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要自由还是不自由、要多大程度的自由,这经常取决于媒体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受众被当作理性受众还是乌合之众,直接影响新闻自由的实现形式。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着西方的受众观和新闻自由。但理性主义是唯心史观,且在认识论和实践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并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
【关键词】:理性主义;受众观;新闻自由;马克思主义
新闻自由来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在新闻领域的延伸。19世纪新闻自由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但中国的新闻自由完全不同于西方,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受众观。新闻离不开受众,研究新闻自由必须从一国的现实出发研究其受众观。新闻要自由还是不自由、要多大程度的自由,这经常取决于媒体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受众被看作是理性受众还是乌合之众,直接影响新闻自由的实现形式。
一、理性主义之下的西方受众观与新闻自由之演变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础,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领域。不仅新闻领域的自由主义,整个西方的自由主义所依据的哲学基础都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它的萌芽、张扬再到其衰落,哲学家们对理性主义的思考从未停止。不同时期对理性主义的不同认识影响着不同时期的西方受众观与新闻自由。
(一)理性主义的萌芽——初探人之理性。古希腊不仅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源头。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先贤们就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理性主义,他们以“自然宇宙论”反驳“神话宇宙论”,围绕“自然哲学”探究客观世界的本原。这些探究都明显的基于人的逻辑推理,这是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一次大胆挑战。理性主义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哲学方式。
(二)理性主义的张扬——理性受众萌生自由主义新闻自由。理性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中世纪和17、18世纪的近代哲学时期,这一时期是理性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它由一种思想发展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哲学概念,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张扬。理性主义肯定了人的绝对理性,因而在新闻领域就衍生出了一种理性受众的受众观。既然受众是理性的追求真理的,那么新闻就应该是绝对自由的,各种观点不论对错,都应该在观点市场上流通并等待受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新闻自由也应运而生。
(三)理性主义的衰落——有限的受众理性到有限制的新闻自由。近代哲学晚期,理性主义走向低谷,经验主义占据优势地位。现代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也出现了非理性主義的转向,理性至上原则遭到批判,理性主义加速衰落。在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冲击下,新闻领域倍受推崇的理性受众观也遭到质疑。按经验主义的观点来看,受众没有先验的理性,他们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和智慧,基于经验和感性的受众难免犯错,真理就不一定能得到认知。按非理性主义的主张来看,人的本质是非理性,那么理性受众在理论上就转变成了乌合之众。如此一来,理性受众观不复存在,基于此的自由主义新闻自由失去了理论依据,有限制的新闻自由便成了合理的存在。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缺陷
(一)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缺陷。第一,理性主义将人抽象成了普遍理性的个人,认为人的理性是先验的、确定不变的,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困境。 第二,理性主义相信绝对的理性,这样的哲学观点绝对的理性夸大了理性的作用,对理性的认识走向了极端和片面,使理性主义成为了一种空想的乌托邦。第三,理性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二元对立,它认为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得真理的源泉,并极力贬低乃至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这一缺陷导致新闻领域形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受众观,即认为受众都是绝对理性的。新闻领域希望基于受众理性建立一种完美的新闻制度,那就是绝对的新闻自由。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现实困境。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1]理性主义新闻自由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但在新闻自由的实践中,其追求真理的价值理性逐渐被追求利益的工具理性所淹没。当新闻自由变为逐利工具时,媒体垄断便应运而生。新闻信息对受众的控制增加了新闻媒体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被政治所利用,人民民主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源于人类理性的新闻自由最终变成了愚弄人而获利的手段。
三、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理性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缺陷。基于理性主义的新闻自由观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理性主义的弊端自然蔓延到了新闻领域。
(一)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将人看作是“处在某种虚幻中的固定不变的人”,它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种脱离历史实际的认识很容易夸大人的能动性,或者否认人的能动性,这样的人就不是“现实的个人”,在历史观方面就会走向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将人看作是“处在现实中的发展着的人”,并认为意识不是基于先验的纯粹意识,而是产生于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因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现实的个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能动性问题。理性主义是基于唯心史观的认识论,它对人的误解造成了新闻领域对受众的错误判断,进而形成了脱离现实的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因而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新闻制度就必须彻底抛弃唯心史观,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辩证的审视人的本质。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在认识论上存在本质缺陷。西方的认识论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而西方在认识人或世界时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辩证法的基础上科学的指出经验和理性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它辩证的看待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并解决了二者的冲突。西方认识论的二元对立还表现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上。其实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都存在片面性。过于强调理性主义就会形成“理性受众”的受众观,过于强调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就会形成“乌合之众”的受众观。现实的人是理性和不理性的结合体,人总是摇摆于理性受众和乌合之众之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新闻自由优于西方的新闻自由。
(三)理性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践中存在异化。工具理性关注人的当下需要,如果这种关注不能和价值理性做到平衡,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就会导致人的自我疏离和人生意义的失落,理性就会成为统治人的力量。理性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践中过于追求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价值理性,这种平衡的打破使新闻自由丧失了追求真理的终极价值,背离了实行新闻自由的初衷。媒体披着新闻自由的外衣用筛选过的信息统治人,愚弄人,人们从此丧失了精神家园,理性主义新闻自由成为了压制人们精神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他在批判异化时始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认为只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使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异化现象才有可能被消除。只有坚持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才能使新闻自由实现其追求真理的价值理性。
参考文献:
①邹喜. 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批判性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
②曾冰. 西方理性主义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6:156-160.
