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有几道例习题的解答缺乏严密性. 本文针对这些解答,予以分析,指出其错误所在,以期唤起同行的警觉,避免在教学中误导学生,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教科书;错误;直观;严谨
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有几道例习题的解答存在错误,在此提出并与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问题一?摇 第100页的例1: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B⊥AD,求BC,CD及OB的长.
图1
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于是BC=AD=8,CD=AB=10.
在Rt△ADB中,AD=8,AB=10,BD===6,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OB=BD=3.
分析:上述解答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OB=BD=3,必须有条件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题目中并没有给出. 图形直观绝不能保证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本题的条件不充分,实际上是一道无解题.若将原题的文字部分改为: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与DB相交于点O, DB⊥AD,求BC,CD及OB的长,则原解答正确.
问题二?摇 第120页的例1: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BC=4,高DF=2,求腰DC的长.
解:如图2,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由平移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法,可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DE=AB=DC,BE=AD.
图2
?摇?摇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分析:上述解答容易看出是由平移的性质得到DE∥AB且DE=AB,由此判定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BE=AD,DE=AB=DC,然后由等腰△DEC求出DC的长.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整个解答过程都没有涉及已知条件“AD∥BC”,若AD与BC不平行(如图3所示),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点E不落在线段BC上,这时EC=BC-BE不成立,因此不是条件“AD∥BC”多余,而是解答有错误,事实上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不能仅凭图形直观就默认点E落在线段BC上,必须推理得到.其次由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也可以直接得到BE=AD,无须判定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正确解答:如图2,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由平移的性质可知DE=AB,BE=AD且BE∥AD,又因为AD∥BC,所以点E落在线段BC上(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因为AB=DC,所以DE=DC.
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由上述解答可以知道,这道例题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添加辅助线解答极易产生错误,下面的解答简单明了.
如图2,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也可以在BC上截取BE=AD,连结DE…). 因为AD∥BC,所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DE=AB=DC,BE=AD.
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问题三?摇 第123页习题4.9的第1题:图4是由六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图形. 图中有几个等腰梯形?简述你的理由.
教师教学用书第141页给出的解答是:六个等腰梯形.
如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ABO+∠BAF=3×60°=180°,∠ABO+∠FEO=120°,得对边AF,BE平行,对边AB,EF不平行,四边形ABEF是梯形;又由∠ABO=∠FEO=60°,可得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分析:上述解答由∠ABO+∠BAF=180°推得的应是线段AF,BO平行,而不是边AF,BE平行.
这里的 B,O,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能因为图形直观而“想当然”,必须说明理由.
正确解答:六个等腰梯形. 如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BOE=∠BOA+∠AOF+∠FOE=3×60°=180°,得B,O,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ABO+∠BAF=3×60°=180°,∠ABO+∠FEO=120°,得对边AF,BE平行,对边AB,FE不平行,所以四边形ABEF是梯形. 又由∠ABO=∠FEO=60°,可得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理,四边形BCFA,四边形CDAB,四边形DEBC,四边形EFCD,四边形FADE都是等腰梯形.
问题四?摇 第124页习题4.9的第2题:如图5,在梯形ABCD中,AB∥CD.若OA=OB,OC=OD,则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图5
教师教学用书第142页给出的解答是:是等腰梯形.理由是:由条件可得△AOD≌△BOC,因而AD=BC.
分析:上述解答容易看出是直接由条件OA=OB,OD=OC,∠AOD=∠BOC推得△AOD≌△BOC. 显然这里受图形直观的影响将∠AOD与∠BOC看成了对顶角,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明确AC与BD相交于点O这个条件,因此∠AOD与∠BOC不一定是对顶角.
正确解答: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过点O作EF∥AB,分别交AD,BC于点E,F(如图5). 由AB∥DC,得EF∥DC,所以∠1=∠2,∠3=∠4,∠5=∠6,∠7=∠8.由OA=OB,OC=OD,得∠1=∠3,∠5=∠7,所以∠2=∠4,∠6=∠8,即∠AOD=∠BOC,所以△AOD≌△BOC,因而AD=BC,即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问题五?摇 第124页习题4.9的第3题:如图6,AE=BE,DE=CE.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第142页给出的解答是:是等腰梯形.理由是:由已知可得△EDC和△EAB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相同,所以∠EDC=∠A,因而DC∥AB,又由∠A=∠B,所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上述解答由DC∥AB,∠A=∠B不能推得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是用梯形的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梯形的必备条件,所以AD与BC不平行不能因为图形直观而不说明.
正确解答: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已知可得△EDC和△EAB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相同,所以∠EDC=∠A,因而DC∥AB. 因为AE与BE交于点E,所以AD与BC不平行.又由∠A=∠B,所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上述问题提醒我们,尽管借助图形直观有很大的益处,但是由图形直观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可靠的,必须从理论上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也进一步说明理论的重要性. 另外,由于这些问题是教科书中的例习题,且出错的原因很隐蔽,因此教学时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编或再版教科书时予以修正.
