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既要强化音乐审美,又要重视个性发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面,强化音乐审美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视个性发展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两者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强化音乐审美 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梁祝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一楼台会”两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此所谓“真”也!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此所谓“善”也!“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所谓“美”也。真善美俱全,学生受到全面的音乐熏陶,在美的境界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拓展审美空间 提高审美水平
在学生有了审美兴趣,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拓展审美空间,以提高其审美水平。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对西方音乐、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对这门艺术做进一步的了解,接触也只停留在表面,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综合听觉、视觉方面的资源,有声有色,直观形象,便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体验音乐、鉴赏音乐,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使其沉迷于流行音乐的大脑“换换口味”,也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松驰其紧张的神经,一举两得。
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我根据教学方式查阅了大量资料,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然后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入,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动人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妙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成效。
三、倡导实践活动 发现个性特征
音乐是技能科,实践性很强,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点拨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如果不及时地予以帮助和鼓励,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只可大幅度下降。
在音乐课中,老师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所以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老师要尽量帮助鼓励学生,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的活动,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会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
四、重视个性发展 优化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与发展,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力。因此,音乐课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助的交流过程。
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不等于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恰恰相反,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中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总之,全面地强化音乐审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的飞跃,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创新教育便是质的飞跃过程。如此,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保质保量,既面向全体,又针对个性,如果说前者是“面”上需要,那么后者就是“点”上开花,点面互补,质量兼顾,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陈 华,女,福建平潭城关中学一级教师。)
一、强化音乐审美 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梁祝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一楼台会”两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此所谓“真”也!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此所谓“善”也!“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所谓“美”也。真善美俱全,学生受到全面的音乐熏陶,在美的境界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拓展审美空间 提高审美水平
在学生有了审美兴趣,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拓展审美空间,以提高其审美水平。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对西方音乐、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对这门艺术做进一步的了解,接触也只停留在表面,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综合听觉、视觉方面的资源,有声有色,直观形象,便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体验音乐、鉴赏音乐,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使其沉迷于流行音乐的大脑“换换口味”,也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松驰其紧张的神经,一举两得。
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我根据教学方式查阅了大量资料,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然后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入,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动人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妙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成效。
三、倡导实践活动 发现个性特征
音乐是技能科,实践性很强,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点拨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如果不及时地予以帮助和鼓励,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只可大幅度下降。
在音乐课中,老师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所以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老师要尽量帮助鼓励学生,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的活动,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会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
四、重视个性发展 优化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与发展,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力。因此,音乐课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助的交流过程。
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不等于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恰恰相反,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中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总之,全面地强化音乐审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的飞跃,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创新教育便是质的飞跃过程。如此,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保质保量,既面向全体,又针对个性,如果说前者是“面”上需要,那么后者就是“点”上开花,点面互补,质量兼顾,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陈 华,女,福建平潭城关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