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扬邦先生
是一名扎根荃湾地区的服务者。他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工作,现在更以满腔的热情服务这里。关怀长者、爱护幼童、和睦邻里、为民谋福……一件件关繫民生的大小事,填满了他生活的每一天,而在日积月累中,一份情感得以沉淀,得以昇华,成为他工作的精神之根本:初心不改,以民为本。
专注荃湾民生事务
在香港十八区之中,荃湾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是香港首个新市鎮,最先被划归为市区管辖,因此早早便配备了相应的交通线路与公共设施,至今已成为两三代人安居的乐土;它有香港第一输送量的集装箱码头,且一直延伸到东部的葵涌,规格之大,引来不少商机,带动了当地的物流、仓储等行业,更促使不少厂房得以兴建;它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地铁站旁的三栋屋博物馆和马湾岛上的“九龙关”,可让遊人一睹昔日农村时期的景象,圆玄学院,西方寺及竹林襌院等同样闻名香港,遊人络绎不绝……
荃湾的民生工作,也随地区的特徵而在敬老、交通、社区改造等方面有所侧重:因为较早发展成为市区,在荃湾定居逾半个世纪的居民,现今已经两鬓斑白,需要相应的长者服务。因为是海运枢纽,当地留下许多与工业、运输配套的“痕跡”,当香港工业日渐式微,便要发掘相关设施的其他价值,使之活化。荃湾需要良好的交通系统,才能满足区内居民及遊客出行的需求。这全是古扬邦先生要费心费力、关注跟进,並妥善处理的工作。
“荃湾是我出生及长大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这里活动。年轻时,我参加香港青年协会的福来民歌组,並以此作为契机,逐渐加入到地区工作中。”23岁那年,古扬邦先生在民政事务处的推荐下,参加了荃湾区议会文娱委员会,並开始投入荃湾地区工作。“从1988年因为喜欢音乐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文娱委员会成员,到後来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政府的政策,熟悉各个团体的运作和申请拨款资源,並且知道怎麽去推动一件事才能使之得以实现。里面有很多学问,让我学到很多事情。”
特别是在与不同的团体合作期间,古扬邦先生认识了许多朋友,也获得许多前辈们耳提面命,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係。古扬邦先生成为了民选区议员,且能夠遊刃有餘地参与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是多年来积累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学习和服务的态度去工作,並不会在意回报多少。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互补,就是我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古扬邦先生表示,香港十八区皆有不同的情况,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各处的服务者必先熟悉当地特点,深谙市民诉求,才能做好服务。
传递老区互助互爱精神
古扬邦先生对比了过去与现在,回忆以前家家户户关係密切,大家互有照应,和睦相处,要是有人遇到了什麽问题,街坊们会主动劝慰他、帮助他,人与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如今,高楼大厦隔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家回家後关上大门,各有各的生活,少了交流,也少了温情。
为了把昔日的情怀带回来,古扬邦先生开展了许多工作,力求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通过工作为街坊送上关怀:“我们在母亲节会在社区里送花,也会定期探访独居长者,希望让他们开心起来。”来自社会的关怀,对於长者尤为重要。在荃湾区,有的家庭下一代已经长大成人,搬到其他区甚至是国外居住,两代人不能常常见面,长者们慢慢感觉缺乏关爱。所以古扬邦先生和同事们常常举办活动,给长者带来欢乐,给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知道自己並非是被遗忘的社群。
同时,荃湾区的社会建设、交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古扬邦先生的关注焦点。由於荃湾已是一个发展趋於饱和的区域,因此规划、泊车等方面都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若要彻底改善荃湾居民的生活,古扬邦先生说可能需要进行翻天覆地的旧区重建工作,可是其中牵涉的民生问题会更加多。所以切忌急功近利、浮躁行事,只有循序渐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於其中,古扬邦先生是一名顾全大局的协调者,他收集了地区每一处的问题,聆听居民的声音,加以综合分析,汇报有关部门。解决海边異味等问题,他先後向政府各个部门反映並给予中肯的建议。
