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变,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作为一项交流工具,语言文字在跨国交际时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既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又是一个国家需要保护的文化财产。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本国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的英译十分重要。本文试从文化语境方面对中国民俗的英译进行探究,分析不同背景下,如何对独有的中国民俗进行翻译。
【关键词】英译 文化语境 民俗文化
一、文化语境,民俗的涵义
1.文化语境的涵义。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有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文化习俗指的是人们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比如春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指的是社会对人们的行为做出的规定和限制。从其对人们的约束力强度来看,分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2.民俗文化的涵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生活文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将本国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不但要保持其民族特色,更要让它在文化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尽显光芒。因此,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我们一定要将其保留,并采用正确的方法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
二、文化语境对中国民俗文化英译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龙”象征着皇帝或炎黄子孙的始祖,“凤”则是百鸟之王,象征着高洁和吉祥,这两种动物名称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女孩子名字之中。而英语中“dragon”指的是一种喷火怪兽,“phoenix”指的是一种在烈焰中可重生的不死鸟。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既要保留文化特色,又要准确的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
又如在中国民俗中,红色有吉祥之意,中国人在结婚时,过年时都会将屋子装扮的红红火火的,预示着好兆头,而在西方社会中,红色往往意味着残暴和血腥,预示着不好的事即将发生。如“red battle”意味着一场血腥的战争。恰恰相反的是,白色在西方国家预示着纯净,圣洁,高贵,婚礼以白色调为主,而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桑事,凶兆。
三、翻译策略
民族文化特色因地而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翻译策略是一个翻译成功的基础,我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多文化是不对等的,这叫做文化缺省,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采取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尽量完美,易于读者接受和认识我国民俗文化,因此,探讨翻译策略是必要的,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认为有以下两翻译策略:直译与直译加注,音译与音译加注。
1.直译与直译加注。直译不仅可以保持原文内容,又可以保持原文的形式。在阐明作者意愿的同时还要求无任何失真,并且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葛浩文将“喷钱兽”译成“money-spewing animals”。这样的译文显得非常形象而且不失去原文的故事色彩。但是如果有些民俗特色表现不出来,就要使用直译加注的办法进行翻译。比如“红包”翻译成“red envelope”,但是对于外国人,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劲,那么就要加上一个注释“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这样不仅让外国人对事物有了了解,还起到了传播我国文化的作用。
2.音译与音译加注。在翻译地名,人名和一些极具特色的词语时,没有对应的词语,这时我们就要选择音译的翻译策略。例如葛浩文在对“毛子人”进行翻译时,因为没有对应的词汇,他就将其翻译成了“mao-tzu-jen”,这样直来直往的翻译策略在对待这样的情况时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通过音译,翻译出的文章还是很令人费解,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加注处理了。这种方法叫做音译加注。例如我们在翻译阴阳的时候就应该在拼音后边加上一句话 “in and yang”(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 ), 还比如说我们应该将“气功”翻译成 “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四、结论
总之民俗文化的翻译是我们对外宣传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传统文化孕育在民俗之中,要想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就要重视民俗文化的翻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发现新办法,新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少有人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不多,这就造成了许多遗憾,所以我们要将本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要将其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本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孙张静.浅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归化异化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85-186.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语文出版社,2000.95-100.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30-134.
[4]曹旭.每天读点中国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65.
【关键词】英译 文化语境 民俗文化
一、文化语境,民俗的涵义
1.文化语境的涵义。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有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文化习俗指的是人们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比如春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指的是社会对人们的行为做出的规定和限制。从其对人们的约束力强度来看,分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2.民俗文化的涵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生活文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将本国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不但要保持其民族特色,更要让它在文化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尽显光芒。因此,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我们一定要将其保留,并采用正确的方法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
二、文化语境对中国民俗文化英译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龙”象征着皇帝或炎黄子孙的始祖,“凤”则是百鸟之王,象征着高洁和吉祥,这两种动物名称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女孩子名字之中。而英语中“dragon”指的是一种喷火怪兽,“phoenix”指的是一种在烈焰中可重生的不死鸟。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既要保留文化特色,又要准确的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
又如在中国民俗中,红色有吉祥之意,中国人在结婚时,过年时都会将屋子装扮的红红火火的,预示着好兆头,而在西方社会中,红色往往意味着残暴和血腥,预示着不好的事即将发生。如“red battle”意味着一场血腥的战争。恰恰相反的是,白色在西方国家预示着纯净,圣洁,高贵,婚礼以白色调为主,而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桑事,凶兆。
三、翻译策略
民族文化特色因地而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翻译策略是一个翻译成功的基础,我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多文化是不对等的,这叫做文化缺省,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采取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尽量完美,易于读者接受和认识我国民俗文化,因此,探讨翻译策略是必要的,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认为有以下两翻译策略:直译与直译加注,音译与音译加注。
1.直译与直译加注。直译不仅可以保持原文内容,又可以保持原文的形式。在阐明作者意愿的同时还要求无任何失真,并且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葛浩文将“喷钱兽”译成“money-spewing animals”。这样的译文显得非常形象而且不失去原文的故事色彩。但是如果有些民俗特色表现不出来,就要使用直译加注的办法进行翻译。比如“红包”翻译成“red envelope”,但是对于外国人,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劲,那么就要加上一个注释“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这样不仅让外国人对事物有了了解,还起到了传播我国文化的作用。
2.音译与音译加注。在翻译地名,人名和一些极具特色的词语时,没有对应的词语,这时我们就要选择音译的翻译策略。例如葛浩文在对“毛子人”进行翻译时,因为没有对应的词汇,他就将其翻译成了“mao-tzu-jen”,这样直来直往的翻译策略在对待这样的情况时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通过音译,翻译出的文章还是很令人费解,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加注处理了。这种方法叫做音译加注。例如我们在翻译阴阳的时候就应该在拼音后边加上一句话 “in and yang”(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 ), 还比如说我们应该将“气功”翻译成 “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四、结论
总之民俗文化的翻译是我们对外宣传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传统文化孕育在民俗之中,要想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就要重视民俗文化的翻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发现新办法,新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少有人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不多,这就造成了许多遗憾,所以我们要将本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要将其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本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孙张静.浅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归化异化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85-186.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语文出版社,2000.95-100.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30-134.
[4]曹旭.每天读点中国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