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以丰富幼儿园课程进行探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根据我园实际情况,教师们把幼儿园里的自然资源大致分为植物资源(如树木、蔬菜、花草等)、动物资源(如家禽类、飞鸟类、昆虫类等)和自然气候资源(如风雨雷电、露水、彩虹等)。我园四季草木葱郁,花果飘香,目前种植的果树有柿子树、石榴树、葡萄树、桃树等;还有常见的银杏、桂花、腊梅等季节特征较为显著的植物。于是,在制作园本资源地图时,形成了以节气为轴的翰林四季植物生长图,如雨水时的山茶花、迎春花、玉兰花;春分时的樱花、梨花、杜鹃花;秋分时的银杏、桂花、柿子树等。幼儿可以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恩赐,观察大自然的雨雪冰霜、四季变换中的花开花谢等。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幼儿一起观察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发现树木之间的种类差异,了解植物花期的长短,花瓣的颜色、大小、数量,等等。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主收集树木材料,捡拾树枝、树叶、花瓣,丰富自然资源的积累,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展现自己眼中的四季,把这些自然资源真正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园本课程里。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容易唤起幼儿无穷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让幼儿动手动脑,关注植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的过程,在操作中了解物体的特性,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对幼儿有益的经验。
(一)借助种植活动,亲近自然
班级自然角作为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宝地,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平台,这里是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他们每天都能在这里欣赏和观察,感受动植物的多姿多彩;这里还是孩子们的科创基地,他们可以在这里探讨有趣的科普知识。如“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蚂蚁是怎么挖隧道的?”“蚕宝宝是怎么吐丝结茧的?”他们可以一起探索豆子发芽的秘密,观察白菜、芹菜、包菜在颜料水中的变化,进行着洋葱的土培与水培实验大对比……在饲养动植物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用自己的五官感知世界的万般神奇,让幼儿在观察探究中收获相关的种植经验、体验劳作的快乐。
除了班级自然角,种植园地也是幼儿与自然互动最直接的场地,每个班级在种植园都有一小块土地,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块土地,给幼儿带来有益的经验。教师开展种植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激发幼儿的种植兴趣。在小班幼儿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直观的实践活动,以了解认识植物为主,激发小班幼儿亲近自然,慢慢融入种植园地的兴趣;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索和观察能力。以班级种植蚕豆为例,九月初孩子们播种的蚕豆过了许久都没发芽,孩子们急坏了,纷纷询问:“蚕豆宝宝怎么还不发芽?”于是,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询问园丁伯伯等方式,寻找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来是因为播种的时节不对。找到原因后孩子们尝试进行第二次播种,在孩子们的悉心呵护下,蚕豆种子发芽了!可是好景不长,在蚕豆生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蚕豆苗倒了、蚕豆叶子出现洞洞等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种植园里,孩子们探索着植物生长的奥秘,了解了许多自然科学常识,收获了相关的种植经验。
(二)巧用自然物,开展区角游戏
幼儿园的自然物种类繁多,有姿态万千的小石头、形状各异的叶子、种类丰富的果实和种子等。这些自然物各具特色,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还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物开展形式多样的美工活动,如蔬果造型、种子粘贴画、石头手绘画等。教师在挖掘利用自然物开展多元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表现自己的感受,进行美的再创造,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利用自然物为操作材料开展区角活动时,首先,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其次,要考虑投放材料的适宜性,要保证投放材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够理解、操作这些材料,以幼儿园掉落的树叶为例,小班幼儿还处于基础技能的练习阶段,可以尝试让小班幼儿进行树叶拓印,中班幼儿可以进行树叶创意画、树叶拼贴,大班幼儿可以制作树叶书签,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树叶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特别的艺术品;最后,考虑自然物功能的多样性,以收集的松果为例,在益智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分类、排序的游戏,科学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称重、沉浮实验,美工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造型装饰、制作吊饰等。教师巧妙利用自然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动手动脑、发挥创意的机会和条件。
(三)挖掘自然资源,生成主题活动
自然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孕育者。主题活动的生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体验者。例如,9月中旬我们带着孩子们散步,经过幼儿园的柿子树下,一个孩子发现草地上掉落了一个坏掉的柿子,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好奇和讨论:“柿子是不是被小鸟吃掉了?”“是不是它们成熟了,自己就掉下来烂掉了?”“我们把柿子摘下来吧,别再被小鸟吃了。”于是一个关于柿子的主题活动就开始了,我们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和问题逐步开展。
1.摘柿子。柿子樹很高,怎样摘到柿子,引发了幼儿对采摘工具的讨论(找梯子爬上去摘、用棍子打下来、搬桌子等)。幼儿开始利用已有经验比较各种工具,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想法的同时,要和幼儿一起讨论,并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帮助幼儿达成目标。 2.观察柿子。当柿子采摘下来后幼儿发现它们的外形特征各不相同。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有的大有的小;柿子的颜色有的绿、有的绿中带点黄,还有的是橙色的;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叫做柿蒂。摸一摸:柿子的皮是光滑的。捏一捏:绿色的柿子捏起来有点硬,黄一点的柿子捏起来比较软。在观察柿子外形特征时,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了解柿子的颜色、大小、轻重、形状等方面,并能够自主、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了辨别生柿子和熟柿子的经验。
