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少小多病,中年之后又长期四处飘泊,患上了多种疾病,在给杜甫带来不幸和痛苦的同时,也使杜甫对生活的体验更为丰富、深刻。疾病对杜甫诗歌的用典和病态意象的摄取有着密切的联系。杜甫涉病诗作更反映出诗人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杜甫;疾病;诗歌;忧患意识
杜甫以病入诗,古人早意识到。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一书中将“疾病”类单独列出,首取的就是杜甫的《耳聋》和《老病》两首诗。方回还并为“疾病”类作序:“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尤足以见士君子之操焉。”[1]认为疾病呻吟是人之常情,而在这困境之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本文试图探究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关系的影响。
一、杜甫的疾病
杜甫的一生异常穷苦,以致后人有“自古诗人之穷,未有如子美者”[2]之叹。杜甫的“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贫穷和疾病无疑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正如刘明华师所言:“贫病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因贫而病,因病而更贫,在不公正的社会里,下层人士只能生活中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3](216)杜甫身患多种疾病,其中以消渴和肺病尤为严重。杜甫屡屡在诗中言及消渴(糖尿病)之疾,杜甫在作于大历二年(767)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一诗中说“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若所言属实,杜甫患消渴病当在广德二年,时年53岁。杜甫还患有严重的肺病。杜甫天宝十二载(753)冬在长安所作《进封西岳赋表》就说自己“常有肺气之疾”[4],可知杜甫早在困居长安时就已经患有“肺气之疾”。此后由于长期的颠簸流离,加之对南方气候不适应等原因,杜甫肺病屡次复发,并且日渐加剧。除此之外,从杜诗中我们还了解到杜甫还患有疟疾、风疾、耳聋等多种疾病。
二、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杜甫身患多种疾病的现实必然会影响其心态以至诗歌创作。笔者认为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疾病与杜诗用典
使用典故是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艺术手法。这种“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5]的艺术手法可谓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是文学典型性和继承性的一种表现。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可说是患有消渴病的第一个位名人,《西京杂记》载“长卿素有消渴疾”[6],《史记》也说相如“常有消渴疾”[7]。杜甫亦患有此病,因此常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形容自己身患疾病的悲状,如“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上韦左相二十韵》),“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等。
杜甫用司马相的典故是以同患消渴病这一生理现象为基础的,同时杜甫又投入了深沉丰富的情感和寄托。
首先,杜甫以才华自负,以相如自许,在《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等深得武帝刘彻器重,杜甫曾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使待制集贤院,直至晚年漂泊流落之时还常以“往时文采动人主”(《莫相疑行》)的过辉煌经历而自豪。
其次,“由于杜甫把相如病作为不遇的象征,从而赋予了这则典故新的意义”[3]。《史记》载相如因别人揭发贪污,被贬官后无心仕进,相如与卓氏通婚,既抱得美人归又“饶于财”,生活无忧,不慕权势,闲居养病是相如病的真实面目。杜甫却与之相反,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因此把相如的疾病和闲居看成是“不遇”、“不达”的结果。
(二)疾病与杜诗意象
关于意象,前辈诸家各有论述,其基本内涵则比较统一,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8]杜甫常为疾病所困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9],其诗歌意象尤其是病态意象的大量摄入与其疾病不无关系。
