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路上的“茶花女”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上海开埠,我国文化便有了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四马路。当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在此传教,故称“布道街”。
  他在四马路附近的望平街,开“墨海书馆”,雇佣了一批落拓文人——“秉华笔士”,来传教和传学。因此,谈海派文化,不可不谈麦都思和“秉华笔士”。
  “秉华笔士”中,有几位中西会通,为我国近代文化开山的人物,如王韬、李善兰等,有了他们打底子,“墨海书馆”就成为海派文化的渊薮了。
  此后,这些“秉华笔士”,从“墨海书馆”放射出来,使总长不过1453米的四马路及附近的望平街上,兴起了无数报馆、书馆、印刷所。
  
  四马路一直在变,先是变成布道街,预示了海派文化的一方面,后来又变成福州路,展示了海派文化的另一面。布道街为什么会变成福州路呢?
  因为第二跑马厅的兴起,将英租界拓展至西藏中路,工部局给新的四马路命名时,作为该局五董事之一的名叫马太提的英国人,建议改为福州路。
  当初,他乘船来中国时,曾在福州码头邂逅一位中国女子,因此而思念之,当他终于抱得美人归时,便以这段艳遇为提议,其他董事居然都同意。
  上海开埠后,即有秦淮河上之画舫,入黄浦江和吴淞江游弋。
  后来,太平军据东吴之地,禁娼,宁、苏、扬之妓女奔沪,入租界,分布于四马路中段,以路北的会乐里和路南的同庆里为中心,东起中和里,西至大兴里,北起三马路公阳里,南至五马路庆云里,形成亮丽之艳色。
  四马路,是开放的奇迹,我国近代文化产业在此沛然兴矣。
  如果说上海是西方文化登陆我国的港口和集散地,那么四马路就是西方文化产业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妓业在此,理所当然成为文化产业之一隅。
  四马路,东西向,文化产业分布,一分为二,东段“福州路文化街”,为文化制造业,西段“四马路长三书寓”,为文化服务业——消费性娱乐业。
  对此,英租界工部局有清醒认识。早在1854年,工部局董事会就发布两次决议,坚决取缔鸦片、妓女、赌博,并拆除其地面建筑物,侦探捉拿罪犯。
  改名“福州路”是一个标志,暗示了妓业属于文化产业,不久,工部局就给四马路上的长三堂子颁发营业执照,还在执照上注明为“书寓”。
  文人和妓女是共生的,正如男人和女人一般。
  文人卖文,妓女卖身,卖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身价也就不一样。
  文人要将文章卖给帝王家,先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途,登天子堂,这条路太长,可只要上了路,似乎一生都有了保障——被王权一次性买断。
  相比之下,妓女还要相对自由一些,当然被鸨母买断了的除外。
  那些拥有自由身的妓女,在性爱市场上出卖自己,零售,还是批发?从良,还是改嫁?自己可以选择,较之仕途上的文人,似乎要多一点“独立的精神”。
  妓女,并非女人走投无路的选择,而是传统女性争取自由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妓女都因家贫而沉沦,都是“被损害,受屈辱”的一群,有的因为自尊。
  她们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选择了“反求诸己”——自立的生存,不依赖男人和家庭,因此,男权社会的评价往往扼杀她们,否认她们的独立精神。
  反倒是那些期待王权收买和被王权买断了的文人,他们成了王权主义的化身,哪还有什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正是“受屈辱”的一群!
  他们到妓女那里去,还能闻到一些自由的气息,听到一点独立的声音,还有人用性与爱,来修补其“被损害”了的人格——“受屈辱”的文化个体性。
  妓女能给予的,不单纯是性的交易,爱的交流,更以微弱的自由之声,激活了男人的自尊。自尊,王权给予不了,妻妾也给予不了,它来自心灵。
  自由的气息,吹拂心灵,我们内心,渴望永恒之女性。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永恒之女性”我们有吗?柳如是、李香君……
  如此,我才读懂了《柳如是别传》:中国文化需要“永恒之女性”。
  但近代文人已有所不同,那些自由撰稿人,从全国各地跑到上海四马路来了。在四马路上,他们相遇了追求自由的另一群“她们”,同是天涯自由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她们”为漂泊的书生提供“书寓”,使“他们”安顿。
  而“他们”却把四马路做成了文化街,不是像秦淮河畔那样的纯消费性的文化街,而是近代化的文化产业街,在不到三里路长的马路上,他们竟然开了一百多家私营的书报馆,有史以来,中国的文人何尝有过这般盛世?