3.催熟柿子。带着满载而归的柿子,孩子们都想尝尝柿子的味道。有的孩子说:“我的柿子还是绿色的,还不能吃。”其他孩子纷纷附和:“没成熟的柿子不能吃!”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品尝到美味的柿子,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调查催熟柿子的小妙招。在催熟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一开始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怎样能让柿子快点成熟,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了一些催熟柿子的方法,如酒精催熟、水果催熟、高温催熟等,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在使用多种方法催熟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作为教师,应该在尊重幼儿意愿和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连续记录,最终获得催熟柿子的相关经验。
4.品尝柿子。柿子催熟后,我们开展了柿子品尝会。从前期感知柿子的外部结构,到现在观察柿子的内部结构,幼儿开始猜测柿子里面有没有核,最后发现柿子有的有核,有的没核,还有的小朋友提出家里吃的柿子脆脆的,幼儿园里的柿子软软的,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发现这与柿子的品种有关。通过品尝柿子,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分享柿子。柿子吃不完怎么办?孩子们想到可以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分享,但是应该怎么分呢?于是数量统计、按数取物等主题活动自然生成;柿子分好后怎么派送呢?孩子们的自主性游戏能投放和柿子相关的游戏内容吗?于是柿子加工坊、水果大卖场、叮咚外卖等主题游戏由此产生。
幼儿园里的柿子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和柿子进行了一次亲密的约会,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收获了许多关于柿子的经验:认识了柿子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了如何催熟柿子,知道了吃柿子的注意事项,懂得了分享,等等。孩子们在寻找、尝试、解答有关柿子的一系列问题中,提升了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的能力,拓展了视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就是最美妙的课程资源!
大自然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叶一枝一果、一谷一籽一物,在孩子们的眼里、手里、心里,都可以变成宝贝和艺术;花儿绽放出千姿百态,叶儿轻舞出五彩斑斓,大自然里藏着诗与美,是孩子们最真实、最丰富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有效整合园内已有的自然资源,给孩子一片富有生机的自然之林;要善于利用,积极探索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途径,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园课程更“接地气”、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更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認知特点,让幼儿能自由、自主地亲近自然,用心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一、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开发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根据我园实际情况,教师们把幼儿园里的自然资源大致分为植物资源(如树木、蔬菜、花草等)、动物资源(如家禽类、飞鸟类、昆虫类等)和自然气候资源(如风雨雷电、露水、彩虹等)。我园四季草木葱郁,花果飘香,目前种植的果树有柿子树、石榴树、葡萄树、桃树等;还有常见的银杏、桂花、腊梅等季节特征较为显著的植物。于是,在制作园本资源地图时,形成了以节气为轴的翰林四季植物生长图,如雨水时的山茶花、迎春花、玉兰花;春分时的樱花、梨花、杜鹃花;秋分时的银杏、桂花、柿子树等。幼儿可以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恩赐,观察大自然的雨雪冰霜、四季变换中的花开花谢等。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幼儿一起观察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发现树木之间的种类差异,了解植物花期的长短,花瓣的颜色、大小、数量,等等。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主收集树木材料,捡拾树枝、树叶、花瓣,丰富自然资源的积累,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展现自己眼中的四季,把这些自然资源真正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园本课程里。
二、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利用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容易唤起幼儿无穷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让幼儿动手动脑,关注植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的过程,在操作中了解物体的特性,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对幼儿有益的经验。
(一)借助种植活动,亲近自然
班级自然角作为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宝地,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平台,这里是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他们每天都能在这里欣赏和观察,感受动植物的多姿多彩;这里还是孩子们的科创基地,他们可以在这里探讨有趣的科普知识。如“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蚂蚁是怎么挖隧道的?”“蚕宝宝是怎么吐丝结茧的?”他们可以一起探索豆子发芽的秘密,观察白菜、芹菜、包菜在颜料水中的变化,进行着洋葱的土培与水培实验大对比……在饲养动植物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用自己的五官感知世界的万般神奇,让幼儿在观察探究中收获相关的种植经验、体验劳作的快乐。
除了班级自然角,种植园地也是幼儿与自然互动最直接的场地,每个班级在种植园都有一小块土地,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块土地,给幼儿带来有益的经验。教师开展种植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激发幼儿的种植兴趣。在小班幼儿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直观的实践活动,以了解认识植物为主,激发小班幼儿亲近自然,慢慢融入种植园地的兴趣;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索和观察能力。以班级种植蚕豆为例,九月初孩子们播种的蚕豆过了许久都没发芽,孩子们急坏了,纷纷询问:“蚕豆宝宝怎么还不发芽?”于是,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询问园丁伯伯等方式,寻找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来是因为播种的时节不对。找到原因后孩子们尝试进行第二次播种,在孩子们的悉心呵护下,蚕豆种子发芽了!可是好景不长,在蚕豆生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蚕豆苗倒了、蚕豆叶子出现洞洞等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种植园里,孩子们探索着植物生长的奥秘,了解了许多自然科学常识,收获了相关的种植经验。
