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前苏联的科学技术与其政治体制之间最终形成了负向关系。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并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前苏联;中国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83-0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有很多经典论述。他们认为,科学技术从来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本文着重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科学界首先发生革命,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继而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其他层面的变革。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端于18世纪中叶。它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发生,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其意义在于生产方式的飞跃式发展,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欧洲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同时,生产资料的细化和分化也不同于以前只有个别人掌握生产资料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分享劳动成果。但是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之间必然产生对抗。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成了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在阶级关系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在经济方面表现为每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样的阶级和经济条件下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批判地继承了唯心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以美国、德国为崛起的中心。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深入到各个领域,深刻地推动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列宁说:“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1]。生产力的嬗变引起了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程度进一步提升,这必然使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当生产集中时,垄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进步并没有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一矛盾。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革命形势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进行了透彻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指导了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次科技革命又称新科技革命。它以最新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智力和思维层面的解放,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和技术产业化等主要特征[2]。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前苏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领域已被美国等国超越。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中有的国家爆炸了原子弹,发射了人造卫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差距越来越大,更没有使新科技革命遍地开花,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此外,社会主义国家也未能找到解决第三次科技革命冲击下产生的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的正确途径,发生了论战、决裂甚至战争,从而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一次重复了大分化的局面,长期呈低潮徘徊趋势[3]。
二、科学技术是否是前苏联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推行了错误的政治改革,有人认为是西方和平演变使然,也有人认为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最高层决策失误和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的紧张等导致的。笔者认为前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是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而内部的根源则出在体制层面。前苏联时期的科学技术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世界技术成果的四分之一,科研人员超过百万,占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投入更是居世界前几位[4]。然而,前苏联的科学技术与其政治体制之间最终形成了负向关系。
(一)意识形态指引下的革命热情是前苏联初期科技兴旺的原因,但是这种热情并不具有永久性效应
人类是具有精神活动的高等动物。人类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是维系和支撑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强大观念力量[5]。在前苏联建立初期,科学技术人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在促进苏联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方面极为重要。这种共产主义觉悟很快转化成了建设共产主义苏维埃的精神力量。前苏联的科学家们在苏联共产党的长期思想政治教育下都怀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从事科技研究和工业生产时一个人能顶十个。前苏联当时没有采取经济激励以促进生产者积极性的办法,而是通过宣传鼓动强化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强国意识,通过不断进行阶级斗争使人民保持对国内外敌人的警惕性和旺盛的革命斗志[4]16。但人的需要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以物质性为基础。物质奖励中包含着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又离不开物质性奖励。如果一个社会只注重精神奖励,不注重物质奖励,则可能引导人们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终至物质匮乏、国弱民衰[6]。 这种鼓动革命热情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弱。随着时代的变迁,前苏联人民革命热情减退,前苏联科研人员的热情也在渐渐退化。在科研热情到达顶峰后,前苏联科研人员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开始呈现逆向发展的态势。敷衍了事或虎头蛇尾成了他们对待科技研究态度的集中体现。这种体制前期曾带来诸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但是后期拒绝革新开始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又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因此,科学技术并非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科学家和科技事业得到国家重视,但是打上政治烙印的科学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1917年到1937年在这20年间,前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巨大成就与前苏联领导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有关系的。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前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20世纪20至30年代,前苏联科学技术事业呈现了飞速发展之势。到1940年,前苏联已拥有各类科研人员9.8万人,科研经费达3.6亿元(同期美国为4亿元)[4]18。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科学院所属部门的科学研究人员数量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所有国家科研人员数量总和的3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前苏联在诸多科学领域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优秀的科学家在前苏联不但享有精神上的殊誉,物质待遇也远超一般群众。前苏联科学家收入大多是一般从业者的10至15倍,高级研究员拥有别墅和特殊医疗待遇。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技术人员工资偏低。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同工人相比,在20世纪50年代,前者的平均工资比后者高80%,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只高10%。一些科研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低下。在前苏联科技体制化之前,科学研究很少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但是科学体制化之后,科学由国家赞助,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国家的赞助挂钩。科学家需要出成果,国家要从科研成果里收益,这便决定了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必不可少的政治干预。自由是科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当科学服从政治之后,那些为了科学自由不服从政治的科学家常遭到逮捕判刑甚至处决。
