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读”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提高听、说与写的能力,并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从“读”开始。
一、教方法让学生会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得不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先生的话显然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尤其是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四种基本句型,并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语气的读法。而中高年级学生,则要在巩固朗读语气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学会边默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整篇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词与旬、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范读,然后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掌握和巩固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朗读的技巧与规律,从而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二、挤时间让学生多读。
“读”是培养学生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多读,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灵活运用。教语文不让学生朗读,就像教数学不讲例题,教物理不讲定理一样不可思议。明确了这一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而且应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传授,但技能的掌握却不能单靠传授,而主要是靠训练。因为“读”属于技能的范畴,所以读的能力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到提高。正如游泳一样,只有下到水里游,才能学会。因此,凡是教材上的课文都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使书面上“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语言,为转化成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奠定基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知识积累多了,基础扎实了,作文时才能游刃有余、下笔成文。教学中,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要求学生人人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并立足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凡是教材上要求复述的课文,应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多积累语言知识,又能很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熟读教材,发掘思想教育因素。
教材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凭借。选人教材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语言规范,而且体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能起到陶冶思想、训练语言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在讲《五彩池》、《林海》等课文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陶冶爱美之心的情趣;在讲《刻舟求剑》、《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在讲《看企鹅》、《幸福是什么》等课文时,通过熟读课文培养学生严守纪律、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道德素质;在讲《电脑“管家”》、《激光》等课文时,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立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道德素质、审美情趣、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创氛围让全体学生参与读。
课堂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挤时间让学生多读熟读,而且还要创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读,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如在讲《小马过河》、《美丽的公鸡》等人物对话的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讲《东郭先生和狼》、《骄傲的孔雀》等情节生动的课文时,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朗读;在讲容易混淆的语句时就采用对比的方式朗读;段落结构相似的课文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让各小组竞赛读。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氛围,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有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读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抓课外让学生主动读。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宽与深化。因此,教师除了凭借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外,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想问题,勤动手查字、词,常动笔记录好词佳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识字、丰富词汇,为写作积累素材,而且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方法让学生会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得不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先生的话显然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尤其是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四种基本句型,并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语气的读法。而中高年级学生,则要在巩固朗读语气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学会边默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整篇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词与旬、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范读,然后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掌握和巩固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朗读的技巧与规律,从而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二、挤时间让学生多读。
“读”是培养学生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多读,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灵活运用。教语文不让学生朗读,就像教数学不讲例题,教物理不讲定理一样不可思议。明确了这一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而且应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传授,但技能的掌握却不能单靠传授,而主要是靠训练。因为“读”属于技能的范畴,所以读的能力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到提高。正如游泳一样,只有下到水里游,才能学会。因此,凡是教材上的课文都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使书面上“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语言,为转化成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奠定基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知识积累多了,基础扎实了,作文时才能游刃有余、下笔成文。教学中,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要求学生人人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并立足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凡是教材上要求复述的课文,应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多积累语言知识,又能很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熟读教材,发掘思想教育因素。
教材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凭借。选人教材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语言规范,而且体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能起到陶冶思想、训练语言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在讲《五彩池》、《林海》等课文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陶冶爱美之心的情趣;在讲《刻舟求剑》、《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在讲《看企鹅》、《幸福是什么》等课文时,通过熟读课文培养学生严守纪律、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道德素质;在讲《电脑“管家”》、《激光》等课文时,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立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道德素质、审美情趣、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创氛围让全体学生参与读。
课堂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挤时间让学生多读熟读,而且还要创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读,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如在讲《小马过河》、《美丽的公鸡》等人物对话的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讲《东郭先生和狼》、《骄傲的孔雀》等情节生动的课文时,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朗读;在讲容易混淆的语句时就采用对比的方式朗读;段落结构相似的课文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让各小组竞赛读。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氛围,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有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读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抓课外让学生主动读。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宽与深化。因此,教师除了凭借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外,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想问题,勤动手查字、词,常动笔记录好词佳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识字、丰富词汇,为写作积累素材,而且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