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媛》对话新书《梅兰芳和孟小冬》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淑媛》:电影《梅兰芳》正在热映,您的《梅兰芳和孟小冬》上市同样受到关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李伶伶:孟小冬是梅兰芳人生中的一个较为特别的片断,研究梅兰芳当然会涉及孟小冬。我在十几年前开始写第一本梅兰芳传记时,就对两人关系有过探究和描述。近年来,随着梅孟之恋的传记与文史文章慢慢增多,一个并不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一些作品中,崇敬梅兰芳的作者将梅孟之恋的发生写成由孟小冬“勾引”梅兰芳所致;而崇敬孟小冬的作者又将梅孟之恋写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上已婚男人当”的故事。
  这两种说法显然出于主观臆测。持前者观点的人不仅看坏了孟小冬,也看低了梅兰芳。梅兰芳出名较早,阅人无数,且情商极高,何况与孟小冬相识时,已有家室,而非血气未定的少年,岂是轻易能被人“勾引”得了的!后一种说法更可笑,孟小冬登台很早,在一般小女孩藏麦不辨的年纪,就已经随着戏班子四处跑码头了,岂有轻易上人当受人骗之理!
  由此我想,该有一部以客观的态度、以史家的笔触还梅孟之恋本来面目的作品了,这是写此书的初衷。
  《淑嫒》:您是梅兰芳研究专家,曾著有《梅兰芳全传》、《梅兰芳画传》,新书是写孟小冬以及她与梅兰芳的感情为主,在写作上与前两本相比有什么难度?
  李伶伶: 《梅兰芳和孟小冬》并不是以写孟小冬及其与梅兰芳的感情为主,而是平行地写梅孟二人;也不局限于他俩的恋情,而是将两人从家世、出身一直写到死,作整个人生与艺术的对比。难度是试图找出两人相恋、分手的深层原因——即家世背景,性格脾气、社会环境等方面,及其恋情对两人人生的长久影响,简而言之,不光就事论事,还要找出原因;不光指出直接的、表面的原因,还要挖出间接的、潜在的原因。
  《淑媛》:谈论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感情纠葛,由于年代久远。众说纷纭。您的新书强调还原两人真实的感情故事,书中所述都是真实的吗?
  李伶伶:我写传记,多取“史”的路子。不取“小说”的路子。写梅兰芳尤其如此。把真凭实据看得比较重。在史料的选择上,比较慎重。有些史实,能确定的,就确定写;不能确定的,也不根据自己喜好下结论,而以分析取代武断。比如发生在梅孟之恋中的那桩“血案”,凶手姓李还是姓王,众说纷纭,我的书中就多一些分析,不匆忙下结论。
  《淑媛》:创作这本书您有走访过相关见证人吗?这其中有哪些困难和故事可以告诉读者?
  李伶伶:梅和孟的故事已经太久远了,直接的见证人可能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我在为写《梅兰芳全传》做准备时,曾采访过一些与梅孟比较近的人,如今其中有些人已经去世了。困难就是时代相隔久远,真正的知情人难找,大多去世;而知情人中,也因人们立场不同,个人倾向不同,看同一件事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给寻找历史真相带来了难度,只有通过类似法律上的“质证”,采用能够形成“证据链”的史料。我是学法律的,几年前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对“证据”可能比其他专业的人士更有一种感觉。
  《淑媛》:您研究梅兰芳多年,先后出版了《梅兰芳全传》,《梅兰芳画传》,如今又创作了《梅兰芳和孟小冬》,可以说。您既是研究梅兰芳的专家,也是一个铁杆的“梅迷”,能介绍一下您与梅兰芳是如何结缘的吗?
  李伶伶:我与梅兰芳“邂逅”是从想要写一本他的传记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物色可写的人物,发现梅兰芳的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别人写的,多可称之为“艺术传记”,专业性强,可以说是写给戏曲圈内人看的,而这么一个世界性的大艺术家,艺术固然精彩,艺术之外的生活也一定是非常丰富的,没有一部全面表现他的艺术与生活的传记实在不像话,写一部戏曲圈内人士也可看,圈外普通读者也爱读的传记,应该是有价值、受欢迎的,于是就写了《梅兰芳全传》。这是我与梅兰芳“结缘”的开始。写了之后才发现,梅兰芳的确是一个世间少见的值得“迷”的人物,从艺术到为人。
  《淑媛》:有报道说,“孟梅之恋”没有得到过梅家认可,也一直是梅家后人的禁忌,这些消息是否属实?(您在书中也提到了孟小冬上门为梅兰芳大伯母吊唁遭拒的事)
  李伶伶:陈毅在梅兰芳的追悼会上说,梅兰芳是“一代完人”。这是对梅兰芳的崇高评价,就梅兰芳一生为艺为人来看,也不算过誉。但这样的评价一下,所有活着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按照这一标准来对待梅兰芳。特别是在思想比较褊狭的年代,有些未必影响梅兰芳形象的事情,只要觉得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也就“为贤者讳”了,现在当然宽松多了。
  《淑媛》:您与梅兰芳的后人有过接触吗?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您了解的一些情况?