  上海四大报纸,《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都从这里印发;中国三大书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也在此地出书。
  这些私营的报业和书业,就矗立在书香和花香飘逸的四马路上。
  这里是文化的产业化基地,也是文人的自由化基地,有了这样的基地,文人何必“应帝王”?货与帝王家,何如靠自己!我们以王韬为例。
  四马路文人,王韬可算代表,请看:
  他是第一位翻译《圣经》的中国人,
  是第一家华文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还是第一个登上英国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第一个在报纸上发表连载小说的人。
  这几项第一,今天看来,都很了不起,可在当时,没人认为是正业,因为,哪一项都与王权无关,不过,他靠一支笔,证明了自由的价值。
  他难以成为王权主义者,便落得去做一个自由化的文人。
  可起初,他并不想这么做,他像所有的传统文人一样,都有一种圣化情结,一番政治抱负,16岁那年,他考中了秀才,乳臭未干,就夸下大口:
  “他日当为天下画奇计,成不世功,安用此三寸毛锥子哉!”
  这样的王权主义口吻,道出了对刀把子的向往和冲动,不需要有什么异禀,大凡念了几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都会说这种大话。
  可是一年后,他乡试不中,就跑来上海,一来就迷住了。五光十色的上海,在他眼里,“几如海外三神山”,他不想回去。
  从此,他不再参加科举,因为他发现,他的“三寸毛锥子”,在上海有戏。他先是在《墨海书馆》做笔士,一边翻译《圣经》,一边狎妓。
  红袖添香夜译经,这是四马路上才会有的故事,人生如此足矣!
  追求自由的文人与追求自由的妓女,在四马路上来相遇。有一天,他下了班,从报馆出来,换一身衣服,去吃饭。
  四马路上有西餐,最有名是一品香,他找了个位子,临窗而坐,一个养眼的女子,从目下悠然而去,他一打听,知她亦是苏州女子,名陆小芬。
  于是,轻车熟路,去找了鸨母,不料,却被拒绝。因为她已被苏州丝绸大王顾永年包了。他想见她,她便下了楼来,一问,才知是王韬。
  须知,他的名头,挂在书报两界,四马路上,谁人不晓?一年后,他听说顾永年已破产,于是,旧地重游,来寻佳人。
  两个追求自由的沦落人,宛如他乡遇故知,一番山盟海誓。
  然而就在此时,由于他曾给太平军献计,太平军失败后,事发,朝廷要捉拿他,闻讯,他连夜逃走。没想到,却连累了陆小芬,被官府捉拿了。
  陆小芬虽是妓女,却忠贞不渝,受尽了折磨,而始终不屈。关了好几年,才被释放出狱,从此身价扫地,只能做野鸡。
  事隔22年,王韬回来了。期间,他曾流亡香港,逃难英国,后来,李鸿章批准,他回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陆小芬,终于找到了她。
  可她却不相认。她活着,苦不堪言,就为了等这一天,见他一面。既已相见,知他平安归来,足矣!何必还要相认?万般羞辱后,经历难启齿。
  于是,她突然消失,四马路上,留下了这篇“茶花女”的故事……
其他文献
编译/张海鹏  1812年,发生在尼亚加拉河北岸的一场胜利,促使杂色的美国陆军转变成一支职业化的作战部队。它展示了好的训练、职业水准和纪律所能实现的是什么。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为铭记和感谢这一胜利,学员都采用灰色制服,这一传统流传至今。    1812年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正是这场战争中的齐佩瓦战役,创造了一个传奇,鼓舞和启发了几代的军人,甚至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西点军校里的学生
期刊
公元1274年和1281年,日本两次从蒙古大军的攻击下死里逃生,日本人将此归功于天佑日本的“神风”。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表明,蒙古军队使用的“豆腐渣”战船才是战争逆转的关键     公元1274年10月,元至元十一年,九百多只舰船组成的蒙古舰队在朝鲜合浦(今韩国东南庆尚道)整装待发。这支舰队的统帅是蒙古人呼敦,他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征讨不肯向蒙古人纳贡称臣的“蕞尔小邦”——日本。那时,不善理财的蒙古贵
期刊
