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获取新知、激活思维、开拓创新的动力,是点燃天赋的火花。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时代,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以一种兴奋、激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何其艰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大部分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通病:缺乏激情。很多时候,课堂环节很清晰,安排很紧凑,但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味同嚼蜡,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教师自己都哈欠连天。结果,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成了师生的例行公事——你一课一课讲,我一节一节听。讲、听之目的就是应试。至于课标中提到的感悟、品味、欣赏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非常突出的课程,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本应创设最活跃、最有激情的课堂。但现在很多学生已经把上语文课当成了一种负担,怕读课文,怕口语交际,怕习作,更怕那深不可测的阅读。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类型的课堂模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问不断”型。从教师打开课本那一刻就开始问:“今天我们要学哪一课啊?”“作者是哪一位啊?”“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啊?”……学生本想仔细品味那个段落,本想深入地了解某个故事情节,可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真是“问不断,理还乱”,学生哪有闲暇去“品”、去“悟”呢?
其二,木讷型。这样的课堂好比一沟死水,清风激不起半点涟漪。教师的语言呆板,缺乏魅力,又或许是“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来” 。多么精彩,生动的文章,在课堂上无外乎认字、识词、分段、总结;多么曼妙的语句,经教师分析,只剩“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浮于表面,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二、怎样才算“激情四射”的课堂
语文课堂中激情的火花应是一种对文本深入领会并理解之后在学生内心产生的一种与作者强烈的共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地参与,是我们渴望已久的一种教学状态。那一刻,读者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达到了一致,从而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进入一种急于表达又渴望深入探究的最佳状态——伤心处,为之动容;圆满时,为之欢呼。教师和学生,此时已和文本融为一体,在字斟句酌之间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语文课,其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围绕这一目标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新理念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下面我就自己和周围人的一些有建设性的做法作总结:
一是互动策略应用之——教师言语“煽情”。近些年来,电视媒体上的娱乐和情感类节目备受大众欢迎。其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主持人擅长“煽情”,令观众随着他的话语或喜,或忧,或悲,或怒。教师应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力求通过描摹、渲染点燃学生的激情,也就是以情动情。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最终实现学生与作者、与生活互动。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学生们谈到李大钊同志受过刑之后仍然坚强不屈,读到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句子,这位教师用高亢的声音发出了感叹:“李大钊,真英雄,真豪杰啊!”所有学生和在场的教师都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谁说语言是苍白的?我分明看到学生眼里闪着泪光,分明听到学生们用“宁死不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等一系列恰如其分的词语表达了对先辈的崇敬。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更是一名参与者。教师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参与,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二是评价策略应用之——得到认同膨胀兴趣。人人都渴望得到赞美,得到别人肯定性的评价。这一评价可能来自于家长,可能来自于教师,也可能来自于学习伙伴。所以,多元化的评价策略的应用在语文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及时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我会夸奖他课文读得流畅,家长会上我会表扬孩子的作业写得工整,交际课上我会称赞他说得有条理,习作课上我会展示他的好词好句。也可以让生与生之间互评,使得学生从各个方面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三是学科整合策略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
识字课上的动画演示,阅读教学中的资料搜集,口语交际、习作课上的情境创设,常常会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直接体验,达到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在上面的几种成功模式中,几乎都用到了现代技术手段。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让新理念指导语文课堂,让新策略帮助打造激情四射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由天堂。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非常突出的课程,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本应创设最活跃、最有激情的课堂。但现在很多学生已经把上语文课当成了一种负担,怕读课文,怕口语交际,怕习作,更怕那深不可测的阅读。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类型的课堂模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问不断”型。从教师打开课本那一刻就开始问:“今天我们要学哪一课啊?”“作者是哪一位啊?”“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啊?”……学生本想仔细品味那个段落,本想深入地了解某个故事情节,可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真是“问不断,理还乱”,学生哪有闲暇去“品”、去“悟”呢?
其二,木讷型。这样的课堂好比一沟死水,清风激不起半点涟漪。教师的语言呆板,缺乏魅力,又或许是“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来” 。多么精彩,生动的文章,在课堂上无外乎认字、识词、分段、总结;多么曼妙的语句,经教师分析,只剩“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浮于表面,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二、怎样才算“激情四射”的课堂
语文课堂中激情的火花应是一种对文本深入领会并理解之后在学生内心产生的一种与作者强烈的共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地参与,是我们渴望已久的一种教学状态。那一刻,读者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达到了一致,从而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进入一种急于表达又渴望深入探究的最佳状态——伤心处,为之动容;圆满时,为之欢呼。教师和学生,此时已和文本融为一体,在字斟句酌之间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语文课,其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围绕这一目标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新理念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下面我就自己和周围人的一些有建设性的做法作总结:
一是互动策略应用之——教师言语“煽情”。近些年来,电视媒体上的娱乐和情感类节目备受大众欢迎。其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主持人擅长“煽情”,令观众随着他的话语或喜,或忧,或悲,或怒。教师应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力求通过描摹、渲染点燃学生的激情,也就是以情动情。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最终实现学生与作者、与生活互动。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学生们谈到李大钊同志受过刑之后仍然坚强不屈,读到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句子,这位教师用高亢的声音发出了感叹:“李大钊,真英雄,真豪杰啊!”所有学生和在场的教师都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谁说语言是苍白的?我分明看到学生眼里闪着泪光,分明听到学生们用“宁死不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等一系列恰如其分的词语表达了对先辈的崇敬。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更是一名参与者。教师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参与,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二是评价策略应用之——得到认同膨胀兴趣。人人都渴望得到赞美,得到别人肯定性的评价。这一评价可能来自于家长,可能来自于教师,也可能来自于学习伙伴。所以,多元化的评价策略的应用在语文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及时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我会夸奖他课文读得流畅,家长会上我会表扬孩子的作业写得工整,交际课上我会称赞他说得有条理,习作课上我会展示他的好词好句。也可以让生与生之间互评,使得学生从各个方面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三是学科整合策略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
识字课上的动画演示,阅读教学中的资料搜集,口语交际、习作课上的情境创设,常常会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直接体验,达到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在上面的几种成功模式中,几乎都用到了现代技术手段。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让新理念指导语文课堂,让新策略帮助打造激情四射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由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