  李伶伶:我在研究梅兰芳的过程中,与梅兰芳的儿子和儿媳梅绍武、屠珍夫妇多有接触。他们给了我自由的创作空间,不干涉我写作。连“梅兰芳与孟小冬”一节,也是在他们的首肯下写进书里的,而且他们还提供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从他们身上,明显地感受到梅家宽厚待人、与人为善的家风,间接地感受到梅兰芳的品质。在他们家里,我也看到许多梅兰芳遗留的痕迹,比如梅兰芳的藏书,包括外文原版的,在扉页上有他的签名,令人备感亲切。
  梅绍武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学者气息浓厚,于研究梅兰芳也很用力,出版过好几种研究梅兰芳的专著。屠珍女士是外贸学院教授,对于梅兰芳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当《梅兰芳全传》定稿后,曾寄请梅绍武夫妇过目,当时他俩正在美国探亲,看了稿子后,比较满意,梅绍武打破从不替梅传写序的惯例,为《全传》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从美国寄来。梅绍武先生因患肠癌于2005年9月去世,享年77岁。我现在想起他来,心里还是很难过。在他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梅兰芳的气息和品质,这对我写梅兰芳有很大助益。
  《淑媛》:从您的研究看,新电影《梅兰芳》中塑造的福芝芳和孟小冬和现实中的原型有什么出入或相似之处?
  李伶伶:福芝芳是旗人出身,性格直爽,做事果断,是梅兰芳背后坚强的后盾。她养育孩子,操持家务,支撑起庞大的梅家,为梅兰芳专注于艺术解决了后顾之忧。不像电影中的角色那样,有时甚至像个泼妇。
  孟小冬的性格不像章子怡演得那么活泼,更不是电影里那么一个顾全大局、更多考虑别人、愿意牺牲自我的人。
  《淑嫒》:真实生活中。据您所知福芝芳和孟小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李伶伶:两人从来没有正式见过面。有过明争暗斗。比如争着伴随梅兰芳赴美国演出,结果梅兰芳谁都没有带。电影中的陈红找章子怡“谈”,完全是当代人“小二找小三”的最常见的、了无新意的方式,电视剧里也随处可见。
  《淑媛》:从书中能看出,孟小冬是个特立独行的传奇人物。她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作为一个女性,您觉得孟小冬身上有哪些特质打动了您?
  李伶伶:我没有被她打动,我只是对这样一个曾经打动了梅兰芳的女性有些好奇,因此做了点探究的工夫。待我更加了解她之后,就更不可能被她打动了,虽然对她的悲剧命运抱有同情。
  孟小冬的长处,是她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所以也才会有“冬皇”的美誉,也才能与名旦的梅兰芳对起话来,才能被梅看上,这是他俩相恋的根本原因。要说孟小冬特立独行,应该首先在于她艺术上的孤诣独步。除此之外,勉强可以说是她在爱上梅兰芳——这样一个有妇之夫的问题上的敢作敢为。
  可是,当她轰轰烈烈地与梅兰芳相爱并且同居之后,她却一夜之间由不可一世的冬皇变为“凡妇俗女”了——她心甘情愿地被梅兰芳金屋藏娇,戏也不唱了。她对艺术的热爱,于此可见,不过尔尔。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比照出她与梅兰芳的差别:梅兰芳嗜戏如命,孟小冬则似乎如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苏青所形容的一些职业女性一样,她们出来工作,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妇女解放,而是为了在职场物色到一个好老公。
  《淑媛》:有的人把“孟梅之恋”的夭折归结为“一夫多妻的悲剧”。作为女性作家,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李伶伶:梅孟分手,不是因为梅兰芳妻妾的数量,而是因为梅孟两人的性格,是性格的悲剧。孟小冬的性格刚烈、任性。而梅兰芳则和善,温和。两人在一起,对同一件事的处理,对待同一个人的态度,必定大相径庭。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又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容易就解体了。
  
  TIPS
  作者简介:
  李伶伶。女,职业教师。具律师资格,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2004年获南京市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南京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称号。所著《梅兰芳全传》先后获第十三居中国图书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1993~2003年江苏报告文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属“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并被列为团中央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推荐作品及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牺销书”。另著有《梅兰芳画传》,《程砚秋全传》,《梅兰芳的艺术和情感》、《梅兰芳和孟小冬》,《尚小云全传》(即出)、《荀慧生全传》(即出)等。
其他文献