编译/李 玉 陈璐怡      1967年10月,来自古巴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秘密枪决,他的死,成就了一个萨特所称的“我们时代的完人”。但随着越来越多资料被披露,越来越多的亲历者开口,在“切”的神圣光辉背后,出现了另一个格瓦拉。    1968年,巴黎的学生们高举着那张著名的格瓦拉肖像,口中呼喊着“切!切!切!”的口号走上街头,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着格瓦拉式的激情。  此时的格瓦拉,完成了
期刊
大概十年前,我在一家报纸做了一期《天堂盛宴》的专题,纪念1997年的谢世名人。就在这一年,一些光辉的名字陆续离我们而去。有被称为“贫民窟里的阳光”的特蕾莎修女;有曾经因为无书可读而觉得生命像黄昏一样暗淡下去的王小波;有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约翰·丹佛;有高歌梦断,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滋养一代人心灵的张雨生……甚至连“垮掉的一代”的标志性人物艾·金斯堡也在这一年仓促谢幕了。  “你宛若风里的蜡烛,
期刊
“我等待天堂,我们数着铁道上的每条枕木,……我们决定去流浪,我们想走一场心路历程,顺着那条路途,我们回到家。”——《Ruth日记》  当R.F.斯各特等5人穿过吴村镇转向北面一条小河时,河对面的横江铁索和四五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军人蓦然跃入视线,这让斯各特在瞬间再次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幸运的是,运送他们的中国游击队员在过桥时故意一声不吭,让日本人误以为船上装的是牲口,懒懒地瞄了一眼,并未理会。  
期刊
■采访整理/杜兴  中国是日军在亚洲设置集中营最多的国家,这里至少曾关押上百万名战俘。而在密布于华北的集中营里,死亡率达到了40%    “日军在亚洲设置集中营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何天义,20多年持续调查研究日军在华集中营状况,他给出两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据现已查到的记载统计,日军在中国设立的战俘集中营有40余个,关押战俘约50万人,如果算上日军在各地临时
期刊
奉天集中营    奉天集中营包括: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俘虏收容分所,第二俘虏收容分所。  奉天俘虏收容所建成于1944年11月11日,1945年8月15日解放,共关押2000多名战俘。这里主要关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的士兵。  第一俘虏收容分所,位于吉林郑家屯,现为辽源市体育馆。  第二俘虏收容分所,位于吉林西安县,现在属于吉林辽源。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潍县集中营    位于山东省潍
期刊
从现在的资料看上去,发现日军在华集中营,更像是一个一个的偶然。  1985年,刚刚从军队转业到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何天义,接到一个任务——调查石门南兵营被俘党员的抗日斗争经历。查阅档案之后,何天义才发现,这哪里是个“南兵营”,其实就是一个“集中营”。从1938年到1945年,日军在这里关押了约5万抗日军民,其中约2万人被折磨致死,3万人被送往伪满洲国、伪蒙疆和日本本土当劳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期刊
在恐怖主义已成全球焦点的当下,以人质抵押作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手段并不新鲜。而这一渊源则可追溯到1871年陷入内战的巴黎。巴黎公社制定了人质法案,企图和政府交换人质。然而,双方都对囚犯进行了杀戮。    “恐怖主义”一词产生于19世纪晚期。第一本收录这个词的1798年版的法语学术字典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系统的,制度性的恐怖活动”。可以看出,“恐怖主义”在早期是一个政治词汇,对象是政府,而不是反对
期刊
这是一幅1.6米×1.9米的群像画,红色的桌布,桌子上放着餐盘,几张扑克牌,两盒围棋,以及两本书:一本是马原小说集《西海的无帆船》,另一本则是《西藏文学》,23个人围在桌子的四周,他们都举着酒杯,神态各异,却有着圣徒般的庄严肃穆,空气有些凝固和沉重……画面弥漫着一股8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气质和仪式感,鲜红的桌布代表了他们对西藏的热情,绛紫的天空代表了他们的忧郁和彷徨,洁白的哈达寄托了他们对逝者的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