性的深刻理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重要学术理路之一。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精神上的象征,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或者都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也涉及到文化与社会,既涉及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又涉及理想信念取向,还涉及到价值准则、行为指导。换言之,它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获得政治合法性,它总是要努力建构起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尽管这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
结构完整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它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核心层和外围层。一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核心层即核心价值体系,是它所反映、所服务的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生命之魂,是该社会制度的“自我认同” 、“精神自我”,它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2]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文化识别标记。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和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根本标志。外围层,一般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组成的,它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所特有的成分。但是,它一旦融入某种价值体系,便由于受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而获得与该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规定性。
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不是摆设,它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它“是人们实践的一个内在要素,它天生地指向现实。”[3]这就是说,任何社会、国家建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是为了发挥其干预社会、影响生活的作用,都要谋求其价值诉求的实现。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只有全面、协调而不是残缺或自相矛盾,才能充分发挥其辩护、维系、凝聚、整合、激励、导向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正是在科学分析、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结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诉求全面协调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思维背景或把握问题的大的坐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这样一种建构,为避免因为孤立地讲理论、谈道德、树理想、言精神而往往顾此失彼、此长彼消,从而增强意识形态诉求、文化价值导向的全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基于对社会文化复杂性与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独特性的深刻认识
对社会文化复杂性与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独特性的深刻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又一学术理路。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一定社会的观念性文化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突出地表现为多元异质的文化并存、交织、碰撞乃至冲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尤其是由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4] “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一般来说,在特定的社会既有主文化又存在着亚文化包括反文化。主文化就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称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亚文化则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态中与主文化并存的不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文化。根据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可以将亚文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亚文化,是与主文化性质相同、方向一致但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第二种类型的亚文化是与主文化性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即既有协调的一面又有冲突的成分的亚文化。第三类亚文化则是与主文化相反,背离、削弱主文化甚至否定、颠覆主文化的亚文化,即反文化。[6]
在复杂的社会观念文化环境中,如果主文化具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且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即有效抵制反文化,并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待其他类型的亚文化,就能够形成以主文化为主导的和谐文化生态。否则,主文化脆弱、僵化,无所作为,便会陷入纷争不己,裂痕无法弥合的无序、失范的文化境地,就会陷入意识形态危机乃至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正是在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显著标志的主文化之功能独特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直面这种文化情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主张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与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和灵魂的主文化的文化强势地位、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包括各种反文化的影响,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在多元博弈中确定主导,创造出动态的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生态,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基于对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深刻把握
基于对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深刻把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学术理路之一。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是在科学揭示和把握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思想生成性与自为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价值体系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理论化、系统化,它不是天然的、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不只是指建构问题的解决,它还包括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的生成,合法性的获得。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是自发与自觉自为相统一的过程,自觉自为是关键,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多维内涵、多种意蕴。首先是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构,既包括思想家、政治家等根据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对在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也包括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综合创新,其结果是完善的、精致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生成。应该说,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其建构就必须与时俱进。但并非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