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流动儿童家庭的家庭策略研究

来源 :当代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un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户籍制度影响,昆明市流动人口家庭面临子女小升初的家庭教育选择问题。回去,意味着重新适应环境、重新调整学习,家庭照顾可能存在空缺;留下,意味着就学的选择在教育部门,就读公办学校几率小,在民办学校就读且被迫督导初二时回老家读书,受教育受到影响且不利于学习的连贯性,是一种波折的教育经历,影响孩子的个人成长发展。两种选择都需要家庭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沿着家庭策略理论的经典路径,寻找“危机——应对”的模式,家庭注重的是什么因素,家庭中子女的自我决定权是否存在,整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字】流动儿童;家庭策略;教育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读研期间,一直在一个服务流动人口群体的公益机构做一名志愿者,这使笔者接触到了来昆的大量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尤其作为一名专业社工,主要开展儿童服务工作,从而了解到流动儿童家庭的就学情况。另跟随导师开展该机构的“小升初”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流动儿童家庭在考虑子女小学升初中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或疑问,与其深入交流了解到现今昆明市小学升初中的外来人员子女需要办理相关证件提交教育局等待分配名额才有机会申请到公办学校读书,不然则只能就读民办学校,且表明了在未来的高考时还是需回户籍参加考试,这些父母开始考虑子女是否留昆,整个家庭都在思考。留昆明,则意味着开办各种相关的证件并等待教育局的分配结果是否可能前往公办学校读书,另需在一两年后将子女转学回老家的环境再适应及其教育持续性;回家,则意味着子女的回家适应环境,学校的寻找及其在老家的家庭照顾考虑情况。父母与子女对升学选择的互动性等方面最终促成了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的教育选择。因此,流动儿童家庭小升初教育选择问题突显了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考虑因素会最终决定教育选择,因此本文就从家庭策略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升初的过程事件开展深入分析。
  二、家庭策略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
  家庭策略(family strategy)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家庭史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化过程中家庭的作用,研究家庭面临新的外部环境时的决策过程①。笔者认为,所谓“家庭策略”并不局限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家庭策略是一个前后相继、绵延不断的过程,生活中每一个小的决定都反映并构成了总体的家庭策略。换言之,“家庭策略”理论对“结构与行动”的超越是嫁接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上的国内的家庭策略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有张永健的《家庭与社会变迁》、樊欢欢博士的《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两篇文献,而真正意义上的经验研究则只有谭深研究员的《家庭策略,还是个人自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式的性别分析》、约翰·罗根和边馥芹的《城市老年人口与己婚子女同住的观念与现实》以及陈杰博士的《两头家-华南侨乡的一种家庭策略》②。家庭决策绝不仅仅是一种相互商量和民主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支配与被支配、充满着夫妻争执和父母与子女的争论。对家庭策略的研究加深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变迁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家庭不是被动地受社会变迁的影响,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特点对社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是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或家庭策略的取向取决于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此,家庭的性质又必然影响社会的变迁③。
  过程——事件分析(Process——Event Analysis)(场域),孙立平教授提出以“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来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农民有他们独特的思维,关系的亲疏远近从称谓上是反映不出来的,只有当“有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出谁远谁近,这种“有事情的时候”就是一种可以展示事物逻辑的事件性过程。关注、描述、分析这样的事件与过程,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就是“过程一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和叙事方式。其基本点是力图将所要研究的对象由静态的结构转向由若干事件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它强调一种动态的描述风格,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事件性过程来描述和理解,以揭示其中更为微妙的逻辑和机制④。
  笔者认为,从具体情景出发,整个家庭在小学升初中的最后做出去留决策需要考虑几个因素:(1)决策主体。家庭策略是一个集体概念,但是在分析的时候具体决策者重点在父母、子女的身上。(2)决策过程。本文重心主要放在父母、子女在决策的因素分析,剖析隐藏在决策后的因素。(3)影响因素。本文需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决策,又有哪些因素超越了个体层面促成家庭决策。
  从以上三个因素出发,笔者以W社区的三所民办学校的小升初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人数以省内、省外按1:1的进行抽样调查后确定了20个深度访谈家庭和一些零散的走访家庭,并进入不同的家庭与家长、孩子分开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子女升学的意愿及其打算,是否存在于子女进行协商,并从客观的家庭环境深入了解家庭的流动历史,家庭关系等等从而更加明晰到子女升学背后可能隐含的因素,从中看小学升初中的决策是哪些因素更为重要。
  三、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父母的教育考虑
  1.流动儿童家庭的流动与教育的关联性
