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都是广大教学者追求的目标,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其练习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题;作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B038,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48-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不仅是课堂练习开展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及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做好练习题设计,从而发挥其巩固学生知识、反馈以及教育的作用。
一、趣味性练习题设计
练习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优质的练习题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数学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良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追求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练习题形式多样化。对于小学生来讲,玩是天性,倘若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新的题型、新的形式入手,方可避免重复练习、呆板练习、单调练习的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以《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數的认识”练习二十三第6题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尝试将练习题的情境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其趣味性。这道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不仅强调了知识性、逻辑性,而且也兼顾了趣味性、生活性。但从实际练习的情况来看,小学生的兴趣与其原本的预设相差甚远。经过反思之后,笔者认为“卡拉OK小歌手”练习题情境设置与小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会给他们一种沉闷、刻板的感觉。
二、反馈性练习题设计
反馈性练习题通常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效果进行测试。学生的作业质量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完成情况,同时要记下学生们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并通过分析找出原因所在。然后,通过设计反馈性练习题,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纠正学生错误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改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业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元、角、分”的概念比较模糊,容易混淆单位的大小以及之间的几率,所以解题错误率较高。
针对这类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些反馈性练习题:
题目1:3元=( )角,70角=( )元,5角8分=( )分,19分=( )角( )分;
题目2:4角 9角=( )元( )角,9分 5分=( )角)分,3元5角 1元2角=( )元( )角,2元7角 5元6角=( )元( )角。
关于解答反馈性练习题时,要求学生不只是简单写出答案,而且要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从而明确“元、角、分”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对“进率都是十,满十要进一”原则的印象。
三、拓展性练习题设计
经过一些基本练习之后,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改变,进行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指的是在不改变本质的基础上,并变换非本质的特征,即先从改变知识点的条件以及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笔者设计了这些练习题:
题目1:计算“2×6=( )5×6=( )1×6=( )4×6=( )3×6=( )6×6=( )”;
题目2:找一找朋友?要求4个小朋友扮演不同的动物,并在手里拿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口诀卡片;同时,其他小朋友在手里拿着“6×6”“5×6”“6×5”“6×4”“4×6”“3×6”“6×3”这些卡片。当学生们读完口诀之后,此时拿着算式的同学认为算式与口诀结果是一样的情况下,就站到拿到口诀的同学的旁边;
题目3:小小邮递员,要求学生将算式分别投入到6、12、24对应的信箱当中。“1×6=( )3×4=( )2×3=( )4×3=( )6×4=( )3×2=( )4×6=( )2×6=( )6×1=( )6×2=( )6 6 6 6=( )6个4相加”。
以上三道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以灵活多变的练习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通过参与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拓展。题目1,通过打乱口诀顺序的训练,能够帮助掌握“6的乘法口诀”;题目2,通过口诀找算式,主要是利用学生逆向思维,通过反推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题目3,将新知与旧知混淆,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从而把握加法、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练习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毋容置疑,在对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注重基础,并明确练习题所包含的各种知识点;同时,还应该注重向课外知识扩展,以确保练习题能够更好地服务自身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各种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牛亚红.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2).
[2]周琦.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变式练习题设计探微[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4(17):66-67.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题;作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B038,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48-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不仅是课堂练习开展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及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做好练习题设计,从而发挥其巩固学生知识、反馈以及教育的作用。
一、趣味性练习题设计
练习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优质的练习题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数学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良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追求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练习题形式多样化。对于小学生来讲,玩是天性,倘若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新的题型、新的形式入手,方可避免重复练习、呆板练习、单调练习的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以《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數的认识”练习二十三第6题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尝试将练习题的情境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其趣味性。这道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不仅强调了知识性、逻辑性,而且也兼顾了趣味性、生活性。但从实际练习的情况来看,小学生的兴趣与其原本的预设相差甚远。经过反思之后,笔者认为“卡拉OK小歌手”练习题情境设置与小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会给他们一种沉闷、刻板的感觉。
二、反馈性练习题设计
反馈性练习题通常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效果进行测试。学生的作业质量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完成情况,同时要记下学生们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并通过分析找出原因所在。然后,通过设计反馈性练习题,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纠正学生错误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改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业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元、角、分”的概念比较模糊,容易混淆单位的大小以及之间的几率,所以解题错误率较高。
针对这类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些反馈性练习题:
题目1:3元=( )角,70角=( )元,5角8分=( )分,19分=( )角( )分;
题目2:4角 9角=( )元( )角,9分 5分=( )角)分,3元5角 1元2角=( )元( )角,2元7角 5元6角=( )元( )角。
关于解答反馈性练习题时,要求学生不只是简单写出答案,而且要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从而明确“元、角、分”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对“进率都是十,满十要进一”原则的印象。
三、拓展性练习题设计
经过一些基本练习之后,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改变,进行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指的是在不改变本质的基础上,并变换非本质的特征,即先从改变知识点的条件以及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笔者设计了这些练习题:
题目1:计算“2×6=( )5×6=( )1×6=( )4×6=( )3×6=( )6×6=( )”;
题目2:找一找朋友?要求4个小朋友扮演不同的动物,并在手里拿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口诀卡片;同时,其他小朋友在手里拿着“6×6”“5×6”“6×5”“6×4”“4×6”“3×6”“6×3”这些卡片。当学生们读完口诀之后,此时拿着算式的同学认为算式与口诀结果是一样的情况下,就站到拿到口诀的同学的旁边;
题目3:小小邮递员,要求学生将算式分别投入到6、12、24对应的信箱当中。“1×6=( )3×4=( )2×3=( )4×3=( )6×4=( )3×2=( )4×6=( )2×6=( )6×1=( )6×2=( )6 6 6 6=( )6个4相加”。
以上三道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以灵活多变的练习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通过参与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拓展。题目1,通过打乱口诀顺序的训练,能够帮助掌握“6的乘法口诀”;题目2,通过口诀找算式,主要是利用学生逆向思维,通过反推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题目3,将新知与旧知混淆,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从而把握加法、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练习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毋容置疑,在对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注重基础,并明确练习题所包含的各种知识点;同时,还应该注重向课外知识扩展,以确保练习题能够更好地服务自身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各种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牛亚红.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2).
[2]周琦.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变式练习题设计探微[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4(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