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对儒学经典的运用,并将其赋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找到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辐射面和影响度。
【关键词】:儒学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儒學传播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屹立不倒必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习近平主席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更集中引用了10余句源自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的话,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等等。之后不久,天安门广场电子大屏幕又打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标语,内容均为儒家价值观。9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世界儒学大会,大会上,他主要从儒学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说开去,表达他对世界和平、多种文明并存共荣的期盼。由此可见,“儒学热”将儒学经典重新推到历史舞台的前端,儒学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儒学的传播方式
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编撰通俗教育载体为前提,形成了多途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注重“富民”、“乐民”为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等的传播方式,从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编撰通俗教育载体。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并编撰了大量的通俗教育载体, 以推行思想教化,效果斐然。通常人们熟知的通俗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它们具有简洁的话语、极富有文采、贴近人们生活、历久不衰等特点。从中还表达出思想教化的核心内容: 仁、义、礼、智、信,温、良、俭、恭、让, 诚、忠、孝、悌等,包含人对自身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对家庭邻里关系的认识。数千年来的历史证明,这些通俗载体在推进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大众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 建立一套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多途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中国的学校教育历史悠久,并形成了蒙童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三字经》中说:“幼不学,老何为?”古代施教者认为,幼童的心地淳朴,未经世事,正是展开思想教化的最佳时机。正如: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一方面,教化者提倡社会成员见贤思齐,以“自省”作为自我教化,并把“修身”的最终归属定为实现理想人生。
第三, 思想教化必须以“富民”、“乐民”为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需求, 是思想教化的前提。“有恒产者有恒心”, “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思想道德提高要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前提。除此之外还要讲求在精神上与民同乐。人民群众不但有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且还有精神享受,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同样不能达到对人民进行教化的目的。因此,统治者在提高人民物质福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享受,注重与民同乐。
二、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比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儒学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比研究以二者在内容上的契合与交集为基础,既有功能性质上的彼此映照,也有传播和普及形式上的借鉴可能,三个方面表里相辅,使得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比具备可能性。
(一)从内容来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结合点。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化是手段,马克思主义是内容;就儒学传播而言,传播是手段,儒学是内容,可从它们的内容契合度上来判断相通性。首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关注人的存在,以人性作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解放人、实现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目标。其次,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儒家以仁爱做基础,旨在维护和营造一个礼乐兴盛的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只有经过社会关系中的二次提升,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后,强调实践的地位和力量。儒家重视“践行”或者“行”,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都强调行动是知识的实现和验证。“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等,都强调行是知的落实和验证,是对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深刻把握[2]。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认识曾说过,哲学家的问题更多是改变世界,指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本命题和首要观点。
(二)从功能入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之处,都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挥,对于实现无产阶级的独立和强大担负了重大使命。反观儒学,在中国长达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以贯之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对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价值功能、指导功能等诸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二者在内容上的结合点,可以看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是通常理解中的相互冲突甚至水火不容,而是有着相当多内容的交集与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也具备了和马克思主义类比的可能。
(三)就普及发展而言,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互相借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学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曾经依靠逻辑严密、系统庞大的传播机制确保了一家独大的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当前,儒学出现了复兴,儒学传播的机制和途径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参照。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会因世易时移而在实践渠道和传播途径方面发生变化,启发民众、通俗化叙事、架设沟通桥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系统、由简单到有序等等大众化方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些可以从儒学传播的传统机制中找到呼应,有些在当下“儒学热”现象中寻找规律借鉴,有些则可以给当下的儒学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三、借鉴儒学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由于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的相似性所以儒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经验,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儒家思想传播的重要经验原因之一就是,它建立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四個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灵魂,它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灵魂和方向保证,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推进其大众化的前提。儒家思想传播十分注重其载体的通俗易懂,这一经验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实现其通俗化。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喜闻乐见”。为打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载体”,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编写通俗教材。通俗化的教材,必须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和信仰等具体特征,不可一本通天下。其次,建立丰富多彩的宣传平台,注重灌输的实效性。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化载体,运用音乐、舞蹈、诗歌、小品等多样形式,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喜闻乐见。再次,注重群众的参与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要达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所以,受教育的对象不能只是观众,而且还必须是演员。让群众直接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从而达到寓教于“行”的效果。
第三,维护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物质利益,这既是基于儒家教化中“教民富为先”传统继承,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发展。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让群众打心眼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广大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对抽象理论的疏离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变得亲近民众,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原则。仅仅注重物质利益,或者先注重物质利益,然后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都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必须借鉴儒家“富教并行”的思想教化方法。毛泽东也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对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巩固领导地位。
第四,发挥榜样示范功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榜样作用。儒家思想传播十分注重教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共产党员也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邓小平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4]。无论在打仗、执行命令还是在战后生产等方面充当群众的模范。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主体,如果自己本身口是心非,或者冠冕堂皇,甚至官商勾结在背后搞贪污腐化,那必然会遭到广大群众的不齿,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为此党的广大同志要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规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风,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当起广大群众的榜样。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对不良行为进行处罚,更好的促进党的先进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广大民众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也是广大民众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过程。儒家思想教化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不仅要继承儒家思想教化方法中的合理因素,而且要根据客观中国当前的现实发展与时俱进,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N] .人民日报, 2007-10 -25.
[2]徐川,刘晓,刘虎.儒学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2(9):10-12.