杜诗中的病态意象多存于杜甫的咏物诗中,其吟咏对象则为病态之物。杜甫专门写了《病马》一诗献给自己所乘之马。诗曰: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细品此诗,不难发现这病马的身上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马是上了年纪的,杜甫此时也已四十八岁,垂垂老矣;生活中,马为杜甫勤勤恳恳,朝廷里,杜甫为官亦尽职尽责;老马有病在身,杜甫此时也正患肺病、疟疾等疾病;马性情“驯良”,杜甫为人亦是忠厚善良;一匹老病之马在乱世中实在是“物微”至极,就在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与政治已基本无缘,亦是一介平民。杜甫将自己的命运和老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中的沉吟既是对马的怜惜,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杜甫还有专门咏病物的组诗,这组诗共四首,为上元二年(761)在成都草堂时所作,题目分别为:《病柏》《病橘》《枯棕》《枯楠》,所咏之物都是生了病的,枯萎了的植物。在诗中杜甫除写其真实的伤病之外,还深藏言外之意。《病柏》“喻宗社欹倾之时,君子废斥在外,无从匡救,而宵小根据于内,恣为奸私,此真天理之不可问者。”[4]但笔者以为病柏的昔荣今衰,似乎更象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病橘》在描写橘之病态,同情病橘的同时,剖析使橘致病的深层原因,讽刺当政者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剥削百姓,“伤贡献之劳民也”[4]。《枯棕》写巴蜀的棕榈因皮、枝干被剥割太苦而枯萎衰朽,以枯棕比“江汉人”,同情黎民之苦,“伤民困于重敛也”[4]。《枯楠》借楠树之枯干,“伤大材之见弃也”[4]。
此外,杜甫诗中的病态意象还有很多,例如孤飞独宿、张口喘息的病鹘(《呀鹘行》),在秋风中早凋的“病叶”(《薄游》),生病的“骐骥”(《敬简王明府》),冬季因天热而得病的“鸳鸯”(《又雪》),衰朽的双枫树(《双枫浦》)等等。
杜甫有着浓郁的民胞物与情怀,对弱小病态之物,充满同情与悲悯,并将其摄入诗歌,将个人身世之感与病态意象联系起来,塑造成特有的病态意象。所以申涵光曰:“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4]更难能可贵的是,杜甫笔下的病态意象又往往和政治弊病、人间疮痍结合在一起,“使杜甫的咏物诗大多不是清赏把玩的小摆设,而是壮烈或悲惨的世界体验和人生反省的力量型作品”[10],具有广博而深刻的意蕴。
参考文献:
[1](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75.
[2](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958.
[3]刘明华.杜诗修辞艺术[A]·杜甫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4.
[6](汉)刘歆撰,(晋)葛洪集,王根林校点.西京杂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8.
[7](漢)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
[9]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注:本文所有杜诗均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关键词:杜甫;疾病;诗歌;忧患意识
杜甫以病入诗,古人早意识到。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一书中将“疾病”类单独列出,首取的就是杜甫的《耳聋》和《老病》两首诗。方回还并为“疾病”类作序:“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尤足以见士君子之操焉。”[1]认为疾病呻吟是人之常情,而在这困境之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本文试图探究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关系的影响。
一、杜甫的疾病
杜甫的一生异常穷苦,以致后人有“自古诗人之穷,未有如子美者”[2]之叹。杜甫的“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贫穷和疾病无疑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正如刘明华师所言:“贫病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因贫而病,因病而更贫,在不公正的社会里,下层人士只能生活中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3](216)杜甫身患多种疾病,其中以消渴和肺病尤为严重。杜甫屡屡在诗中言及消渴(糖尿病)之疾,杜甫在作于大历二年(767)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一诗中说“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若所言属实,杜甫患消渴病当在广德二年,时年53岁。杜甫还患有严重的肺病。杜甫天宝十二载(753)冬在长安所作《进封西岳赋表》就说自己“常有肺气之疾”[4],可知杜甫早在困居长安时就已经患有“肺气之疾”。此后由于长期的颠簸流离,加之对南方气候不适应等原因,杜甫肺病屡次复发,并且日渐加剧。除此之外,从杜诗中我们还了解到杜甫还患有疟疾、风疾、耳聋等多种疾病。
二、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杜甫身患多种疾病的现实必然会影响其心态以至诗歌创作。笔者认为疾病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疾病与杜诗用典
