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方式进行分析,对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工程的实现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雷电破坏形式;综合防雷;实现方案
一、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气象部门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提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决策依据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动气象站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气象观测的质量、增强了灾害性天气预测的准确度。然而,自动气象站也因其安装位置及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在运行过程中较容易遭受雷电的侵袭,影响其安全运行。本文主要对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方式进行分析,对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工程的实现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同仁参考。
二、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方式
自动气象站有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为感应部件,室内为资料处理和显示部分,室内室外加上数据传输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系统。雷击造成自动气象站损坏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1)直击雷直接击中室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其中风杆是最容易直接遭受雷击损坏的。
(2)雷电击中与自动气象站相连的电源线、信号线上,雷电波通过传导藕合的方式引入;或雷击放电发生在自动气象站附近,其周围产生强大的变化电磁场,使处在这个变化电磁场中的自动站的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上感应出强大的电动势,并沿着导体传到设备,造成设备因雷电波人侵和雷电感应而损坏。
(3)自动气象站防雷地网不符合要求,接地电阻过大,造成雷电流无法迅速地泄人大地。发生雷击时,电荷在地极周围堆积,电位向上浮动,形成很高的电压,这个高电压会沿着设备的接地线加到设备上,对设备进行反击,造成设备的损坏。
三、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工程的实现方案探讨
现代防雷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考虑防直击雷,还要考虑防感应雷、雷电波侵入。
(1)外部防雷。自动气象站外部防雷,主要依据((QX 30-2004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结合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建筑物自身的有关资料,进行防雷分类。一般情况下,自动气象站可按照二类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办公楼以及观测场都必须具备有效的直击雷防护措施,依据文献国家标准执行。主要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宜按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要求设计。利用自动气象站内高为10.3m的风杆,在风杆顶上安装避雷针,避雷针安装高度超过风杆顶5m。用滚球法确定自动气象站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为34m。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4Ω。该避雷针可保护自动气象站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内部防雷。内部防雷主要考虑两个部分即电源系统和信号系统。电源系统一般采用TN-S或TN-C-S系统供电力方式,要进行多级防雷保护,要分别安装40KA, 20KA,1OKA的电源SPD,在每台计算机电源与UPS之间安装插座式避雷器,防止雷电波侵入造成电源系统及相关设备损坏。在电源的总进线处安装第一级SPD ,在机房配电进线至UPS之间安装第二级SPD,在采集器前端安装第三级SPD,在每台计算机电源与UPS之间安装插座式SPD。为了补偿电源SPD之间的响应时间,SPD之间的安装距离要>20m。传感器和采集器电源要穿管埋地敷設。在值班室内设铜板汇流排,按局部等电位连接。电源SPD接地线、信号SPD接地线、所有设备外壳、金属管道直接接在汇流排上。
各种信号引线把感应浪涌电压波引入设备内部,破坏其芯片和接口,所以应在信号线之间加装信号防雷装置。同样要采用多级保护,在各级防雷区的过渡地带安装各种信号SPD。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要保证两种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天馈线系统在相应部位安装匹配的信号SPD。对中继线穿金属管屏蔽接地,SLP和DLP是10对信号多级保护器,既能保证系统的掌运进行,又可在受到冲击时,将输出电压箱位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要做好屏蔽及线缆敷设。屏蔽是防止雷电电磁脉冲(LEM)辐射对电子设备影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木措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直接埋地长度按L>2р 1/2计算,但不应小于15m。它们的间距应符合《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见表1。
(3)接地。接地的目的就将各接闪下来的雷电流泄放入大地,防止人身造成受雷击,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护线路和设备免遭损坏,预防电气火灾,防止雷击和防止静电损害。自动气象站的接地系统主要包括观测场接地系统和工作室接地系统:
a.对于室外气象观测场,地网采用闭合环形较好。气象观测场大小为25m×25m,考虑到施工方便,环行地网应设计为26m×26m为宜。四角各设垂直接地体一根,四边各增设4~5根,垂直接地体长度为2.0~2.5m,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为自身长度的1.5~2倍。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相交的焊接点应做防腐处理。接地体埋设深度应≥600mm。观测场接地电阻要求:公频接地电阻应≤4Ω,对于采用组合单环水平接地方式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地,可采用多根环行水平接地体或增加辐射式延伸接地体,延伸接地体长度应限制在10~30m。在铺设地网的同时,应根据观测场内地面设备接地的位置,将引下线预先由地网引出。既要考虑设备就近接地,又要兼顾环行地网引下线的均匀分布。自动气象站场、室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该接地系统由工作室地网与室外观测场地网共同组成,两地网间的连接应使用组合式接地体进行连接。连接带的埋设深度应≥600mm。
b.室内设备要可靠接地。室内设备接地要求必须有尽量小的电感量。引线不宜采用扁平编织线或绞合线,因为这种线电感量较大,不利于雷击电流的泄放,且容易被腐蚀。要尽可能使用3mm以上的实心导线,且最好是相同的金属材料。禁止两种不同金属材料混用。自动气象站室内设备主要有微机、打印机、UPS电源以及计算机通讯系统等组成。值班室本身应具备有效的防直击雷措施、良好的接地体,工频接地电阻应<4Ω;观测场探测器到室内通讯线的感应雷防护由接口防雷保护器担任,并作可靠接地。在给自动气象站设备供电的UPS之前,需至少加装一级电源避雷器,并可靠接地。
四、结束语
总之,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建设是综合各个领域防雷的一项专门技术,因此,在防雷设计时,必须认真勘察站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全面了解自动气象站各部分设备的技术参数,根据需要采用分流、均压、屏蔽、搭接、接地等保护措施进行合理的、完善的综合防雷设计。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合格的防雷设备和材料,严格施工、监督和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安全,保障其在雷雨季节正常的运行。
参考文献:
[1]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S].