(三)科学技术以军工业为导向的模式为前苏联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二战后,前苏联的国防支出从1940年的57亿卢布增加到1970年的179亿卢布,此后的1971年、1972年、1973年连续维持在179亿卢布。1974年开始,前苏联的国防开支下降,1980年削减到171亿卢布,之后直到1984年都始终维持在171亿卢布,1985年才增加到191亿卢布[7]。这些军费只是公开的部分,另有一些隐性的军费开支外界不得而知。在二战时期,前苏联科学工作的重点投向保证了战争胜利的军工业。战争对武器数量、性能的高要求促使前苏联科学技术重点倾向如何提高武器生产率﹑如何更快地让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以及更快实现军事资源优化配置。前苏联从建立直至解体先后制造了核武器、洲际导弹、核潜艇、超音速飞机、苏载人航天器、发射人造卫星等。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战胜法西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也让前苏联一度占据上风。但是,这种模式终究存在着缺陷,几乎垄断了人力资源和财政调拨,阻碍了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前苏联后期的轻工业与农业发展受制,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军工业各个科研部门之间由于保密的需要联系较少。该体制进一步阻碍了前苏联各个技术部门的合作和一体化,延缓或妨碍了先进的军用技术转化成经济成果,导致科研投资效益很低,最终没能形成军事科技带动民用科技并转化成经济成果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前苏联在特定体制下将科技发展与军工业紧密结合在初期凸显为一种正效应,但是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还不能保证科学技术遍地开花和永葆青春。相反,它产生的负效应会积重难返。前苏联的解体与这种结合的畸形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否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因素。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论述很多。但是,科学技术并不是社会主义成败的攸关因素。科学技术曾经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引发了工人运动。前苏联也曾抓住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获取了一部分成果,这些成果转化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然而,前苏联的解体不是科学技术引发的崩溃。前苏联长期以来对科学都是极其重视的,对科技革命的理解也是深刻的,拥有世界范围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化的制度竞争,若拒绝制度革命和体制创新,其成本与代价将是极其高昂的。但是,全盘接受外来制度和体制的做法,其成本也可能是巨大的。我们仅仅重视科学技术并不能让一个政治制度持续下去,只有适宜的政治环境才能更好地使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国家生产力和社会稳定因素。因此,科学技术并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在国际上,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压力和文化上的渗透。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适应能力的竞争[8]。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36.
[2] 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88-94.
[3] 徐耀新.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J].南京社会科学,1992,(1):35-42.
[4] 宋兆杰.苏联—俄罗斯科学技术兴衰的制度根源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
[5] 熊礼贵.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精神力量[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5):10-13.
[6] 王辉勇.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辩证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1994,(S1):59-62.
[7] 有关苏联经费问题[EB/OL].人大经济论坛,(2010-03-24).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9701&page=1.
[8] 李延华,李宁.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J].生产力研究,2010,(10):4-5.
责任编辑:林华山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前苏联;中国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83-0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有很多经典论述。他们认为,科学技术从来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本文着重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科学界首先发生革命,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继而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其他层面的变革。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端于18世纪中叶。它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发生,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其意义在于生产方式的飞跃式发展,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欧洲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同时,生产资料的细化和分化也不同于以前只有个别人掌握生产资料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分享劳动成果。但是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之间必然产生对抗。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成了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在阶级关系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在经济方面表现为每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样的阶级和经济条件下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批判地继承了唯心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以美国、德国为崛起的中心。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深入到各个领域,深刻地推动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列宁说:“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1]。生产力的嬗变引起了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程度进一步提升,这必然使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当生产集中时,垄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进步并没有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一矛盾。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革命形势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进行了透彻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指导了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次科技革命又称新科技革命。它以最新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智力和思维层面的解放,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和技术产业化等主要特征[2]。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前苏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领域已被美国等国超越。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中有的国家爆炸了原子弹,发射了人造卫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差距越来越大,更没有使新科技革命遍地开花,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此外,社会主义国家也未能找到解决第三次科技革命冲击下产生的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的正确途径,发生了论战、决裂甚至战争,从而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一次重复了大分化的局面,长期呈低潮徘徊趋势[3]。