旧区改造,除了民生,也要兼顾设备更新。荃湾过去是工业区,後逐渐转变为住宅区,不少工业厂房在时代的发展中失去了作用,可是拆掉重建成本太高,閒置虚耗又浪费空间,要是配合地区发展的蓝图,对空置厂房加以充分利用,发掘其另外的价值,使之得以活化,运用得宜还能造福市民。古扬邦先生现在与同事们进行“头脑风暴”,想方设法,实现閒置厂房的焕然新生。
荃湾要处理的民生事情还有很多,古扬邦先生将一如既往尽心各种社会事务,任劳任怨,用勤勤恳恳的付出,带给居民欢乐,促进地区和谐,也把老区暖人心扉的情愫,承传下去。
生活中增添了艺术之趣
古扬邦先生参加服务工作之初,由艺术工作开始,喜欢音乐的他曾是一名擅唱民歌的人,曾多次参与歌唱比赛。他的社会工作,更因爱好而变得充满趣味。
後来,歌唱方面,他遇上了一个对手:“在青年中心的民歌组,我带领男团,会不时跟女团比赛。也许是她们天生噪子好,所以我们总是输多胜少。”当时,两团带头人暗地里也有相互较劲,不过更多的是相互照应。古扬邦先生与女团团长谱出爱曲,並在1990年共结连理。此後夫妻二人琴瑟和鸣,过得甜蜜幸福。
儿子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因为孩子上学读书,古扬邦先生又担当了荃湾区家长教师会联会的主席,致力推动家长教育。他强调,孩子们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其实是家庭,他们的言行思想也会受家人的影响。家长宜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如今,他欣喜地看着儿子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实践。
古扬邦先生的名片上,印有“邦以民为本”,既表示了个人的理想是为民服务,也说明了社会、国家以民为贵的重要。而他正是坚守着这一宗旨,以合情合法合理作为行事準则,无私无怨地服务荃湾市民。他努力保存这个老区的人文情怀,也与时俱进地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新旧兼顾,皆为惠及民众,皆求社会和谐。
是一名扎根荃湾地区的服务者。他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工作,现在更以满腔的热情服务这里。关怀长者、爱护幼童、和睦邻里、为民谋福……一件件关繫民生的大小事,填满了他生活的每一天,而在日积月累中,一份情感得以沉淀,得以昇华,成为他工作的精神之根本:初心不改,以民为本。
专注荃湾民生事务
在香港十八区之中,荃湾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是香港首个新市鎮,最先被划归为市区管辖,因此早早便配备了相应的交通线路与公共设施,至今已成为两三代人安居的乐土;它有香港第一输送量的集装箱码头,且一直延伸到东部的葵涌,规格之大,引来不少商机,带动了当地的物流、仓储等行业,更促使不少厂房得以兴建;它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地铁站旁的三栋屋博物馆和马湾岛上的“九龙关”,可让遊人一睹昔日农村时期的景象,圆玄学院,西方寺及竹林襌院等同样闻名香港,遊人络绎不绝……
荃湾的民生工作,也随地区的特徵而在敬老、交通、社区改造等方面有所侧重:因为较早发展成为市区,在荃湾定居逾半个世纪的居民,现今已经两鬓斑白,需要相应的长者服务。因为是海运枢纽,当地留下许多与工业、运输配套的“痕跡”,当香港工业日渐式微,便要发掘相关设施的其他价值,使之活化。荃湾需要良好的交通系统,才能满足区内居民及遊客出行的需求。这全是古扬邦先生要费心费力、关注跟进,並妥善处理的工作。
“荃湾是我出生及长大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这里活动。年轻时,我参加香港青年协会的福来民歌组,並以此作为契机,逐渐加入到地区工作中。”23岁那年,古扬邦先生在民政事务处的推荐下,参加了荃湾区议会文娱委员会,並开始投入荃湾地区工作。“从1988年因为喜欢音乐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文娱委员会成员,到後来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政府的政策,熟悉各个团体的运作和申请拨款资源,並且知道怎麽去推动一件事才能使之得以实现。里面有很多学问,让我学到很多事情。”