[3]QX4-2000.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S].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雷电破坏形式;综合防雷;实现方案
一、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气象部门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提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决策依据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动气象站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气象观测的质量、增强了灾害性天气预测的准确度。然而,自动气象站也因其安装位置及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在运行过程中较容易遭受雷电的侵袭,影响其安全运行。本文主要对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方式进行分析,对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工程的实现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同仁参考。
二、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方式
自动气象站有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为感应部件,室内为资料处理和显示部分,室内室外加上数据传输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系统。雷击造成自动气象站损坏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1)直击雷直接击中室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其中风杆是最容易直接遭受雷击损坏的。
(2)雷电击中与自动气象站相连的电源线、信号线上,雷电波通过传导藕合的方式引入;或雷击放电发生在自动气象站附近,其周围产生强大的变化电磁场,使处在这个变化电磁场中的自动站的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上感应出强大的电动势,并沿着导体传到设备,造成设备因雷电波人侵和雷电感应而损坏。
(3)自动气象站防雷地网不符合要求,接地电阻过大,造成雷电流无法迅速地泄人大地。发生雷击时,电荷在地极周围堆积,电位向上浮动,形成很高的电压,这个高电压会沿着设备的接地线加到设备上,对设备进行反击,造成设备的损坏。
三、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工程的实现方案探讨
现代防雷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考虑防直击雷,还要考虑防感应雷、雷电波侵入。
(1)外部防雷。自动气象站外部防雷,主要依据((QX 30-2004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结合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建筑物自身的有关资料,进行防雷分类。一般情况下,自动气象站可按照二类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办公楼以及观测场都必须具备有效的直击雷防护措施,依据文献国家标准执行。主要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宜按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要求设计。利用自动气象站内高为10.3m的风杆,在风杆顶上安装避雷针,避雷针安装高度超过风杆顶5m。用滚球法确定自动气象站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为34m。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4Ω。该避雷针可保护自动气象站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内部防雷。内部防雷主要考虑两个部分即电源系统和信号系统。电源系统一般采用TN-S或TN-C-S系统供电力方式,要进行多级防雷保护,要分别安装40KA, 20KA,1OKA的电源SPD,在每台计算机电源与UPS之间安装插座式避雷器,防止雷电波侵入造成电源系统及相关设备损坏。在电源的总进线处安装第一级SPD ,在机房配电进线至UPS之间安装第二级SPD,在采集器前端安装第三级SPD,在每台计算机电源与UPS之间安装插座式SPD。为了补偿电源SPD之间的响应时间,SPD之间的安装距离要>20m。传感器和采集器电源要穿管埋地敷設。在值班室内设铜板汇流排,按局部等电位连接。电源SPD接地线、信号SPD接地线、所有设备外壳、金属管道直接接在汇流排上。
各种信号引线把感应浪涌电压波引入设备内部,破坏其芯片和接口,所以应在信号线之间加装信号防雷装置。同样要采用多级保护,在各级防雷区的过渡地带安装各种信号SPD。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要保证两种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天馈线系统在相应部位安装匹配的信号SPD。对中继线穿金属管屏蔽接地,SLP和DLP是10对信号多级保护器,既能保证系统的掌运进行,又可在受到冲击时,将输出电压箱位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要做好屏蔽
(3)接地。接地的目的就将各接闪下来的雷电流泄放入大地,防止人身造成受雷击,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护线路和设备免遭损坏,预防电气火灾,防止雷击和防止静电损害。自动气象站的接地系统主要包括观测场接地系统和工作室接地系统:
a.对于室外气象观测场,地网采用闭合环形较好。气象观测场大小为25m×25m,考虑到施工方便,环行地网应设计为26m×26m为宜。四角各设垂直接地体一根,四边各增设4~5根,垂直接地体长度为2.0~2.5m,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为自身长度的1.5~2倍。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相交的焊接点应做防腐处理。接地体埋设深度应≥600mm。观测场接地电阻要求:公频接地电阻应≤4Ω,对于采用组合单环水平接地方式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地,可采用多根环行水平接地体或增加辐射式延伸接地体,延伸接地体长度应限制在10~30m。在铺设地网的同时,应根据观测场内地面设备接地的位置,将引下线预先由地网引出。既要考虑设备就近接地,又要兼顾环行地网引下线的均匀分布。自动气象站场、室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该接地系统由工作室地网与室外观测场地网共同组成,两地网间的连接应使用组合式接地体进行连接。连接带的埋设深度应≥600mm。
b.室内设备要可靠接地。室内设备接地要求必须有尽量小的电感量。引线不宜采用扁平编织线或绞合线,因为这种线电感量较大,不利于雷击电流的泄放,且容易被腐蚀。要尽可能使用3mm以上的实心导线,且最好是相同的金属材料。禁止两种不同金属材料混用。自动气象站室内设备主要有微机、打印机、UPS电源以及计算机通讯系统等组成。值班室本身应具备有效的防直击雷措施、良好的接地体,工频接地电阻应<4Ω;观测场探测器到室内通讯线的感应雷防护由接口防雷保护器担任,并作可靠接地。在给自动气象站设备供电的UPS之前,需至少加装一级电源避雷器,并可靠接地。
四、结束语
总之,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建设是综合各个领域防雷的一项专门技术,因此,在防雷设计时,必须认真勘察站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全面了解自动气象站各部分设备的技术参数,根据需要采用分流、均压、屏蔽、搭接、接地等保护措施进行合理的、完善的综合防雷设计。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合格的防雷设备和材料,严格施工、监督和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安全,保障其在雷雨季节正常的运行。
参考文献:
[1]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S].
[3]QX4-2000.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