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好多年,许多老师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满堂灌”的政治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仍然较低,课堂效率低下……恰逢我校“125生本”课改的实施,要求全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而“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此次课改的一个有效载体,它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于一体,实质是以学定教,以导促学。本人外出参观学习时,看了几堂类似模式的录像课,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几场培训讲座,然后就摩拳擦掌上阵实践了。实践中,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仍不时存在着“形多神不足,韵淡效不好”的尴尬现象,许多老师曾有的困惑,我也经历过,有的还没找到应对的办法。但我还是想打造有自己个性的有效课堂。所以,一年多来,我一直在坚持着,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做法与同仁们交流。
一、关于导学案的批改
我的做法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教师要想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全盘把握学情,对导学案就必须全批全改,上课时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探究、讲解,提高课堂效率。何况导学案是课改推进的载体,不认真反馈处理,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有的老师会说,没时间,来不及批改。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导学案中让学生写得东西太多,思维量、阅读量或难度太大,一是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到位使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学情,二是学生即使完成了,但老师批改的工作量就加大了。所以,必须对导学案进行瘦身,删去一些很容易查找的资料,删去一些描述教学环节的内容。一定要精选你的材料,提炼你的问题,既突出重难点,又便于学生思考作答,也节省纸张,利于教师批阅。我认为预习案最佳长度就是16开的半张纸就行了,因为学生除了要完成预习案,他还得完成上一堂课留下的作业,多了,他就敷衍了事,没效果。假如导学案是提前编印或他人编写的,题量大,不完全适合你现在的学情,教师就要在导学案下发前自行做一遍,精选适合学生的问题并做好勾划后再下发。
本人在批改导学案中常常有意外收获,尤其是批阅预习案最后一个栏目“我的问题”时,可谓惊喜连连。高中政治各模块教材都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不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归类整理,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各种问题的一一解答、批注,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为课堂上师生的默契和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在学习模块一《经济生活》时,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如今许多人对那些老旧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这样的消费热点使得仿古防旧的商品出现,这不又使生产回到原来的样子了吗;国有企业有较强实力,会在行业中形成垄断吗;可不可以设立无限责任公司……等等,都还算学科知识的浅度延伸,我还是比较好应对。但学习模块二《政治生活》时,由于有了学习模块一时养成的习惯,加上政治问题更为敏感,许多学生大有“反对派”质问我这个“当权派”的架势,而我只好“舌战群儒”了。比如学生这样问:人大代表要工作吗;为什么各民主党派不像国民党一样反对中国共产党;既然民族平等,为什么少数民族获优待;为什么幼儿教育不納入义务教育;姚明的女儿是哪国国籍;官官相护怎么办……五花八门,有夸大社会阴暗面的,有道听途说的,还有很八卦的。有位男生A,起初经常就许多社会不公现象提出疑问,我都一一解答引导,我说正因为社会有这些不足,我们才要反腐败,才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要依法行政。后来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写入党申请书,我将来要当人大代表,要当法官……。作为政治老师的我当时的心情你就可行而知了。又如女生C,上交的导学案总是敷衍了事,“我的问题”栏也是放空的。上课时表情冷漠,不爱参与讨论。所以她的导学案等级就经常比别人低,导致他们组成绩落后。后来迫于组员的压力,她开始试着提出问题,但措辞动辄就是“中共怎么的怎么的”,还有“加入民主党派也得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吗”、“共同富裕太理想化了吧”等等,很有挑衅的意味。后来开家长会一了解,才知道她是台湾生。我就在她的导学案中这样写到:我知道你很纠结,很矛盾。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大陆,你就要适应,学着面对现实。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所以,我们才要努力。那以后,她的问题缓和多了,导学案也工整多了,有时还被我打上“A”。上课时,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会跟组员们讨论了。
所以,我通过批改导学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疑问进行“导学”、“导思”,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起到“导心”甚至“导行”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于课前预习的落实
“预习环节”无疑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的预习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老师的“一言谈”课。为保证预习效果,如前述,教师除应对预习案进行精简和批改外,还应作适当的激励(我采用等级积分制,计入小组,定期评估奖励,后面将会说明)。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我会直接打在PPT上,点出是谁提的,好在哪,给他加分,并要全班来讨论解答,这时候学生就感觉特有成就。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刮目相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会更细致地阅读书本,认真预习。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前段设置两三道预习检测题,通常是判断说明题,让各组抢答(仍然计分入小组),快速厘清预习盲点。
三、关于课堂探究问题和活动的设计
教师们对如何设计课堂探究案也有许多困惑。我就发现编写预习案时就设计好并印刷下发的探究案,由于其探究问题无法对症下药,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故而课堂上学生不爱参与讨论,气氛沉闷压抑。其实问题主要不在学生,关键是课堂探究问题和活动设计出了问题。 本人反复实践后的做法是,不搞纸质探究案,而是对批改预习案时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合理设置问题情境,简化重、难点,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呈现(利用多媒体更直观,也能知道学生到底注意力集中与否)。问题多时就各组分别讨论,问题少就几组一起讨论相同问题,学生自主答疑。当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再由老师出面点拨、追问诱导。重难点多的框题,在预习案中就提前设置问题,批改后就能筛掉一些不必讲,不必讨论的问题,这就是以学定教。