特别是在与不同的团体合作期间,古扬邦先生认识了许多朋友,也获得许多前辈们耳提面命,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係。古扬邦先生成为了民选区议员,且能夠遊刃有餘地参与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是多年来积累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学习和服务的态度去工作,並不会在意回报多少。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互补,就是我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古扬邦先生表示,香港十八区皆有不同的情况,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各处的服务者必先熟悉当地特点,深谙市民诉求,才能做好服务。
传递老区互助互爱精神
古扬邦先生对比了过去与现在,回忆以前家家户户关係密切,大家互有照应,和睦相处,要是有人遇到了什麽问题,街坊们会主动劝慰他、帮助他,人与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如今,高楼大厦隔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家回家後关上大门,各有各的生活,少了交流,也少了温情。
为了把昔日的情怀带回来,古扬邦先生开展了许多工作,力求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通过工作为街坊送上关怀:“我们在母亲节会在社区里送花,也会定期探访独居长者,希望让他们开心起来。”来自社会的关怀,对於长者尤为重要。在荃湾区,有的家庭下一代已经长大成人,搬到其他区甚至是国外居住,两代人不能常常见面,长者们慢慢感觉缺乏关爱。所以古扬邦先生和同事们常常举办活动,给长者带来欢乐,给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知道自己並非是被遗忘的社群。
同时,荃湾区的社会建设、交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古扬邦先生的关注焦点。由於荃湾已是一个发展趋於饱和的区域,因此规划、泊车等方面都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若要彻底改善荃湾居民的生活,古扬邦先生说可能需要进行翻天覆地的旧区重建工作,可是其中牵涉的民生问题会更加多。所以切忌急功近利、浮躁行事,只有循序渐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於其中,古扬邦先生是一名顾全大局的协调者,他收集了地区每一处的问题,聆听居民的声音,加以综合分析,汇报有关部门。解决海边異味等问题,他先後向政府各个部门反映並给予中肯的建议。
旧区改造,除了民生,也要兼顾设备更新。荃湾过去是工业区,後逐渐转变为住宅区,不少工业厂房在时代的发展中失去了作用,可是拆掉重建成本太高,閒置虚耗又浪费空间,要是配合地区发展的蓝图,对空置厂房加以充分利用,发掘其另外的价值,使之得以活化,运用得宜还能造福市民。古扬邦先生现在与同事们进行“头脑风暴”,想方设法,实现閒置厂房的焕然新生。
荃湾要处理的民生事情还有很多,古扬邦先生将一如既往尽心各种社会事务,任劳任怨,用勤勤恳恳的付出,带给居民欢乐,促进地区和谐,也把老区暖人心扉的情愫,承传下去。
生活中增添了艺术之趣
古扬邦先生参加服务工作之初,由艺术工作开始,喜欢音乐的他曾是一名擅唱民歌的人,曾多次参与歌唱比赛。他的社会工作,更因爱好而变得充满趣味。
後来,歌唱方面,他遇上了一个对手:“在青年中心的民歌组,我带领男团,会不时跟女团比赛。也许是她们天生噪子好,所以我们总是输多胜少。”当时,两团带头人暗地里也有相互较劲,不过更多的是相互照应。古扬邦先生与女团团长谱出爱曲,並在1990年共结连理。此後夫妻二人琴瑟和鸣,过得甜蜜幸福。
儿子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因为孩子上学读书,古扬邦先生又担当了荃湾区家长教师会联会的主席,致力推动家长教育。他强调,孩子们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其实是家庭,他们的言行思想也会受家人的影响。家长宜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如今,他欣喜地看着儿子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实践。
古扬邦先生的名片上,印有“邦以民为本”,既表示了个人的理想是为民服务,也说明了社会、国家以民为贵的重要。而他正是坚守着这一宗旨,以合情合法合理作为行事準则,无私无怨地服务荃湾市民。他努力保存这个老区的人文情怀,也与时俱进地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新旧兼顾,皆为惠及民众,皆求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