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时尚话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
爱因斯坦也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的教学使我更认识到:前人知识要学习继承,也要敢于怀疑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代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与劳动者。
案例:在两千年多年前,人们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因为生活中的现象大都是你推物体,物体才运动,你不推物体,物体就静止。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致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其为正确的结论。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此论断产生了怀疑,并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实验: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下落,分别撞击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块。
请同学们观察:哪一个木块运动得远?
同学观察实验:木板表面上的小车运动得远。
结论:摩擦力越小的表面小车运动得越远。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假如没有摩擦力,也就是摩擦力等于零,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结论:摩擦力越小的表面小车运动得越远,那摩擦力等于零,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会停止。
学生思考:那此实验结论不就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相矛盾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反思: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伽利略比他的前人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辨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大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持怀疑批判、审查的态度去认识接触的前人总结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地怀疑所接触的知识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对以往的知识和真理敢于怀疑和批判。有了这种怀疑和批判就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但是这种批判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即历史上的真理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中国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而较少去追究知识的来源,更少去对课本或权威提出质疑。这一种被动的思维倾向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的形成,因为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源,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一种被动的思维倾向也约束了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独立性和科学性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不满教师、课本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爱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表现,尤为值得珍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行为,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学生的某些质疑或看法可能是错误的,却都是要给予鼓励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课堂上引导和渗透是主要渠道。
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问题探究式”教学
学习自质疑开始,疑则思,思则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经历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解电功、焦耳定律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一线圈内阻为r的电动机,加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电流强度I=U/r吗?激起学生的疑问,发表个人的看法。结合讨论,提供欧姆表、伏特表、安培表和电源、小电动机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提供正反论据。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电机转动时,人为地抓住电机抑制转动,看安培表的读数分别等于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辨,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电动机能量转化的本质和影响电流大小的内在机制(电磁感应)。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准确地分析情势,把握时机,传授思维方法,点拨学生思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演绎、比较、极限法、假设法、反证法等一般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之外,还可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如物理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逆推法、微元法、运用转换(转换对象、转换条件、转换过程、转换状态)等,使学生思维开辟新途径,克服思维障碍,获得顿悟与突破性的成功。
2.对书本和权威质疑
对书本质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和必要途径。教学生阅读课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会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对书本质疑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点:
(1)逐字逐句理解和思考,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发现问题。
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联系不同章节对同一概念或规律的表述和运用展开联想,质疑书中所列举的事例是否存在例外的现象,引起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2)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很多结论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
阅读课本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实验装置的组成,引导学生分析体现物理量的实际物体,质疑实验原理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实验装置是否能满足实验设计的理论要求、有些仪器是否可以不用或以别的仪器替代,质疑书上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等等。
(3)真理总是相对的。
在物理学上处理问题的时候总要忽略一些不必要的因素,把握住本质因素来解决问题,这正是科学研究中必要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教材中一些表述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品质与思维的其它品质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同时,要着眼于全面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情境,激发学生的疑惑,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
爱因斯坦也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的教学使我更认识到:前人知识要学习继承,也要敢于怀疑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代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与劳动者。
案例:在两千年多年前,人们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因为生活中的现象大都是你推物体,物体才运动,你不推物体,物体就静止。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致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其为正确的结论。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此论断产生了怀疑,并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实验: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下落,分别撞击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块。
请同学们观察:哪一个木块运动得远?
同学观察实验:木板表面上的小车运动得远。
结论:摩擦力越小的表面小车运动得越远。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假如没有摩擦力,也就是摩擦力等于零,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结论:摩擦力越小的表面小车运动得越远,那摩擦力等于零,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会停止。
学生思考:那此实验结论不就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相矛盾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反思: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伽利略比他的前人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辨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大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持怀疑批判、审查的态度去认识接触的前人总结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地怀疑所接触的知识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对以往的知识和真理敢于怀疑和批判。有了这种怀疑和批判就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但是这种批判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即历史上的真理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中国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而较少去追究知识的来源,更少去对课本或权威提出质疑。这一种被动的思维倾向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的形成,因为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源,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一种被动的思维倾向也约束了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独立性和科学性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不满教师、课本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爱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表现,尤为值得珍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行为,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学生的某些质疑或看法可能是错误的,却都是要给予鼓励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课堂上引导和渗透是主要渠道。
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问题探究式”教学
学习自质疑开始,疑则思,思则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经历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解电功、焦耳定律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一线圈内阻为r的电动机,加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电流强度I=U/r吗?激起学生的疑问,发表个人的看法。结合讨论,提供欧姆表、伏特表、安培表和电源、小电动机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提供正反论据。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电机转动时,人为地抓住电机抑制转动,看安培表的读数分别等于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辨,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电动机能量转化的本质和影响电流大小的内在机制(电磁感应)。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准确地分析情势,把握时机,传授思维方法,点拨学生思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演绎、比较、极限法、假设法、反证法等一般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之外,还可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如物理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逆推法、微元法、运用转换(转换对象、转换条件、转换过程、转换状态)等,使学生思维开辟新途径,克服思维障碍,获得顿悟与突破性的成功。
2.对书本和权威质疑
对书本质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和必要途径。教学生阅读课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会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对书本质疑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点:
(1)逐字逐句理解和思考,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发现问题。
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联系不同章节对同一概念或规律的表述和运用展开联想,质疑书中所列举的事例是否存在例外的现象,引起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2)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很多结论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
阅读课本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实验装置的组成,引导学生分析体现物理量的实际物体,质疑实验原理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实验装置是否能满足实验设计的理论要求、有些仪器是否可以不用或以别的仪器替代,质疑书上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等等。
(3)真理总是相对的。
在物理学上处理问题的时候总要忽略一些不必要的因素,把握住本质因素来解决问题,这正是科学研究中必要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教材中一些表述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品质与思维的其它品质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同时,要着眼于全面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情境,激发学生的疑惑,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