此外,要想课堂不沉闷,教师不仅要设计有一定思维量、有一些思考价值、让学生头脑“想”起来的“问题”;还要适当设计有一定“运动量”的、没有什么难度的,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如演示、表演(唱歌、演讲、小品)之类的。两类活动根据课堂气氛穿插推进,这样张弛有度,既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达到促进学生吸收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时,课前两天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案: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了解一種或多种中华文化的典例,告诉身边的同学,并尝试做成手抄报或ppt进行展示。另外,还5道预习思考题(8个小组各有侧重)。课堂上我针对学生制作的PPT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了7个追问和5个小活动穿插其中:
导入:在欢快的民乐《茉莉花》的背景音乐下,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并文字提示学生:快捕捉中华文化元素!(虽然画面轻松跃动,但学生心中已是暗流涌动,表情激动而专注。)——看、思考、抢答
追问1:看过宣传片后大家有何感受?
活动一:10秒内连续说出视频中的3种中华文化元素。
教师追问2:宣传片用中华文化元素还诠释了那些精神?
课堂展示,学习新课——操作、演说、评判老师、说方言
活动二:8个小组预习成果展示,每组2分钟。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播放PPT,一名代表解说。
活动三、问题3:要求学生也给老师2分钟,展示一张PPT(如下),思考一个问题——幻灯片中依次出现的图片说明什么?(学生真的盯着手表掐时间)
教师追问4:都说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到市场买菜,汉语普通话“多少钱”,用厦门话怎么说?用漳州话怎么说?用泉州话怎么说?用我们福建客家话怎么说?用外省话怎么说?
活动四:教师用泉州话说“多少钱”,并请同学们中厦门本地、漳州籍、闽西籍、外省的不同人演绎不同的“多少钱”。(气氛活跃,笑声不断)
追问5:为什么同是闽南语,会有这么多种腔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方言?说明了什么?
追问6:教师再展示一张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幻灯片,并问这又说明了什么?
深入探究,拓展升华
活动五:幻灯片播放课前预习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照问题梳理知识,筛出疑难问题。
追问7: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北京奥运宣传片给你什么启示?
……
虽然最后学生对追问7未能完全展示而留作课后作业,但这节课把本来两框题2课时的内容,用1课时就差不多解决了,还顺带复习运用了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展示,高效课堂已然体现。
课堂教学要像唱歌、讲故事一样,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才好听。学生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形式多样的课堂探究及活动,才能让学生没有理由沉默,没有心情走神。
四、关于小组“捆绑评价”
学习小组是课改推进的又一重要载体,而课堂捆绑评价是推进小组活动常态化的“牛鼻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小组建制”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激励,包括每月、每学期、年度等时间节点的评价。我在班级中每月进行一次优秀学习小组评奖,每半学期一次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评奖,奖品是常见的学习用品,并合影留念,学生们一样开心;学期结束后优秀学习小组成员还会获得一本写有老师赠言的本子。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使用规范化的小组活动接引语,如“我们小组的答案是”、“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其他小组点评”,以强化每个成员的小组意识。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其它活动,以固化学习小组,如劳动、大课间活动、集会等。
五、关于“减负”和“增效”
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学生)减负(课堂)增效,但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减负。高效课堂不仅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理清问题,更要吃透学生,找准主题、找准切口。教师不再是准备一份教案就可以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是必须在自己设计教案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以学定教。而且,一堂课45分钟,教师要巧设问题和活动,大部分时候主动撤离,以学生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还要懂得适时登场,加以引导、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导演,要先做足功课。这就逼着教师要去提升自己。一堂课,课前要批改导学案、要收集整理学生问题、要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要查找资料制作PPT…… 凭心而论,这种教学改革,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一年、两年下来,教师的业务水平必定大大提高。同时,课堂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也增强了。同时,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实践证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优化了课堂,发展了老师。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改的两个有效载体,要想让课改开花结果,让课改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就要把这两件事做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毋庸置疑,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问题和困惑还会不断出现,只要我们坚定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摸索和探求适合本校学生和老师的模式;面对困惑,不回避,逐步完善,就一定能在课改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教育风景。
一、关于导学案的批改
