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发展迅速、颇具影响、广为流传的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作为一种经典的学习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其优势与局限。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辩证批判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至今仍然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其理论本身具有的优势:
(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标志着学习理论的视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因为过于强调个体的直接经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过于看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认知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认知水平,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减少了影响个体学习的社会因素的研究。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解释的是自然情景下的学习,与在实验室情景下得到的理论比较,更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与行为结果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局限于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的,简单的将其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缺乏对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研究与影响行为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对此,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学习的影响因素是认知过程,行为的影响因素是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对打单一因素决定论的修正,完善了已有的学习理论研究。
(二) 班杜拉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象。他认为观察学习使学习的过程相对缩短,因而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习得与操作区分开来,认为行为习得可以在没有任何强化的情况下发生,强化只是一种影响行为表现即操作的因素,并不是决定行为习得的因素。这一点弥补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三)通过对观察学习的描述和解释,班杜拉客观地揭示出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对于人类的观察学习过程的解释和指导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 班杜拉注意到学习动机上有三种强化因素,它们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三种强化因素分别是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三种强化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在通常的观察学习中,班杜拉特别重视的是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这是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也是对学习的认知性的重视。
(五)在人类应有的动机中,自我效能处于核心地位。在班杜拉之前,自我效能问题基本是被忽视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随后提出集体效能的概念,是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补充,完善了社会认知理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效能理论扩大了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自我效能的理论进一步拓展到集体水平和社会水平,将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大领域进行融合。这是对以往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领域的超越,开阔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六)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中,班杜拉非常重视实验数据。其理论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其所有的理论假设都有实验资料为基础;而且这些实证都不是来自动物实验,也不是来自简单行为实验,而是靠观察真实榜样、影片、文字等的示范作用而获得的。这些收集的资料都增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同时班杜拉所研究的大都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社会行为及其矫正问题,如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加强等,这些都促进了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结合,促进了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扩大了心理学的影响。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
但这些都并不意味着班杜拉的社会上学习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对该理论有以下局限:
(一)社会学习理论在理论框架上缺乏内在统一性。该理论内容丰富,但是每个部分的内容缺乏直接的联系,显得较为松散。如果要更好的学习应用这一理论,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二)班杜拉仍受行为主义传统的实证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强调的认知过程和动机作用只是经验范畴内的概念,其中很少涉及高级过程的认知品格,如抽象推理能力和理论思维的品质等;尽管引入了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的概念,却缺乏对它们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过分夸大了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没有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策略。
(三)社会学习理论虽然摒弃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引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却把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作用等同起来,把人的行为看做是两个彼此并列因素的产物,即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共同决定的产物,从而回避了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谁是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的问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因素、环境刺激与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观点虽然看到了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没有看到它们的因果关系,没有看到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从而违反了辩证唯物论关于“心理、意识对环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最终源泉是客观世界”的观点,导致了心物二元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学习过程中间接经验的获得, 但是在某些现象的解释中缺乏相对的说服性。例如,社会学习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而且也解释不清复杂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五)社会学习理论强突出了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是人的认知能力, 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构方式、内心冲突与内在动机等等。对于这些都没有涉及,所以该理论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六)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都会对观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这一点,社会学习理论忽视了。
(七)将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如大多数此阶段的学科理论一样,社会学习理论在许多方面面临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包晓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06.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辩证批判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至今仍然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其理论本身具有的优势:
(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标志着学习理论的视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因为过于强调个体的直接经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过于看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认知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认知水平,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减少了影响个体学习的社会因素的研究。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解释的是自然情景下的学习,与在实验室情景下得到的理论比较,更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与行为结果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局限于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的,简单的将其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缺乏对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研究与影响行为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对此,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学习的影响因素是认知过程,行为的影响因素是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对打单一因素决定论的修正,完善了已有的学习理论研究。
(二) 班杜拉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象。他认为观察学习使学习的过程相对缩短,因而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习得与操作区分开来,认为行为习得可以在没有任何强化的情况下发生,强化只是一种影响行为表现即操作的因素,并不是决定行为习得的因素。这一点弥补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三)通过对观察学习的描述和解释,班杜拉客观地揭示出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对于人类的观察学习过程的解释和指导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 班杜拉注意到学习动机上有三种强化因素,它们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三种强化因素分别是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三种强化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在通常的观察学习中,班杜拉特别重视的是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这是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也是对学习的认知性的重视。
(五)在人类应有的动机中,自我效能处于核心地位。在班杜拉之前,自我效能问题基本是被忽视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随后提出集体效能的概念,是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补充,完善了社会认知理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效能理论扩大了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自我效能的理论进一步拓展到集体水平和社会水平,将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大领域进行融合。这是对以往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领域的超越,开阔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六)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中,班杜拉非常重视实验数据。其理论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其所有的理论假设都有实验资料为基础;而且这些实证都不是来自动物实验,也不是来自简单行为实验,而是靠观察真实榜样、影片、文字等的示范作用而获得的。这些收集的资料都增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同时班杜拉所研究的大都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社会行为及其矫正问题,如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加强等,这些都促进了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结合,促进了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扩大了心理学的影响。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
但这些都并不意味着班杜拉的社会上学习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对该理论有以下局限:
(一)社会学习理论在理论框架上缺乏内在统一性。该理论内容丰富,但是每个部分的内容缺乏直接的联系,显得较为松散。如果要更好的学习应用这一理论,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二)班杜拉仍受行为主义传统的实证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强调的认知过程和动机作用只是经验范畴内的概念,其中很少涉及高级过程的认知品格,如抽象推理能力和理论思维的品质等;尽管引入了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的概念,却缺乏对它们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过分夸大了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没有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策略。
(三)社会学习理论虽然摒弃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引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却把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作用等同起来,把人的行为看做是两个彼此并列因素的产物,即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共同决定的产物,从而回避了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谁是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的问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因素、环境刺激与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观点虽然看到了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没有看到它们的因果关系,没有看到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从而违反了辩证唯物论关于“心理、意识对环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最终源泉是客观世界”的观点,导致了心物二元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学习过程中间接经验的获得, 但是在某些现象的解释中缺乏相对的说服性。例如,社会学习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而且也解释不清复杂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五)社会学习理论强突出了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是人的认知能力, 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构方式、内心冲突与内在动机等等。对于这些都没有涉及,所以该理论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六)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都会对观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这一点,社会学习理论忽视了。
(七)将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如大多数此阶段的学科理论一样,社会学习理论在许多方面面临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包晓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