关键词:教科书;错误;直观;严谨
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有几道例习题的解答存在错误,在此提出并与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问题一?摇 第100页的例1: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B⊥AD,求BC,CD及OB的长.
图1
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于是BC=AD=8,CD=AB=10.
在Rt△ADB中,AD=8,AB=10,BD===6,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OB=BD=3.
分析:上述解答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OB=BD=3,必须有条件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题目中并没有给出. 图形直观绝不能保证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本题的条件不充分,实际上是一道无解题.若将原题的文字部分改为: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与DB相交于点O, DB⊥AD,求BC,CD及OB的长,则原解答正确.
问题二?摇 第120页的例1: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BC=4,高DF=2,求腰DC的长.
解:如图2,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由平移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法,可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DE=AB=DC,BE=AD.
图2
?摇?摇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分析:上述解答容易看出是由平移的性质得到DE∥AB且DE=AB,由此判定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BE=AD,DE=AB=DC,然后由等腰△DEC求出DC的长.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整个解答过程都没有涉及已知条件“AD∥BC”,若AD与BC不平行(如图3所示),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点E不落在线段BC上,这时EC=BC-BE不成立,因此不是条件“AD∥BC”多余,而是解答有错误,事实上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不能仅凭图形直观就默认点E落在线段BC上,必须推理得到.其次由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也可以直接得到BE=AD,无须判定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正确解答:如图2,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由平移的性质可知DE=AB,BE=AD且BE∥AD,又因为AD∥BC,所以点E落在线段BC上(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因为AB=DC,所以DE=DC.
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由上述解答可以知道,这道例题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添加辅助线解答极易产生错误,下面的解答简单明了.
如图2,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也可以在BC上截取BE=AD,连结DE…). 因为AD∥BC,所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DE=AB=DC,BE=AD.
在等腰△DEC中,EC=BC-BE=BC-AD=4-2=2,CF=EC=1,DC===.
问题三?摇 第123页习题4.9的第1题:图4是由六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图形. 图中有几个等腰梯形?简述你的理由.
教师教学用书第141页给出的解答是:六个等腰梯形.
如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ABO+∠BAF=3×60°=180°,∠ABO+∠FEO=120°,得对边AF,BE平行,对边AB,EF不平行,四边形ABEF是梯形;又由∠ABO=∠FEO=60°,可得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分析:上述解答由∠ABO+∠BAF=180°推得的应是线段AF,BO平行,而不是边AF,BE平行.
这里的 B,O,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能因为图形直观而“想当然”,必须说明理由.
正确解答:六个等腰梯形. 如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BOE=∠BOA+∠AOF+∠FOE=3×60°=180°,得B,O,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ABO+∠BAF=3×60°=180°,∠ABO+∠FEO=120°,得对边AF,BE平行,对边AB,FE不平行,所以四边形ABEF是梯形. 又由∠ABO=∠FEO=60°,可得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理,四边形BCFA,四边形CDAB,四边形DEBC,四边形EFCD,四边形FADE都是等腰梯形.
问题四?摇 第124页习题4.9的第2题:如图5,在梯形ABCD中,AB∥CD.若OA=OB,OC=OD,则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图5
教师教学用书第142页给出的解答是:是等腰梯形.理由是:由条件可得△AOD≌△BOC,因而AD=BC.
分析:上述解答容易看出是直接由条件OA=OB,OD=OC,∠AOD=∠BOC推得△AOD≌△BOC. 显然这里受图形直观的影响将∠AOD与∠BOC看成了对顶角,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明确AC与BD相交于点O这个条件,因此∠AOD与∠BOC不一定是对顶角.
正确解答: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过点O作EF∥AB,分别交AD,BC于点E,F(如图5). 由AB∥DC,得EF∥DC,所以∠1=∠2,∠3=∠4,∠5=∠6,∠7=∠8.由OA=OB,OC=OD,得∠1=∠3,∠5=∠7,所以∠2=∠4,∠6=∠8,即∠AOD=∠BOC,所以△AOD≌△BOC,因而AD=BC,即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问题五?摇 第124页习题4.9的第3题:如图6,AE=BE,DE=CE.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第142页给出的解答是:是等腰梯形.理由是:由已知可得△EDC和△EAB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相同,所以∠EDC=∠A,因而DC∥AB,又由∠A=∠B,所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上述解答由DC∥AB,∠A=∠B不能推得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是用梯形的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梯形的必备条件,所以AD与BC不平行不能因为图形直观而不说明.
正确解答:是等腰梯形.理由可以是:由已知可得△EDC和△EAB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相同,所以∠EDC=∠A,因而DC∥AB. 因为AE与BE交于点E,所以AD与BC不平行.又由∠A=∠B,所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上述问题提醒我们,尽管借助图形直观有很大的益处,但是由图形直观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可靠的,必须从理论上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也进一步说明理论的重要性. 另外,由于这些问题是教科书中的例习题,且出错的原因很隐蔽,因此教学时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编或再版教科书时予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