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医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式改革、提升师资专业性等相应的培养提升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医患关系仍然紧张,各类医疗纠纷频发。一项针对医疗纠纷的调查显示,我国由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仅占3%左右,而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医疗纠纷则高达85.3%。由此可见,提高医护人员医患沟通的水平,将会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其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促进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社会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统观各类医学类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设置单独的人际沟通、礼仪素养等课程,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在探索适合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和模式,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对其人文素养则不太关注。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医学类专业学生一般都开设了单独的人际沟通课程,但是课时普遍较少,或者仅作为公共选修课来设置,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这样的课程安排也会引导学生形成该门课程不重要的观念,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效果。
(二)课程针对性不强
对于医学生而言,未来所处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在职业中的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具有特定性,对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课程安排和其他专业的人际沟通课程安排并无区分,并未结合专业的特殊性设置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也普遍采用通用型的人际沟通教材。医学生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对实践要求更高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多锻炼、多实践。但在实际落实中,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老师讲授远远多于学生实践,更遑论在医护实践中进行人际沟通的培育和锻炼。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上完课就完成任务,没有有意识的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课程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师资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与病人就病情和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敏感性和复杂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一般的沟通技巧的传授,同时要注重医患沟通特定情境中沟通技巧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对医学生的沟通环境和内容具备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往往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授,授课教师均为非专业人才,且未接受过系统性的专门培训。虽然他们具有高学历,且因工作原因具备各自的授课优势,但是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这门课程的认识、学习和实践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有的教师会注重培养通用的人际沟通能力却忽视医患沟通技巧的针对性培养、有的教师重視沟通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
二、提高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将沟通融入专业学习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课时,充分利用课堂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在实践训练中传授理论技巧,结合专业特点,将实践课堂搬到医院、见习基地等,让学生现场观摩和学习。与此同时,在各个专业课、实验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将沟通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课堂中。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适应课程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采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将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情境搬到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敢表达、想表达、会表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充分制造课外的培养机会。如举办专业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沟通情景剧和小品比赛等多样化、模拟面试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和锻炼沟通技能,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融入生活。
(三)内训外聘结合,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对人际沟通课程授课教师进行筛选和培训,一方面筛选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定期请人际沟通方面的专业大师到校进行培训或者集中送授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请医院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给非医学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医学生未来的沟通环境和特点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聘请一线医护人员到校给学生做医患沟通和关系处理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深刻了解的同时,认识到作为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三、结语
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然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训练和实践,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教师专业地讲授和指导,也需要学生积极有意识地学习、主动地实践,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
(作者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杨欢,1989年生,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欣翠玲,王红.人性至上护患沟通教学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8):27-29.
[2]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研究,2009,23(21):1963-1964.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医患关系仍然紧张,各类医疗纠纷频发。一项针对医疗纠纷的调查显示,我国由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仅占3%左右,而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医疗纠纷则高达85.3%。由此可见,提高医护人员医患沟通的水平,将会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其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促进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社会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统观各类医学类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设置单独的人际沟通、礼仪素养等课程,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在探索适合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和模式,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对其人文素养则不太关注。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医学类专业学生一般都开设了单独的人际沟通课程,但是课时普遍较少,或者仅作为公共选修课来设置,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这样的课程安排也会引导学生形成该门课程不重要的观念,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效果。
(二)课程针对性不强
对于医学生而言,未来所处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在职业中的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具有特定性,对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课程安排和其他专业的人际沟通课程安排并无区分,并未结合专业的特殊性设置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也普遍采用通用型的人际沟通教材。医学生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对实践要求更高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多锻炼、多实践。但在实际落实中,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老师讲授远远多于学生实践,更遑论在医护实践中进行人际沟通的培育和锻炼。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上完课就完成任务,没有有意识的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课程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师资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与病人就病情和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敏感性和复杂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一般的沟通技巧的传授,同时要注重医患沟通特定情境中沟通技巧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对医学生的沟通环境和内容具备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往往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授,授课教师均为非专业人才,且未接受过系统性的专门培训。虽然他们具有高学历,且因工作原因具备各自的授课优势,但是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这门课程的认识、学习和实践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有的教师会注重培养通用的人际沟通能力却忽视医患沟通技巧的针对性培养、有的教师重視沟通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
二、提高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将沟通融入专业学习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课时,充分利用课堂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在实践训练中传授理论技巧,结合专业特点,将实践课堂搬到医院、见习基地等,让学生现场观摩和学习。与此同时,在各个专业课、实验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将沟通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课堂中。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适应课程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采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将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情境搬到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敢表达、想表达、会表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充分制造课外的培养机会。如举办专业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沟通情景剧和小品比赛等多样化、模拟面试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和锻炼沟通技能,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融入生活。
(三)内训外聘结合,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对人际沟通课程授课教师进行筛选和培训,一方面筛选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定期请人际沟通方面的专业大师到校进行培训或者集中送授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请医院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给非医学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医学生未来的沟通环境和特点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聘请一线医护人员到校给学生做医患沟通和关系处理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深刻了解的同时,认识到作为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三、结语
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然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训练和实践,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教师专业地讲授和指导,也需要学生积极有意识地学习、主动地实践,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
(作者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杨欢,1989年生,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欣翠玲,王红.人性至上护患沟通教学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8):27-29.
[2]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研究,2009,23(21):1963-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