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和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对推进大学教育改革,实现大学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现状,本文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应用文;写作;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言承载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意义重大。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在实现社会需求方面,具备高度的实践性、操作性。而现实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育者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使应用文写作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有的虽然认为重要,但只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工具,把应用文教条化,方式方法不得当,导致力气费了不少,成效却是寥寥,学生往往存在“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状况,应付个考试勉强凑合,一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就让同事、领导头疼,甚至被问“你大学有没有上,你语文有没有学”。
要改变这种尴尬现状,就要从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思想上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破除“无用论”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从教学的角度讲,应用文写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需要提高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连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都不能掌握,何谈人文素养?从应用的角度讲,比较现实直接的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就要用到应用文,总不能每次都是现学现用、急学急用。再说,毕业后总归要踏入社会,有各种交往。应用文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不是说只有秘书、文职才用,学生将来去到一个生产性、技术性岗位就用不到了,即使到生产性的岗位上也有计划书、总结要写。教育者要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不仅要扭转自己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克服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不能因为“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而放弃应有的努力。“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不做,永远都做不到。做了,才能在做的过程中逐步的摸索、反思,才能有做好的可能。何况,必须要学的东西,早晚要学要用,就不如早学早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作为教育者,应该教的如果你在学校里不教或者不教会你的学生,而要让你的学生毕业了去到社会上被人批评之后再学,就不是合格的教育者。作为学生,如果教师教的时候不好好学,却要到社会上碰壁之后再学,则不是聪明的学生。
二、实践中做到“三个统一“,注重实际效果
1.要注重应用文写作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适应其工具性要求,基础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如基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必须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全面、准确、扎实的掌握。适应其人文性的要求,一定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实用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最终能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加强学科间横向知识的渗透,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写作者思想修养、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技巧等因素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讲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还要注重政治思想修养、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等素质培养,不仅要用到写作的知识还会用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写作形式入手,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完成某一文种的写作,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文体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要把理论知识和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写作教学与实际的亲和力,增强应用文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要注重课堂所教和社会所需的统一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的应用写作教学引导中存在“为学而写”的现象,学生则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应用文本身的特点,在于应用性,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很现实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做的准岗位练兵,增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距离,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写作教学的目的性,要注重创设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社会实践参与,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应用环境,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升, 通过培养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应完成从作业者到公务文书撰写者,从个人化的写作到集体代言人的写作,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如在讲会议纪要时,可以运用多媒体,选取和编辑某一会议的现场录像资料,在授课时播放,作为写作的实际背景,从而使应用文写作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实际运用,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再如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应用过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把约定俗成的写法运用于实践并不断积累。
3.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用”的。
更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树立平等交流的意识;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文体特点的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精讲少讲,开展互动讨论,调动课堂氛围,加强社会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教师在学生的“三动”中积极引导、案例分析、适当评讲。总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应用文;写作;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言承载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意义重大。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在实现社会需求方面,具备高度的实践性、操作性。而现实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育者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使应用文写作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有的虽然认为重要,但只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工具,把应用文教条化,方式方法不得当,导致力气费了不少,成效却是寥寥,学生往往存在“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状况,应付个考试勉强凑合,一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就让同事、领导头疼,甚至被问“你大学有没有上,你语文有没有学”。
要改变这种尴尬现状,就要从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思想上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破除“无用论”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从教学的角度讲,应用文写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需要提高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连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都不能掌握,何谈人文素养?从应用的角度讲,比较现实直接的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就要用到应用文,总不能每次都是现学现用、急学急用。再说,毕业后总归要踏入社会,有各种交往。应用文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不是说只有秘书、文职才用,学生将来去到一个生产性、技术性岗位就用不到了,即使到生产性的岗位上也有计划书、总结要写。教育者要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不仅要扭转自己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克服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不能因为“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而放弃应有的努力。“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不做,永远都做不到。做了,才能在做的过程中逐步的摸索、反思,才能有做好的可能。何况,必须要学的东西,早晚要学要用,就不如早学早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作为教育者,应该教的如果你在学校里不教或者不教会你的学生,而要让你的学生毕业了去到社会上被人批评之后再学,就不是合格的教育者。作为学生,如果教师教的时候不好好学,却要到社会上碰壁之后再学,则不是聪明的学生。
二、实践中做到“三个统一“,注重实际效果
1.要注重应用文写作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适应其工具性要求,基础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如基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必须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全面、准确、扎实的掌握。适应其人文性的要求,一定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实用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最终能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加强学科间横向知识的渗透,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写作者思想修养、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技巧等因素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讲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还要注重政治思想修养、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等素质培养,不仅要用到写作的知识还会用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写作形式入手,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完成某一文种的写作,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文体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要把理论知识和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写作教学与实际的亲和力,增强应用文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要注重课堂所教和社会所需的统一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的应用写作教学引导中存在“为学而写”的现象,学生则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应用文本身的特点,在于应用性,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很现实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做的准岗位练兵,增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距离,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写作教学的目的性,要注重创设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社会实践参与,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应用环境,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升, 通过培养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应完成从作业者到公务文书撰写者,从个人化的写作到集体代言人的写作,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如在讲会议纪要时,可以运用多媒体,选取和编辑某一会议的现场录像资料,在授课时播放,作为写作的实际背景,从而使应用文写作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实际运用,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再如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应用过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把约定俗成的写法运用于实践并不断积累。
3.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用”的。
更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树立平等交流的意识;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文体特点的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精讲少讲,开展互动讨论,调动课堂氛围,加强社会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教师在学生的“三动”中积极引导、案例分析、适当评讲。总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