③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80.
④王静. “观点市场”市场失灵探析[A]. .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12.
【关键词】:理性主义;受众观;新闻自由;马克思主义
新闻自由来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在新闻领域的延伸。19世纪新闻自由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但中国的新闻自由完全不同于西方,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受众观。新闻离不开受众,研究新闻自由必须从一国的现实出发研究其受众观。新闻要自由还是不自由、要多大程度的自由,这经常取决于媒体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受众被看作是理性受众还是乌合之众,直接影响新闻自由的实现形式。
一、理性主义之下的西方受众观与新闻自由之演变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础,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领域。不仅新闻领域的自由主义,整个西方的自由主义所依据的哲学基础都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它的萌芽、张扬再到其衰落,哲学家们对理性主义的思考从未停止。不同时期对理性主义的不同认识影响着不同时期的西方受众观与新闻自由。
(一)理性主义的萌芽——初探人之理性。古希腊不仅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源头。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先贤们就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理性主义,他们以“自然宇宙论”反驳“神话宇宙论”,围绕“自然哲学”探究客观世界的本原。这些探究都明显的基于人的逻辑推理,这是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一次大胆挑战。理性主义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哲学方式。
(二)理性主义的张扬——理性受众萌生自由主义新闻自由。理性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中世纪和17、18世纪的近代哲学时期,这一时期是理性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它由一种思想发展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哲学概念,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张扬。理性主义肯定了人的绝对理性,因而在新闻领域就衍生出了一种理性受众的受众观。既然受众是理性的追求真理的,那么新闻就应该是绝对自由的,各种观点不论对错,都应该在观点市场上流通并等待受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新闻自由也应运而生。
(三)理性主义的衰落——有限的受众理性到有限制的新闻自由。近代哲学晚期,理性主义走向低谷,经验主义占据优势地位。现代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也出现了非理性主義的转向,理性至上原则遭到批判,理性主义加速衰落。在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冲击下,新闻领域倍受推崇的理性受众观也遭到质疑。按经验主义的观点来看,受众没有先验的理性,他们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和智慧,基于经验和感性的受众难免犯错,真理就不一定能得到认知。按非理性主义的主张来看,人的本质是非理性,那么理性受众在理论上就转变成了乌合之众。如此一来,理性受众观不复存在,基于此的自由主义新闻自由失去了理论依据,有限制的新闻自由便成了合理的存在。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缺陷
(一)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缺陷。第一,理性主义将人抽象成了普遍理性的个人,认为人的理性是先验的、确定不变的,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困境。 第二,理性主义相信绝对的理性,这样的哲学观点绝对的理性夸大了理性的作用,对理性的认识走向了极端和片面,使理性主义成为了一种空想的乌托邦。第三,理性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二元对立,它认为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得真理的源泉,并极力贬低乃至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这一缺陷导致新闻领域形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受众观,即认为受众都是绝对理性的。新闻领域希望基于受众理性建立一种完美的新闻制度,那就是绝对的新闻自由。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现实困境。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1]理性主义新闻自由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但在新闻自由的实践中,其追求真理的价值理性逐渐被追求利益的工具理性所淹没。当新闻自由变为逐利工具时,媒体垄断便应运而生。新闻信息对受众的控制增加了新闻媒体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被政治所利用,人民民主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源于人类理性的新闻自由最终变成了愚弄人而获利的手段。
三、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理性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缺陷。基于理性主义的新闻自由观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理性主义的弊端自然蔓延到了新闻领域。
(一)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将人看作是“处在某种虚幻中的固定不变的人”,它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种脱离历史实际的认识很容易夸大人的能动性,或者否认人的能动性,这样的人就不是“现实的个人”,在历史观方面就会走向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将人看作是“处在现实中的发展着的人”,并认为意识不是基于先验的纯粹意识,而是产生于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因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现实的个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能动性问题。理性主义是基于唯心史观的认识论,它对人的误解造成了新闻领域对受众的错误判断,进而形成了脱离现实的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因而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新闻制度就必须彻底抛弃唯心史观,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辩证的审视人的本质。
(二)理性主义新闻自由观在认识论上存在本质缺陷。西方的认识论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而西方在认识人或世界时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辩证法的基础上科学的指出经验和理性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它辩证的看待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并解决了二者的冲突。西方认识论的二元对立还表现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上。其实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都存在片面性。过于强调理性主义就会形成“理性受众”的受众观,过于强调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就会形成“乌合之众”的受众观。现实的人是理性和不理性的结合体,人总是摇摆于理性受众和乌合之众之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新闻自由优于西方的新闻自由。
(三)理性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践中存在异化。工具理性关注人的当下需要,如果这种关注不能和价值理性做到平衡,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就会导致人的自我疏离和人生意义的失落,理性就会成为统治人的力量。理性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践中过于追求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价值理性,这种平衡的打破使新闻自由丧失了追求真理的终极价值,背离了实行新闻自由的初衷。媒体披着新闻自由的外衣用筛选过的信息统治人,愚弄人,人们从此丧失了精神家园,理性主义新闻自由成为了压制人们精神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他在批判异化时始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认为只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使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异化现象才有可能被消除。只有坚持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才能使新闻自由实现其追求真理的价值理性。
参考文献:
①邹喜. 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批判性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
②曾冰. 西方理性主义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6:156-160.
③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80.
④王静. “观点市场”市场失灵探析[A]. .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