二、科学技术是否是前苏联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推行了错误的政治改革,有人认为是西方和平演变使然,也有人认为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最高层决策失误和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的紧张等导致的。笔者认为前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是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而内部的根源则出在体制层面。前苏联时期的科学技术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世界技术成果的四分之一,科研人员超过百万,占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投入更是居世界前几位[4]。然而,前苏联的科学技术与其政治体制之间最终形成了负向关系。
(一)意识形态指引下的革命热情是前苏联初期科技兴旺的原因,但是这种热情并不具有永久性效应
人类是具有精神活动的高等动物。人类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是维系和支撑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强大观念力量[5]。在前苏联建立初期,科学技术人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在促进苏联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方面极为重要。这种共产主义觉悟很快转化成了建设共产主义苏维埃的精神力量。前苏联的科学家们在苏联共产党的长期思想政治教育下都怀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从事科技研究和工业生产时一个人能顶十个。前苏联当时没有采取经济激励以促进生产者积极性的办法,而是通过宣传鼓动强化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强国意识,通过不断进行阶级斗争使人民保持对国内外敌人的警惕性和旺盛的革命斗志[4]16。但人的需要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以物质性为基础。物质奖励中包含着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又离不开物质性奖励。如果一个社会只注重精神奖励,不注重物质奖励,则可能引导人们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终至物质匮乏、国弱民衰[6]。 这种鼓动革命热情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弱。随着时代的变迁,前苏联人民革命热情减退,前苏联科研人员的热情也在渐渐退化。在科研热情到达顶峰后,前苏联科研人员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开始呈现逆向发展的态势。敷衍了事或虎头蛇尾成了他们对待科技研究态度的集中体现。这种体制前期曾带来诸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但是后期拒绝革新开始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又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因此,科学技术并非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科学家和科技事业得到国家重视,但是打上政治烙印的科学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1917年到1937年在这20年间,前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巨大成就与前苏联领导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有关系的。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前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20世纪20至30年代,前苏联科学技术事业呈现了飞速发展之势。到1940年,前苏联已拥有各类科研人员9.8万人,科研经费达3.6亿元(同期美国为4亿元)[4]18。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科学院所属部门的科学研究人员数量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所有国家科研人员数量总和的3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前苏联在诸多科学领域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优秀的科学家在前苏联不但享有精神上的殊誉,物质待遇也远超一般群众。前苏联科学家收入大多是一般从业者的10至15倍,高级研究员拥有别墅和特殊医疗待遇。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技术人员工资偏低。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同工人相比,在20世纪50年代,前者的平均工资比后者高80%,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只高10%。一些科研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低下。在前苏联科技体制化之前,科学研究很少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但是科学体制化之后,科学由国家赞助,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国家的赞助挂钩。科学家需要出成果,国家要从科研成果里收益,这便决定了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必不可少的政治干预。自由是科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当科学服从政治之后,那些为了科学自由不服从政治的科学家常遭到逮捕判刑甚至处决。
(三)科学技术以军工业为导向的模式为前苏联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二战后,前苏联的国防支出从1940年的57亿卢布增加到1970年的179亿卢布,此后的1971年、1972年、1973年连续维持在179亿卢布。1974年开始,前苏联的国防开支下降,1980年削减到171亿卢布,之后直到1984年都始终维持在171亿卢布,1985年才增加到191亿卢布[7]。这些军费只是公开的部分,另有一些隐性的军费开支外界不得而知。在二战时期,前苏联科学工作的重点投向保证了战争胜利的军工业。战争对武器数量、性能的高要求促使前苏联科学技术重点倾向如何提高武器生产率﹑如何更快地让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以及更快实现军事资源优化配置。前苏联从建立直至解体先后制造了核武器、洲际导弹、核潜艇、超音速飞机、苏载人航天器、发射人造卫星等。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战胜法西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也让前苏联一度占据上风。但是,这种模式终究存在着缺陷,几乎垄断了人力资源和财政调拨,阻碍了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前苏联后期的轻工业与农业发展受制,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军工业各个科研部门之间由于保密的需要联系较少。该体制进一步阻碍了前苏联各个技术部门的合作和一体化,延缓或妨碍了先进的军用技术转化成经济成果,导致科研投资效益很低,最终没能形成军事科技带动民用科技并转化成经济成果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前苏联在特定体制下将科技发展与军工业紧密结合在初期凸显为一种正效应,但是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还不能保证科学技术遍地开花和永葆青春。相反,它产生的负效应会积重难返。前苏联的解体与这种结合的畸形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否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因素。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论述很多。但是,科学技术并不是社会主义成败的攸关因素。科学技术曾经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引发了工人运动。前苏联也曾抓住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获取了一部分成果,这些成果转化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然而,前苏联的解体不是科学技术引发的崩溃。前苏联长期以来对科学都是极其重视的,对科技革命的理解也是深刻的,拥有世界范围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化的制度竞争,若拒绝制度革命和体制创新,其成本与代价将是极其高昂的。但是,全盘接受外来制度和体制的做法,其成本也可能是巨大的。我们仅仅重视科学技术并不能让一个政治制度持续下去,只有适宜的政治环境才能更好地使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国家生产力和社会稳定因素。因此,科学技术并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在国际上,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压力和文化上的渗透。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适应能力的竞争[8]。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36.
[2] 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88-94.
[3] 徐耀新.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J].南京社会科学,1992,(1):35-42.
[4] 宋兆杰.苏联—俄罗斯科学技术兴衰的制度根源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
[5] 熊礼贵.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精神力量[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5):10-13.
[6] 王辉勇.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辩证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1994,(S1):59-62.
[7] 有关苏联经费问题[EB/OL].人大经济论坛,(2010-03-24).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9701&page=1.
[8] 李延华,李宁.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J].生产力研究,2010,(10):4-5.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