[3]列宁全集: 第 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67.
[4]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1.
【关键词】:儒学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儒學传播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屹立不倒必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习近平主席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更集中引用了10余句源自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的话,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等等。之后不久,天安门广场电子大屏幕又打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标语,内容均为儒家价值观。9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世界儒学大会,大会上,他主要从儒学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说开去,表达他对世界和平、多种文明并存共荣的期盼。由此可见,“儒学热”将儒学经典重新推到历史舞台的前端,儒学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儒学的传播方式
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编撰通俗教育载体为前提,形成了多途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注重“富民”、“乐民”为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等的传播方式,从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编撰通俗教育载体。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并编撰了大量的通俗教育载体, 以推行思想教化,效果斐然。通常人们熟知的通俗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它们具有简洁的话语、极富有文采、贴近人们生活、历久不衰等特点。从中还表达出思想教化的核心内容: 仁、义、礼、智、信,温、良、俭、恭、让, 诚、忠、孝、悌等,包含人对自身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对家庭邻里关系的认识。数千年来的历史证明,这些通俗载体在推进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大众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 建立一套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多途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中国的学校教育历史悠久,并形成了蒙童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三字经》中说:“幼不学,老何为?”古代施教者认为,幼童的心地淳朴,未经世事,正是展开思想教化的最佳时机。正如: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一方面,教化者提倡社会成员见贤思齐,以“自省”作为自我教化,并把“修身”的最终归属定为实现理想人生。
第三, 思想教化必须以“富民”、“乐民”为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需求, 是思想教化的前提。“有恒产者有恒心”, “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思想道德提高要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前提。除此之外还要讲求在精神上与民同乐。人民群众不但有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且还有精神享受,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同样不能达到对人民进行教化的目的。因此,统治者在提高人民物质福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享受,注重与民同乐。
二、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比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儒学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比研究以二者在内容上的契合与交集为基础,既有功能性质上的彼此映照,也有传播和普及形式上的借鉴可能,三个方面表里相辅,使得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比具备可能性。
(一)从内容来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结合点。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化是手段,马克思主义是内容;就儒学传播而言,传播是手段,儒学是内容,可从它们的内容契合度上来判断相通性。首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关注人的存在,以人性作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解放人、实现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目标。其次,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儒家以仁爱做基础,旨在维护和营造一个礼乐兴盛的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只有经过社会关系中的二次提升,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后,强调实践的地位和力量。儒家重视“践行”或者“行”,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都强调行动是知识的实现和验证。“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等,都强调行是知的落实和验证,是对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深刻把握[2]。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认识曾说过,哲学家的问题更多是改变世界,指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本命题和首要观点。
(二)从功能入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之处,都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挥,对于实现无产阶级的独立和强大担负了重大使命。反观儒学,在中国长达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以贯之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对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价值功能、指导功能等诸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二者在内容上的结合点,可以看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是通常理解中的相互冲突甚至水火不容,而是有着相当多内容的交集与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也具备了和马克思主义类比的可能。
(三)就普及发展而言,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互相借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学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曾经依靠逻辑严密、系统庞大的传播机制确保了一家独大的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当前,儒学出现了复兴,儒学传播的机制和途径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参照。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会因世易时移而在实践渠道和传播途径方面发生变化,启发民众、通俗化叙事、架设沟通桥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系统、由简单到有序等等大众化方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些可以从儒学传播的传统机制中找到呼应,有些在当下“儒学热”现象中寻找规律借鉴,有些则可以给当下的儒学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三、借鉴儒学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由于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的相似性所以儒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经验,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儒家思想传播的重要经验原因之一就是,它建立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四個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灵魂,它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灵魂和方向保证,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推进其大众化的前提。儒家思想传播十分注重其载体的通俗易懂,这一经验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实现其通俗化。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喜闻乐见”。为打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载体”,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编写通俗教材。通俗化的教材,必须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和信仰等具体特征,不可一本通天下。其次,建立丰富多彩的宣传平台,注重灌输的实效性。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化载体,运用音乐、舞蹈、诗歌、小品等多样形式,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喜闻乐见。再次,注重群众的参与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要达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所以,受教育的对象不能只是观众,而且还必须是演员。让群众直接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从而达到寓教于“行”的效果。
第三,维护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物质利益,这既是基于儒家教化中“教民富为先”传统继承,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发展。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让群众打心眼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广大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对抽象理论的疏离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变得亲近民众,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原则。仅仅注重物质利益,或者先注重物质利益,然后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都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必须借鉴儒家“富教并行”的思想教化方法。毛泽东也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对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巩固领导地位。
第四,发挥榜样示范功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榜样作用。儒家思想传播十分注重教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共产党员也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邓小平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4]。无论在打仗、执行命令还是在战后生产等方面充当群众的模范。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主体,如果自己本身口是心非,或者冠冕堂皇,甚至官商勾结在背后搞贪污腐化,那必然会遭到广大群众的不齿,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为此党的广大同志要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规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风,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当起广大群众的榜样。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对不良行为进行处罚,更好的促进党的先进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广大民众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也是广大民众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过程。儒家思想教化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不仅要继承儒家思想教化方法中的合理因素,而且要根据客观中国当前的现实发展与时俱进,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N] .人民日报, 2007-10 -25.
[2]徐川,刘晓,刘虎.儒学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2(9):10-12.
[3]列宁全集: 第 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67.
[4]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