我的做法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教师要想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全盘把握学情,对导学案就必须全批全改,上课时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探究、讲解,提高课堂效率。何况导学案是课改推进的载体,不认真反馈处理,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有的老师会说,没时间,来不及批改。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导学案中让学生写得东西太多,思维量、阅读量或难度太大,一是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到位使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学情,二是学生即使完成了,但老师批改的工作量就加大了。所以,必须对导学案进行瘦身,删去一些很容易查找的资料,删去一些描述教学环节的内容。一定要精选你的材料,提炼你的问题,既突出重难点,又便于学生思考作答,也节省纸张,利于教师批阅。我认为预习案最佳长度就是16开的半张纸就行了,因为学生除了要完成预习案,他还得完成上一堂课留下的作业,多了,他就敷衍了事,没效果。假如导学案是提前编印或他人编写的,题量大,不完全适合你现在的学情,教师就要在导学案下发前自行做一遍,精选适合学生的问题并做好勾划后再下发。
本人在批改导学案中常常有意外收获,尤其是批阅预习案最后一个栏目“我的问题”时,可谓惊喜连连。高中政治各模块教材都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不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归类整理,提高了我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各种问题的一一解答、批注,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为课堂上师生的默契和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在学习模块一《经济生活》时,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如今许多人对那些老旧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这样的消费热点使得仿古防旧的商品出现,这不又使生产回到原来的样子了吗;国有企业有较强实力,会在行业中形成垄断吗;可不可以设立无限责任公司……等等,都还算学科知识的浅度延伸,我还是比较好应对。但学习模块二《政治生活》时,由于有了学习模块一时养成的习惯,加上政治问题更为敏感,许多学生大有“反对派”质问我这个“当权派”的架势,而我只好“舌战群儒”了。比如学生这样问:人大代表要工作吗;为什么各民主党派不像国民党一样反对中国共产党;既然民族平等,为什么少数民族获优待;为什么幼儿教育不納入义务教育;姚明的女儿是哪国国籍;官官相护怎么办……五花八门,有夸大社会阴暗面的,有道听途说的,还有很八卦的。有位男生A,起初经常就许多社会不公现象提出疑问,我都一一解答引导,我说正因为社会有这些不足,我们才要反腐败,才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要依法行政。后来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写入党申请书,我将来要当人大代表,要当法官……。作为政治老师的我当时的心情你就可行而知了。又如女生C,上交的导学案总是敷衍了事,“我的问题”栏也是放空的。上课时表情冷漠,不爱参与讨论。所以她的导学案等级就经常比别人低,导致他们组成绩落后。后来迫于组员的压力,她开始试着提出问题,但措辞动辄就是“中共怎么的怎么的”,还有“加入民主党派也得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吗”、“共同富裕太理想化了吧”等等,很有挑衅的意味。后来开家长会一了解,才知道她是台湾生。我就在她的导学案中这样写到:我知道你很纠结,很矛盾。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大陆,你就要适应,学着面对现实。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所以,我们才要努力。那以后,她的问题缓和多了,导学案也工整多了,有时还被我打上“A”。上课时,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会跟组员们讨论了。
所以,我通过批改导学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疑问进行“导学”、“导思”,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起到“导心”甚至“导行”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于课前预习的落实
“预习环节”无疑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的预习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老师的“一言谈”课。为保证预习效果,如前述,教师除应对预习案进行精简和批改外,还应作适当的激励(我采用等级积分制,计入小组,定期评估奖励,后面将会说明)。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我会直接打在PPT上,点出是谁提的,好在哪,给他加分,并要全班来讨论解答,这时候学生就感觉特有成就。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刮目相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会更细致地阅读书本,认真预习。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前段设置两三道预习检测题,通常是判断说明题,让各组抢答(仍然计分入小组),快速厘清预习盲点。
三、关于课堂探究问题和活动的设计
教师们对如何设计课堂探究案也有许多困惑。我就发现编写预习案时就设计好并印刷下发的探究案,由于其探究问题无法对症下药,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故而课堂上学生不爱参与讨论,气氛沉闷压抑。其实问题主要不在学生,关键是课堂探究问题和活动设计出了问题。 本人反复实践后的做法是,不搞纸质探究案,而是对批改预习案时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合理设置问题情境,简化重、难点,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呈现(利用多媒体更直观,也能知道学生到底注意力集中与否)。问题多时就各组分别讨论,问题少就几组一起讨论相同问题,学生自主答疑。当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再由老师出面点拨、追问诱导。重难点多的框题,在预习案中就提前设置问题,批改后就能筛掉一些不必讲,不必讨论的问题,这就是以学定教。
此外,要想课堂不沉闷,教师不仅要设计有一定思维量、有一些思考价值、让学生头脑“想”起来的“问题”;还要适当设计有一定“运动量”的、没有什么难度的,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如演示、表演(唱歌、演讲、小品)之类的。两类活动根据课堂气氛穿插推进,这样张弛有度,既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达到促进学生吸收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时,课前两天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案: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了解一種或多种中华文化的典例,告诉身边的同学,并尝试做成手抄报或ppt进行展示。另外,还5道预习思考题(8个小组各有侧重)。课堂上我针对学生制作的PPT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了7个追问和5个小活动穿插其中:
导入:在欢快的民乐《茉莉花》的背景音乐下,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并文字提示学生:快捕捉中华文化元素!(虽然画面轻松跃动,但学生心中已是暗流涌动,表情激动而专注。)——看、思考、抢答
追问1:看过宣传片后大家有何感受?