使用典故是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艺术手法。这种“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5]的艺术手法可谓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是文学典型性和继承性的一种表现。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可说是患有消渴病的第一个位名人,《西京杂记》载“长卿素有消渴疾”[6],《史记》也说相如“常有消渴疾”[7]。杜甫亦患有此病,因此常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形容自己身患疾病的悲状,如“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上韦左相二十韵》),“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等。
杜甫用司马相的典故是以同患消渴病这一生理现象为基础的,同时杜甫又投入了深沉丰富的情感和寄托。
首先,杜甫以才华自负,以相如自许,在《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等深得武帝刘彻器重,杜甫曾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使待制集贤院,直至晚年漂泊流落之时还常以“往时文采动人主”(《莫相疑行》)的过辉煌经历而自豪。
其次,“由于杜甫把相如病作为不遇的象征,从而赋予了这则典故新的意义”[3]。《史记》载相如因别人揭发贪污,被贬官后无心仕进,相如与卓氏通婚,既抱得美人归又“饶于财”,生活无忧,不慕权势,闲居养病是相如病的真实面目。杜甫却与之相反,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因此把相如的疾病和闲居看成是“不遇”、“不达”的结果。
(二)疾病与杜诗意象
关于意象,前辈诸家各有论述,其基本内涵则比较统一,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8]杜甫常为疾病所困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9],其诗歌意象尤其是病态意象的大量摄入与其疾病不无关系。
杜诗中的病态意象多存于杜甫的咏物诗中,其吟咏对象则为病态之物。杜甫专门写了《病马》一诗献给自己所乘之马。诗曰: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细品此诗,不难发现这病马的身上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马是上了年纪的,杜甫此时也已四十八岁,垂垂老矣;生活中,马为杜甫勤勤恳恳,朝廷里,杜甫为官亦尽职尽责;老马有病在身,杜甫此时也正患肺病、疟疾等疾病;马性情“驯良”,杜甫为人亦是忠厚善良;一匹老病之马在乱世中实在是“物微”至极,就在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与政治已基本无缘,亦是一介平民。杜甫将自己的命运和老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中的沉吟既是对马的怜惜,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杜甫还有专门咏病物的组诗,这组诗共四首,为上元二年(761)在成都草堂时所作,题目分别为:《病柏》《病橘》《枯棕》《枯楠》,所咏之物都是生了病的,枯萎了的植物。在诗中杜甫除写其真实的伤病之外,还深藏言外之意。《病柏》“喻宗社欹倾之时,君子废斥在外,无从匡救,而宵小根据于内,恣为奸私,此真天理之不可问者。”[4]但笔者以为病柏的昔荣今衰,似乎更象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病橘》在描写橘之病态,同情病橘的同时,剖析使橘致病的深层原因,讽刺当政者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剥削百姓,“伤贡献之劳民也”[4]。《枯棕》写巴蜀的棕榈因皮、枝干被剥割太苦而枯萎衰朽,以枯棕比“江汉人”,同情黎民之苦,“伤民困于重敛也”[4]。《枯楠》借楠树之枯干,“伤大材之见弃也”[4]。
此外,杜甫诗中的病态意象还有很多,例如孤飞独宿、张口喘息的病鹘(《呀鹘行》),在秋风中早凋的“病叶”(《薄游》),生病的“骐骥”(《敬简王明府》),冬季因天热而得病的“鸳鸯”(《又雪》),衰朽的双枫树(《双枫浦》)等等。
杜甫有着浓郁的民胞物与情怀,对弱小病态之物,充满同情与悲悯,并将其摄入诗歌,将个人身世之感与病态意象联系起来,塑造成特有的病态意象。所以申涵光曰:“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4]更难能可贵的是,杜甫笔下的病态意象又往往和政治弊病、人间疮痍结合在一起,“使杜甫的咏物诗大多不是清赏把玩的小摆设,而是壮烈或悲惨的世界体验和人生反省的力量型作品”[10],具有广博而深刻的意蕴。
参考文献:
[1](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75.
[2](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958.
[3]刘明华.杜诗修辞艺术[A]·杜甫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4.
[6](汉)刘歆撰,(晋)葛洪集,王根林校点.西京杂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8.
[7](漢)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
[9]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注:本文所有杜诗均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