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模式既有其共性,也有它特定的目标、条件,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色。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快节奏的产业革命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也遵循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但这样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逐渐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专业成长的障碍。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整体趋势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外部分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比较高,培养了大批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但我们也发现,在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设计学科教育存在着不少共性的问题:即科学研究能力较弱、接触国外设计教育前沿知识较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观念落后、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设计课程体系作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所培养学生的市場竞争力。如何结合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建设趋势,确立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和方针,改革教育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素质与能力,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产物,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好的设计。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重视学生自主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也是现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有其特殊性,学时少且专业课程的课时学习比较集中,一般以周数计算,例如每门专业课的学习大都在三至六周不等,比较特殊的是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课程则需四至十周左右,相对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则比较灵活,很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所学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中并不能全部被讲解,所以此时学生的自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使学生既能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以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授课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注意激发、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个性则恰恰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最为宝贵的东西,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源泉。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形式,而是要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1]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在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加强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和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适应,注重对学生想象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于"独抒性灵"及"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发,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美术教育。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清楚二者的特征,以及两者在教学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美术教育是传授对不同事物进行美的塑造,使之成为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是培养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造型活动。而艺术设计教育传授的是以使用功能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到课程设置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又要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同时,艺术设计涉及很多交叉学科,适当地开设一些艺术史论和美学方面及其他交叉科学的拓展课程,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全面、发展后劲是否充足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以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基层。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实施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块。
设计教学模块,李政道教授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2],不可否认,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所以我们在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施工教学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内操作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习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正确掌握施工操作规程、实施操作方法;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领会艺术设计的组织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培养学生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课在学校完成;一部分专业课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毕业设计课程则完全在生产实习岗位上采用顶岗方式独立完成,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围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条件,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一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数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倾重,只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要坚定地面向社会,走与市场企、相结合的道路,又要坚持"产、学、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现阶段,多数理工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和思路并不十分清晰,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比较欠缺。当然,就藝术设计专业领域,在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科学和灵活地实施这种模式,内外并无十分成功范例可学习借鉴。理工院校自身更要积极主动地进一步探讨"产、学、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根据和可行性。建立健全高校艺术设计的研发、教学、生产机制,例如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办企业以及共同进行科研开发,并"以服务优先、利益分享"为原则,进行校企联手的市场运怍等。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同时反馈专业教学的成效,实现了"二二赢",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教育者必须在市场、企业的不断变化中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让培养出的人才走出校园后能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大舞台。
总之,一所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会无形中提高学校的整体面貌,国内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办成连锁店的形式,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所侧重,从而创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征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只有从根本做起,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改革与组织设计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以相对客观、科学以及基本的学科规范为前提,为培养全球一体化形式下的设计人才,需要探讨和建立一种具有现代设计特色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卓以玉.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实践[J].中国美术教育,1994,(3).
[2]李祥林,洛桑.对外交往经贸谈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整体趋势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外部分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比较高,培养了大批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但我们也发现,在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设计学科教育存在着不少共性的问题:即科学研究能力较弱、接触国外设计教育前沿知识较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观念落后、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设计课程体系作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所培养学生的市場竞争力。如何结合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建设趋势,确立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和方针,改革教育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素质与能力,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产物,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好的设计。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重视学生自主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也是现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有其特殊性,学时少且专业课程的课时学习比较集中,一般以周数计算,例如每门专业课的学习大都在三至六周不等,比较特殊的是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课程则需四至十周左右,相对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则比较灵活,很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所学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中并不能全部被讲解,所以此时学生的自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使学生既能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以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授课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注意激发、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个性则恰恰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最为宝贵的东西,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源泉。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形式,而是要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1]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在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加强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和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适应,注重对学生想象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于"独抒性灵"及"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发,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美术教育。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清楚二者的特征,以及两者在教学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美术教育是传授对不同事物进行美的塑造,使之成为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是培养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造型活动。而艺术设计教育传授的是以使用功能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到课程设置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又要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同时,艺术设计涉及很多交叉学科,适当地开设一些艺术史论和美学方面及其他交叉科学的拓展课程,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全面、发展后劲是否充足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以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基层。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实施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块。
设计教学模块,李政道教授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2],不可否认,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所以我们在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施工教学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内操作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习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正确掌握施工操作规程、实施操作方法;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领会艺术设计的组织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培养学生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课在学校完成;一部分专业课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毕业设计课程则完全在生产实习岗位上采用顶岗方式独立完成,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围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条件,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一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数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倾重,只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要坚定地面向社会,走与市场企、相结合的道路,又要坚持"产、学、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现阶段,多数理工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和思路并不十分清晰,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比较欠缺。当然,就藝术设计专业领域,在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科学和灵活地实施这种模式,内外并无十分成功范例可学习借鉴。理工院校自身更要积极主动地进一步探讨"产、学、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根据和可行性。建立健全高校艺术设计的研发、教学、生产机制,例如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办企业以及共同进行科研开发,并"以服务优先、利益分享"为原则,进行校企联手的市场运怍等。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同时反馈专业教学的成效,实现了"二二赢",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教育者必须在市场、企业的不断变化中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让培养出的人才走出校园后能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大舞台。
总之,一所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会无形中提高学校的整体面貌,国内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办成连锁店的形式,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所侧重,从而创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征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只有从根本做起,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改革与组织设计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以相对客观、科学以及基本的学科规范为前提,为培养全球一体化形式下的设计人才,需要探讨和建立一种具有现代设计特色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卓以玉.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实践[J].中国美术教育,1994,(3).
[2]李祥林,洛桑.对外交往经贸谈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