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恻隐。朱光潜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悲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一、体现为对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的忧虑
  对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忧虑。以白居易《轻肥》(粤教版《<语文>选修1》。下文所引用诗文皆出自粤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一诗为例。该诗凡16句,前14句极力描写内臣宦官们衣轻裘、驾肥马赶赴军中饮宴的骄奢之状以及宴会上的盛况,而后2句则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此2句在全诗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分量却不轻。通过该诗,诗人表达了内心对贫苦百姓的悲悯——腐朽的宦官集团和腐败的军队将领吃的是山珍海味,而衢州的百姓却连最起码的生活的物质基础都不具备,乃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元白诗派号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依《轻肥》一诗可见一斑。粤教版《语文》选修1还选录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杜陵叟》,该诗旨在揭露封建王朝赋税制度的严苛和官员的凶残,同样体现出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忧虑。
  对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的恶劣因素(如战争)的忧虑。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为例。该诗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兴并反复吟唱,营造了一个肃杀、凄冷的环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之下流离失所的同胞的深切同情,这些同胞包括赶着马车不知所往的农夫、蓬头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土地的土地垦殖者,他们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
  二、体现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怀
  对人格的尊重。以鲁迅《阿Q正传》一文为例。文中的阿Q本来就是一个“可怜虫”,他卑微、猥琐、自高自大、自欺欺人、备受凌辱,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虫”却还要在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伤害之后去伤害一个小尼姑——用手拧她,用脏话羞辱她。阿Q在羞辱了小尼姑之后“十分得意的笑”,而酒店里的“鉴赏家”也“九分得意的笑”。可以说,小尼姑生活得毫无尊严,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凌辱的。鲁迅写阿Q伤害小尼姑这一情节,写出了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也反应出了鲁迅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像小尼姑这一类小人物的深切同情。这些小人物的人格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而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让小人物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孤独、虚无的心灵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海子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幸福、鲜活、富足的生活图景,但此种生活却未能被诗人消受,只能停留在诗人的想象的层面,因此,对于诗人而言幸福的生活只能“从明天起”,生命的孤独和虚妄却困扰着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在海子对人类生存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的精神超越,是对孤独、虚无的心灵的抚慰,是对生命存在的状态的悲悯。摩罗认为“一个人爱世界,爱人类,爱人,就意味着必定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
  三、因悲悯,而有传世不朽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国民的劣根性多有暴露。在小说《药》里,革命者夏瑜被杀,而围观者却伸长了脖子围观,看热闹,找刺激;华老栓求购“人血馒头”,企图为儿子治病;夏四奶奶因为有夏瑜这么个儿子而脸有“羞愧”之色。民智未开,国民愚昧,其丑陋之举比比皆是,而鲁迅对待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谓“哀其不幸”,正是悲悯。莫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正是“大悲悯”成就了传世不朽的作品。
  “悲悯”是与“善”相随而行的情怀,人类之“善”因“悲悯”而激发。周国平说“爱心最深厚的基础是在这种大悲悯之中”。悲悯是一种人文情怀,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有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样的论断。孟子认为:失去了“恻隐之心”,人便不能成其为人。人文性是《语文》的特性之一,但如果只把人文性理解为爱情、亲情、友情、民族情感等,而忽视了悲悯情怀,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将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的。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叙事的形式,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让双腿瘫痪的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肝癌晚期的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直到猝然离世。赞扬了伟大的母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母爱,是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情感的一篇优秀范文。  那么如何让这优秀的课文在教学时焕发出人文色彩呢?下面具体谈谈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活动广受学生欢迎。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既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又不影响课标的达成呢?  一、抓住人物“对话”点,先读后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的。教学时,找准人物对话的“点”让同桌之间借助拼音互评互读,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对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用笔简要写在对话旁边。最后进行小组表演或班级表演展示。  例如,在《要下
为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发展,奠定其学习基础及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建立在本校生源结构特点的语文校本教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下面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分享我校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策略。  一、开展有效评估,为教材编写奠定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评估,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目标及拓展目标,以此确定课程目标。我们着重针对简单应答、语言模仿、语言理解、图物配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爱读“古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激“情”激“趣”,在“巧”字上下功夫,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讲文言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多诵读上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熟读成诵,从许多优秀古诗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以“读”导“学”,引导学生爱背“古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就属于作文的本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根据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作文的批改方式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作文互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手中一支笔,圈圈点点,通篇殷红。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往往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活用教材,启动生活  现行品德教材的内容虽说是精挑细选,为我们品德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教材
学科教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的工作,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许多教师都在探讨教材教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互相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是教研工作的一般形式,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的课时不少于48节,提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科水平。  教师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课程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
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较为成功的地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岛上依然保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诞生了一批批国学传人,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几代台湾人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一、重视字词训诂,文化底蕴厚重  台湾的《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能熟悉并灵活应用语体文及文言文作品中词语的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国学的流变及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台湾国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视训诂和作者背景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