有机护肤在如今关爱自然、崇尚环保的风潮中,美容行业当然也会参与其中。一些有机护肤品牌的风行,让我们也能幸运地体会到和自然一起变美的美好感觉。那么,有机保养品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又该如何挑选呢?    有机护肤,给肌肤纯净的爱    应该说,有机和天然护肤品的出现,让许多人转变了对于护肤品的态度,从之前对于高科技护肤品的青睐转向了对有机护肤品的宠爱。女人们的理想也不再是那些奢华到1盎司/90美元的护
期刊
“喜欢我就买帕登!”当法国第一夫人凯拉布吕尼看到自己的裸照被用在廉价的购物袋上,被法属东部非洲留旺岛的妇女们肩背手提,还加上了这样一句广告词时,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款白色粗帆布购物袋是2008年12月由法国时装公司帕登生产的,最吸引眼球的是,购物袋上印着布吕尼当模特儿期间拍下的,张黑白裸照,袋子每个仅售3欧元,若客人买满5欧元帕登的商品,就可以免费赠送一个。购物袋面世后。成功地吸引了消费
期刊
忠君爱国爱小马  诸葛猫    夏天的时候《赤壁》就火烧连营,小乔的“萌萌加把劲”和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都让人浮想联翩。吴宇森声称片中的爆笑台词是他自己的精心设计,为了延续港产片的娱乐风格,即使在所谓“史诗剧”里也不忘让历史人物耍宝,吴宇森这欲盖弥彰的善后说法实在是够“无厘头”。不过中国这电影市场也够奇怪,就算拍出来不招观众待见,票房一样可以出奇的好。《赤壁》通过发行公司耍流氓垄断了一个档期之后
期刊
拉开窗帘,满眼绿意,转身回望,艺术的气息流转于每一个角落。住在这样的家里,连做梦都会像艺术家一样梦境瑰丽。    在2008年这个言必提艺术的年份,北京798艺术工厂成了游客的参观景点,而艺术,好像就成了挂在画廊中或藏在某个恒温恒湿的保险柜内的纸板。此次我们走进的家中,艺术显然是主人的至爱,但他并未将其封存,反而是大方地摆放或挂在外面,展示出来。或者这样的展放,才使艺术能够彰显其真正的价值,拥有鲜
期刊
日前,一本重版的《当贝利遇到艾丽斯》再次悄悄爬上内地书店的书架。书名中的艾丽斯是英国女作家兼哲学家艾丽斯·默多克,而贝利则是她的丈夫——英国牛津大学文学教授,曾任布克文学奖主席的约翰-贝利。这本书是贝利在爱妻去世后,献给艾丽斯最深切的悼念礼物,里面记录了两人幸福又酸涩的最后时光,然而隐藏在温情背后巨大阴影中的则是一个女人更为复杂隐晦的情感。    如果我们年迈,大脑深处的记忆突然消逝,我们不记得我
期刊
今年1月份是叶君健先生去世10周年,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位把(《安徒生童话全集》翻译成中文的人只是个翻译家,然而在他身上却有太多的第一和唯一——他是第一位把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著作翻译成外文并在国外出版的人;他是唯一参与达·芬奇文学奖的中国评委;他还是唯一参与世界知识分子和平大会的远东发起人;在英国,他被视为最有才华的东方作家……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而在叶君健成就的背后也有一位和他携
期刊
12月4日首映之后,影片《梅兰芳》在短短一周之内全国票房突破四千万。也重新带火了国人的“读梅热”。研究梅兰芳多年,著有多本梅兰芳专著的南京女学者李伶伶最近出版了新书《梅兰芳和孟小冬》,并接受了《淑媛》的采访。读者在观影之余,能够解读真实的“梅孟之恋”。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小说和历史的虚实之道    想在两个半小时之内面面俱到地勾勒出一代名伶的一生不容易,想从卷帙浩繁,错综复杂的正史和杂谈中探
期刊
近日,“1+1心联行动”——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联合北京“玫瑰心灵”心理咨询机构,为来自“5·12”大地震灾区的30多名女教师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心理辅导。抚慰了她们在地震中饱受创伤的心灵。    给灾区女性打一剂“预防针”    女性比男性更感性,更容易受到感情问题困扰。“每逢佳节倍思亲”——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台湾大地震等大灾发生之后,在灾害周年纪念以及春节、中秋,清明等重大节日的前后
期刊
2008年底,《转山:边境流浪者》在大陆出版,台湾作者谢旺霖来北京做了讲座。讲述自己作此书的历程,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于丹为它“灵魂战栗”,林怀民称其为“最撼动自己的本土书写”,到底它拥有着何等的魔力,可以“召唤整代人”?    缘起于失恋的流浪    每个人都曾经失恋,有的人痛哭流涕死去活来,有的人表面上安然淡定实则内心狂风大作。但这之后,大部分人选择遗忘,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普通的大三男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版Vogue杂志女主编Anna Wintour即将卸任的消息在互联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2008年12月4日,这位“穿Prada的女魔头”终于给这个谣言画上了一个句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没有打算离开Vogue”。    Anna Wintour退休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好几个星期,据《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的一篇文章说,Anna Wintour和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的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