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独特的战略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加强人民的地区认同感和历史感的作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为例,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必要的反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数目繁多,共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41个,其中省级传承基地7个、生产(经营)性保护基地3个、展示传播基地2个、研究培训基地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8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傳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诸多门类,主要涉及汉族、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的民俗。①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以及传统戏剧生发于民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记载着吉林地区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包括满族说部、牛子厚故事、马氏布偶、王氏布贴画、乌拉陈汉军旗乐谱、蒙古族四胡音乐、乌拉陈汉军单鼓舞、朝鲜族刀舞、朝鲜族长鼓舞、榆树东北大鼓、黄龙戏等。但现在这些艺术遗产正在逐渐消逝,传承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且越来越少。②传统手工艺有吉林缸窑烧做技艺、福源馆糕点加工技艺、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延边朝鲜族冷面制作技艺、松花砚雕刻技艺、太盛园白肉血肠制作技艺等。近年来,使用水缸的家户越来越少,缸窑越来越少;高楼大厦渐渐代替了传统民居,满足民居建造技艺逐渐消失;流水线加工更加普及,传统的满族旗袍制作工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曾经在吉林老百姓生活中的手工技艺正在逐渐消失。③吉林地区有着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颁金节庆典、查干湖冬捕等等。这些民俗随着社会现代化在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在40多岁以上乌拉街人们的记忆里还有留存,尤其改革开放后,萨满祭祀得到社会允许,传统大家户都恢复了传统的萨满祭祀和龙虎年为主的寻根问祖和办家谱活动,满族饮食文化保护较好,但所有的满族民俗文化尚需要挖掘、整理、和恢复。
二、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于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此将以吉林市乌拉街为例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通过城镇规划的控制和工业发展的限制,乌拉街镇区格局和老宅在2000年以后再也没遭到破坏,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乌拉街先后对清代建筑群申请了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保护。编制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编制了文化旅游方面的产业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宣传乌拉文化,乌拉街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得以列为地区级重点工作,并进行实质性投资恢复和建设。清代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家文物专项资金支持了修缮工作,现在修缮基本完工,由吉林市国投公司投资,启动了乌拉街全面恢复和建设项目,恢复著名历史建筑,恢复城镇传统风貌,项目已完成规划和修详规,进行不合理建筑的冻结登记工作。
乌拉街政府正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开展各种节庆等活动,鼓励民间挖掘乌拉满族文化内涵创业,发展民间演艺团体,积极和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乌拉文化全民研究工作。多年来,专家学者对乌拉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和一些专著,支持乌拉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乌拉街进行了韩屯民俗村、雾凇岛景区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规划和建设。雾凇岛景区年到境人数为30万人。对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有限利用,在保护和利用上迈出了一步。
以上的种种措施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有所欠缺,以上措施多为政府的政策方针,民间参与亦多在商业方面,普通民间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参与度仍有很大提高空间。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处于困境之中,传承人的老龄化严重,技艺传承后亦无人等问题依旧没有有效解决。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应对社会发展,逐渐被新兴事物所代替,因其需求的大量缩减,传承人无法以此谋生,以至于其传承人的数量随着其需求的减少而减少。如吉林缸窑烧做技艺,满族服饰手工技艺等。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年青一代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越来越小,缺少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后继乏力。以上两方面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足够的资金和面向更广泛民众的宣传工作。近年来,国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这正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和更广泛的宣传范围,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最优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其一全面了解分析本地文化、生态资源,科学合理谋划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和长中短期利用。乌拉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涉及到域内和域外,有着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皇家的农业文化,也有雾凇奇观,不能轻率开发,简单开发。其二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统一规范、指导和约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结合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城镇风貌控制规范。其三建立合理的保护开发规章制度和机构机制,依法保护和开发建设。其四宣传好乌拉文化,全面展开乌拉文化丰富的内涵,提取乌拉文化的精神实质,创作更多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当前素质教育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张峻浩,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及在读学生。