(二)巧用自然物,开展区角游戏
幼儿园的自然物种类繁多,有姿态万千的小石头、形状各异的叶子、种类丰富的果实和种子等。这些自然物各具特色,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还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物开展形式多样的美工活动,如蔬果造型、种子粘贴画、石头手绘画等。教师在挖掘利用自然物开展多元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的美,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表现自己的感受,进行美的再创造,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利用自然物为操作材料开展区角活动时,首先,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其次,要考虑投放材料的适宜性,要保证投放材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够理解、操作这些材料,以幼儿园掉落的树叶为例,小班幼儿还处于基础技能的练习阶段,可以尝试让小班幼儿进行树叶拓印,中班幼儿可以进行树叶创意画、树叶拼贴,大班幼儿可以制作树叶书签,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树叶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特别的艺术品;最后,考虑自然物功能的多样性,以收集的松果为例,在益智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分类、排序的游戏,科学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称重、沉浮实验,美工区可以让幼儿利用松果进行造型装饰、制作吊饰等。教师巧妙利用自然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动手动脑、发挥创意的机会和条件。
(三)挖掘自然资源,生成主题活动
自然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孕育者。主题活动的生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体验者。例如,9月中旬我们带着孩子们散步,经过幼儿园的柿子树下,一个孩子发现草地上掉落了一个坏掉的柿子,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好奇和讨论:“柿子是不是被小鸟吃掉了?”“是不是它们成熟了,自己就掉下来烂掉了?”“我们把柿子摘下来吧,别再被小鸟吃了。”于是一个关于柿子的主题活动就开始了,我们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和问题逐步开展。
1.摘柿子。柿子樹很高,怎样摘到柿子,引发了幼儿对采摘工具的讨论(找梯子爬上去摘、用棍子打下来、搬桌子等)。幼儿开始利用已有经验比较各种工具,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想法的同时,要和幼儿一起讨论,并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帮助幼儿达成目标。 2.观察柿子。当柿子采摘下来后幼儿发现它们的外形特征各不相同。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有的大有的小;柿子的颜色有的绿、有的绿中带点黄,还有的是橙色的;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叫做柿蒂。摸一摸:柿子的皮是光滑的。捏一捏:绿色的柿子捏起来有点硬,黄一点的柿子捏起来比较软。在观察柿子外形特征时,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了解柿子的颜色、大小、轻重、形状等方面,并能够自主、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了辨别生柿子和熟柿子的经验。
3.催熟柿子。带着满载而归的柿子,孩子们都想尝尝柿子的味道。有的孩子说:“我的柿子还是绿色的,还不能吃。”其他孩子纷纷附和:“没成熟的柿子不能吃!”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品尝到美味的柿子,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调查催熟柿子的小妙招。在催熟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一开始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怎样能让柿子快点成熟,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了一些催熟柿子的方法,如酒精催熟、水果催熟、高温催熟等,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在使用多种方法催熟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作为教师,应该在尊重幼儿意愿和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连续记录,最终获得催熟柿子的相关经验。
4.品尝柿子。柿子催熟后,我们开展了柿子品尝会。从前期感知柿子的外部结构,到现在观察柿子的内部结构,幼儿开始猜测柿子里面有没有核,最后发现柿子有的有核,有的没核,还有的小朋友提出家里吃的柿子脆脆的,幼儿园里的柿子软软的,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发现这与柿子的品种有关。通过品尝柿子,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分享柿子。柿子吃不完怎么办?孩子们想到可以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分享,但是应该怎么分呢?于是数量统计、按数取物等主题活动自然生成;柿子分好后怎么派送呢?孩子们的自主性游戏能投放和柿子相关的游戏内容吗?于是柿子加工坊、水果大卖场、叮咚外卖等主题游戏由此产生。
幼儿园里的柿子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和柿子进行了一次亲密的约会,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收获了许多关于柿子的经验:认识了柿子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了如何催熟柿子,知道了吃柿子的注意事项,懂得了分享,等等。孩子们在寻找、尝试、解答有关柿子的一系列问题中,提升了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的能力,拓展了视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就是最美妙的课程资源!
大自然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叶一枝一果、一谷一籽一物,在孩子们的眼里、手里、心里,都可以变成宝贝和艺术;花儿绽放出千姿百态,叶儿轻舞出五彩斑斓,大自然里藏着诗与美,是孩子们最真实、最丰富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有效整合园内已有的自然资源,给孩子一片富有生机的自然之林;要善于利用,积极探索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途径,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园课程更“接地气”、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更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認知特点,让幼儿能自由、自主地亲近自然,用心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