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与好的教育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相比,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难有高质量教学。因此,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如何的构建平等对话、交流合作的课堂。
[关键词]主体间性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本体,是教育的基础,而课堂教学又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课堂构成的两大元素:教师与学生而言。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长期是维持着主体——客体的关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对学生的放纵与奉承。而是要构建一种体现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主体间性简单理解就是为了实现认同、达成共识,各主体之间的相到理解与沟通。“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兴。……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总的来说,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平等的语言对话、交往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目的,是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上的对个人主体性的超越,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与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主体间性教学理论的基本价值
主体问性作为影响教学过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主体性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主体性教育价值观指向的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消解教师的“霸权”地位,这对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走向平等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偏差。主体间性教育的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在主客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主体性,而是在主体问性视野下培养学生主体性,同时也不能以消解教师的主体性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是建立在教师的主体性和指导性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主体间性之中,师生的主体性才能相得益彰。不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会成为水中花、锩中月,是一种典型的缘木求鱼、掩耳盗铃的思维逻辑。同时绝对消解教师的主体性和指导性,会使教学存在的根基何以可能性受到质疑,教师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其结果就是要取消教育事业,也就是说,取消教师的主体性、指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很难建立,就也失去了教学的本真内涵。那么,要合理和谐地发挥师生共有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以主体间性价值观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思想。变革教学中的种种误区。
二、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1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首先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是说,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不是抽象的、个体的人,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社会属性,他们自身的社会背景,如师生的社会地位、师生各自的个人背景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在具体而真实的社会当中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成效等都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的个人思想、个人能力和个体的水平及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例如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首先将班上的学生以五、六人为一个小组,然后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主题可以设置为“如何逾越代沟?”问卷可分为A、B两部分,A部分是为父母设置;问题可以设置为:你的孩子优点(缺点)是什么?你与孩子经常沟通吗?你跟孩子的谈心一般一个月有多少次?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喜欢什么?等等:而B部分的问卷可以设置为:你了解你父母的职业与工作性质吗?你是否会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你是否经常与父母交流?你遇到困难会与父母倾诉吗?教师也要与自己的父母做这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与教师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逾越代沟,学会孝顺父母,尊敬父母。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构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彼此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是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的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构建这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教学过程需要以智慧调动人的智慧,以激情激发人的激情,以人格引导人的人格,以生命点燃人的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如孩子离开你时是灰色的、无个性的,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恐怕没有比这种结局更令人痛心了。因为,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所以,这种平等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互丰开互溶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起点,以教材为主所承载的知识的媒介,以对话方式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组织和设计,以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目标。
例如在教学《维护社会公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昨天老师搭公交车回家的路途中,认识到一个“女英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下班高峰期挤公交车的人特别多,有一位孕妇上车后找到一个空位置,正想坐下来,旁边一位同时上车的小伙子就窜了过去把位置给抢了,孕妇只能忍声吞气,可没等我开口想批评这位青年,旁边的这位女英雄就发话了“今年不是猴年,怎么猴子都到公交车上乱窜了!”话音来落,小伙子面红耳赤的让出了座位。这件事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要自觉的维护社会的道德与公平,维护正义与正当的权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有没有做过伸张正义的行为呢?由教师自身的感受出发,引出话题,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通过谈论、辩论、评比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结束语
从主体间性的视野下,构建平等对话的初中政治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得教与学共同的成长。
[关键词]主体间性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本体,是教育的基础,而课堂教学又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课堂构成的两大元素:教师与学生而言。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长期是维持着主体——客体的关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对学生的放纵与奉承。而是要构建一种体现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主体间性简单理解就是为了实现认同、达成共识,各主体之间的相到理解与沟通。“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兴。……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总的来说,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平等的语言对话、交往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目的,是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上的对个人主体性的超越,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与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主体间性教学理论的基本价值
主体问性作为影响教学过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主体性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主体性教育价值观指向的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消解教师的“霸权”地位,这对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走向平等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偏差。主体间性教育的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在主客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主体性,而是在主体问性视野下培养学生主体性,同时也不能以消解教师的主体性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是建立在教师的主体性和指导性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主体间性之中,师生的主体性才能相得益彰。不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会成为水中花、锩中月,是一种典型的缘木求鱼、掩耳盗铃的思维逻辑。同时绝对消解教师的主体性和指导性,会使教学存在的根基何以可能性受到质疑,教师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其结果就是要取消教育事业,也就是说,取消教师的主体性、指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很难建立,就也失去了教学的本真内涵。那么,要合理和谐地发挥师生共有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以主体间性价值观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思想。变革教学中的种种误区。
二、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1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首先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是说,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不是抽象的、个体的人,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社会属性,他们自身的社会背景,如师生的社会地位、师生各自的个人背景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在具体而真实的社会当中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成效等都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的个人思想、个人能力和个体的水平及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例如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首先将班上的学生以五、六人为一个小组,然后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主题可以设置为“如何逾越代沟?”问卷可分为A、B两部分,A部分是为父母设置;问题可以设置为:你的孩子优点(缺点)是什么?你与孩子经常沟通吗?你跟孩子的谈心一般一个月有多少次?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喜欢什么?等等:而B部分的问卷可以设置为:你了解你父母的职业与工作性质吗?你是否会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你是否经常与父母交流?你遇到困难会与父母倾诉吗?教师也要与自己的父母做这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与教师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逾越代沟,学会孝顺父母,尊敬父母。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构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彼此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是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的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构建这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教学过程需要以智慧调动人的智慧,以激情激发人的激情,以人格引导人的人格,以生命点燃人的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如孩子离开你时是灰色的、无个性的,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恐怕没有比这种结局更令人痛心了。因为,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所以,这种平等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互丰开互溶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起点,以教材为主所承载的知识的媒介,以对话方式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组织和设计,以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目标。
例如在教学《维护社会公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昨天老师搭公交车回家的路途中,认识到一个“女英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下班高峰期挤公交车的人特别多,有一位孕妇上车后找到一个空位置,正想坐下来,旁边一位同时上车的小伙子就窜了过去把位置给抢了,孕妇只能忍声吞气,可没等我开口想批评这位青年,旁边的这位女英雄就发话了“今年不是猴年,怎么猴子都到公交车上乱窜了!”话音来落,小伙子面红耳赤的让出了座位。这件事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要自觉的维护社会的道德与公平,维护正义与正当的权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有没有做过伸张正义的行为呢?由教师自身的感受出发,引出话题,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通过谈论、辩论、评比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结束语
从主体间性的视野下,构建平等对话的初中政治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得教与学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