王天驰,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及在读学生。
基金:2018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数目繁多,共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41个,其中省级传承基地7个、生产(经营)性保护基地3个、展示传播基地2个、研究培训基地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8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傳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诸多门类,主要涉及汉族、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的民俗。①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以及传统戏剧生发于民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记载着吉林地区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包括满族说部、牛子厚故事、马氏布偶、王氏布贴画、乌拉陈汉军旗乐谱、蒙古族四胡音乐、乌拉陈汉军单鼓舞、朝鲜族刀舞、朝鲜族长鼓舞、榆树东北大鼓、黄龙戏等。但现在这些艺术遗产正在逐渐消逝,传承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且越来越少。②传统手工艺有吉林缸窑烧做技艺、福源馆糕点加工技艺、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延边朝鲜族冷面制作技艺、松花砚雕刻技艺、太盛园白肉血肠制作技艺等。近年来,使用水缸的家户越来越少,缸窑越来越少;高楼大厦渐渐代替了传统民居,满足民居建造技艺逐渐消失;流水线加工更加普及,传统的满族旗袍制作工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曾经在吉林老百姓生活中的手工技艺正在逐渐消失。③吉林地区有着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颁金节庆典、查干湖冬捕等等。这些民俗随着社会现代化在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在40多岁以上乌拉街人们的记忆里还有留存,尤其改革开放后,萨满祭祀得到社会允许,传统大家户都恢复了传统的萨满祭祀和龙虎年为主的寻根问祖和办家谱活动,满族饮食文化保护较好,但所有的满族民俗文化尚需要挖掘、整理、和恢复。
二、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于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此将以吉林市乌拉街为例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通过城镇规划的控制和工业发展的限制,乌拉街镇区格局和老宅在2000年以后再也没遭到破坏,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乌拉街先后对清代建筑群申请了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保护。编制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编制了文化旅游方面的产业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宣传乌拉文化,乌拉街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得以列为地区级重点工作,并进行实质性投资恢复和建设。清代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家文物专项资金支持了修缮工作,现在修缮基本完工,由吉林市国投公司投资,启动了乌拉街全面恢复和建设项目,恢复著名历史建筑,恢复城镇传统风貌,项目已完成规划和修详规,进行不合理建筑的冻结登记工作。
乌拉街政府正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开展各种节庆等活动,鼓励民间挖掘乌拉满族文化内涵创业,发展民间演艺团体,积极和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乌拉文化全民研究工作。多年来,专家学者对乌拉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和一些专著,支持乌拉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乌拉街进行了韩屯民俗村、雾凇岛景区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规划和建设。雾凇岛景区年到境人数为30万人。对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有限利用,在保护和利用上迈出了一步。
以上的种种措施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有所欠缺,以上措施多为政府的政策方针,民间参与亦多在商业方面,普通民间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参与度仍有很大提高空间。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处于困境之中,传承人的老龄化严重,技艺传承后亦无人等问题依旧没有有效解决。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应对社会发展,逐渐被新兴事物所代替,因其需求的大量缩减,传承人无法以此谋生,以至于其传承人的数量随着其需求的减少而减少。如吉林缸窑烧做技艺,满族服饰手工技艺等。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年青一代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越来越小,缺少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后继乏力。以上两方面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足够的资金和面向更广泛民众的宣传工作。近年来,国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这正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和更广泛的宣传范围,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最优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其一全面了解分析本地文化、生态资源,科学合理谋划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和长中短期利用。乌拉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涉及到域内和域外,有着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皇家的农业文化,也有雾凇奇观,不能轻率开发,简单开发。其二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统一规范、指导和约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结合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城镇风貌控制规范。其三建立合理的保护开发规章制度和机构机制,依法保护和开发建设。其四宣传好乌拉文化,全面展开乌拉文化丰富的内涵,提取乌拉文化的精神实质,创作更多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当前素质教育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张峻浩,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及在读学生。
王天驰,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及在读学生。
基金:2018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