活动一:10秒内连续说出视频中的3种中华文化元素。
教师追问2:宣传片用中华文化元素还诠释了那些精神?
课堂展示,学习新课——操作、演说、评判老师、说方言
活动二:8个小组预习成果展示,每组2分钟。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播放PPT,一名代表解说。
活动三、问题3:要求学生也给老师2分钟,展示一张PPT(如下),思考一个问题——幻灯片中依次出现的图片说明什么?(学生真的盯着手表掐时间)
教师追问4:都说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到市场买菜,汉语普通话“多少钱”,用厦门话怎么说?用漳州话怎么说?用泉州话怎么说?用我们福建客家话怎么说?用外省话怎么说?
活动四:教师用泉州话说“多少钱”,并请同学们中厦门本地、漳州籍、闽西籍、外省的不同人演绎不同的“多少钱”。(气氛活跃,笑声不断)
追问5:为什么同是闽南语,会有这么多种腔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方言?说明了什么?
追问6:教师再展示一张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幻灯片,并问这又说明了什么?
深入探究,拓展升华
活动五:幻灯片播放课前预习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照问题梳理知识,筛出疑难问题。
追问7: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北京奥运宣传片给你什么启示?
……
虽然最后学生对追问7未能完全展示而留作课后作业,但这节课把本来两框题2课时的内容,用1课时就差不多解决了,还顺带复习运用了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展示,高效课堂已然体现。
课堂教学要像唱歌、讲故事一样,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才好听。学生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形式多样的课堂探究及活动,才能让学生没有理由沉默,没有心情走神。
四、关于小组“捆绑评价”
学习小组是课改推进的又一重要载体,而课堂捆绑评价是推进小组活动常态化的“牛鼻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小组建制”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激励,包括每月、每学期、年度等时间节点的评价。我在班级中每月进行一次优秀学习小组评奖,每半学期一次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评奖,奖品是常见的学习用品,并合影留念,学生们一样开心;学期结束后优秀学习小组成员还会获得一本写有老师赠言的本子。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使用规范化的小组活动接引语,如“我们小组的答案是”、“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其他小组点评”,以强化每个成员的小组意识。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其它活动,以固化学习小组,如劳动、大课间活动、集会等。
五、关于“减负”和“增效”
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学生)减负(课堂)增效,但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减负。高效课堂不仅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理清问题,更要吃透学生,找准主题、找准切口。教师不再是准备一份教案就可以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是必须在自己设计教案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以学定教。而且,一堂课45分钟,教师要巧设问题和活动,大部分时候主动撤离,以学生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还要懂得适时登场,加以引导、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导演,要先做足功课。这就逼着教师要去提升自己。一堂课,课前要批改导学案、要收集整理学生问题、要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要查找资料制作PPT…… 凭心而论,这种教学改革,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一年、两年下来,教师的业务水平必定大大提高。同时,课堂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也增强了。同时,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实践证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优化了课堂,发展了老师。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改的两个有效载体,要想让课改开花结果,让课改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就要把这两件事做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毋庸置疑,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问题和困惑还会不断出现,只要我们坚定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摸索和探求适合本校学生和老师的模式;面对困惑,不回避,逐步完善,就一定能在课改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教育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