  从流动的因素来看,流动儿童家庭选择流动是多种多样。笔者访谈的家庭大部分来自于四川、贵州、云南,还有小部分来自湖南,家庭构成基本是为多子女家庭。他们都谈到流动儿童家庭流动的原因选择,如教育环境、躲避计划生育、生计等方面的因素促动他们的流动。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小鹏来自云南地州的山区,上学的路比较远,而且要走山路,父母说出了让他留在昆明读书的理由之一:“因为这里上学可以不走山路,我们老家那里都是坡坡,要走山路,担心孩子无人照顾和安全问题所以就想留在身边照顾。”流动儿童家庭表明了家庭的选择因素,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因为孩子读书不走山路。从侧面更多分析则知道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环境的选择,子女的教育安全,教育质量作为考虑而选择进入城市生活。流动人口将子女带到城市主要是基于两方面:一方面为了孩子更好的读书,方便照顾孩子,因留在老家无人照顾或无人管理而荒废学业;另一方面在城市里自己一边上班同时给予孩子读书更好的条件,教学质量有保障,带孩子进入城市同样也是让孩子见识多一些,开阔眼界。   2.教育资源及其师资力量富足促使流动
  有些流动儿童家庭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子女的教育,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于是父母举家迁徙到城市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家庭教育。如访谈中遇到好几个家庭都谈到了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流动到城市,如小强,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小强。父亲为小强教育放弃在老家的民办教书但远离家人的稳定工作,全家迁移到昆明,全心全意为子女的教育寻找出路。现租住在杂货店的楼上,在交流过程中小强爸爸给我们谈到:小强出生在昆明,在王家桥FZ小学读书现即将毕业,小强一家有意愿将小强留在昆明继续就读,同时也按照FZ学校的要求办理升学的条件等待教育局的分配,期望能分配到昆明的公办学校就读。但现在有些担心,因FZ学校的升学一般都分到民办初中,现在父母比较担心小强今年的分配情况,也打电话咨询学校老师,老师给出需要等待到八月中旬的教育局分配,整个家庭一直关注在小强升学的整个过程。
  3.家庭照顾缺失,流动子女随迁就读
  家庭照顾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同时流动儿童家庭父母在城市不仅要生计工作,同时需要兼顾整个家庭的家庭照顾,但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老家无人照顾对流动儿童的照顾会存在缺失,因此大部分家庭会将子女留在身边进行照顾。如个案小婷,一家全是四川人,家里共四人,父母、自己、妹妹,居住在一间出租房,两张床,一台电视,一张小桌即吃饭又是小婷的功课桌。小婷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先在西安又转到昆明,回四川老家的时间比较少,小婷对老家也是比较模糊。本有打算将小婷送回老家读书,但考虑孩子太小且老家无人看管而有些担心,并打算在自己身边有一个照顾,希望小婷能初中毕业。如果成绩还上不去,长远打算就想小婷去读技校,学一门技术。父母表达了希望小婷能认真读书,如果成绩不好,考虑小婷读技校学一技之长,为未来生活做考虑。
  4.教育制度限制,回家就学能持续保障
  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那么理想,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为临时性且挣钱不多,家庭不是那么宽裕,子女的升学必然会花费比较多,另外家庭的子女多负担重,更多的从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子女的长远打算,考虑子女的就学以适应家庭的状况,即减轻了家庭负担,同时保证了子女的升学需要。如小娟一家,贵州人,就读民办小学,家里5口人,还有一个哥哥在老家读初二,妹妹在昆明读小学。父母是流动商贩,售卖手机零配件,每天奔波在昆明市周边的乡镇赶集。和父母访谈中父母说出原因:要进昆明公办学校太难进,去私立学校读书又贵,家庭承担不起。同时现在异地高考的制度也还没出台,子女就读到初二或初三又要被迫转学回老家,即不利于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同时也耗费家庭经济。现在老家实行的免费义务就读,话费不会太多且可以长久持续就读,不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整个家庭考虑决定让子女回家就读即有制度的限制也是整个家庭的经济考虑。
  (二)流动儿童的自身升学考虑
  流动儿童家庭流动到城市后,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希望父母可以听听自己的心声,能了解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忙于生计和家庭操劳,很少去了解子女的内心想法。就升学过程中,流动儿童对自身的升学,在交谈中了解到更多的谈论与谁去读属、自己想去的学校或者沉默不语,不清楚自己的升学,父母会给自己寻找,无明确的方向,同时表达了就读选择更多是父母决定。从交流中得知流动儿童对升学的信息来源显得被动,更多来源学校教师的传达及其家庭需要准备及打算。从老师那里得知,在昆明就读初中必须交付相关的准备材料,同时读到初二后转学回户籍所在地就读,不然就无法参加中考、高考信息传达给父母,而后父母就开始考虑如何为子女就读谋出路。
  整个流动儿童的升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看到民办学校老师的力量,流动儿童家庭则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必须立即考虑决定子女的升学问题。与流动儿童的访谈中,我们看不到流动儿童的心声,问及升学相关的信息,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升学的一种期待,没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从流动儿童的处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是曲折的。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比较多,如户籍制度的限制、家庭的流动性、家庭的经济支持力度、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等方面。我们看到整个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家庭所能给予支持的力量是比较少的。在整个升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到学校的通知,面对的是继续留在昆明就读后的转学或回家升学的选择,给流动儿童家庭带来的突然的撞击等等情况,这使得流动儿童升学的处境比较动荡,并且可能毫无准备的面临转学。
  四、结论
  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我们看到流动儿童家庭在面临子女升学的选择是艰难的。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义务教育阶段,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在实践中,这个巨大的群体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流动儿童家庭在面临子女升学过程时,从民办学校被动得知就学程序及其后续必然选择。入读城市公办学校,不仅存在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同时可见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很多家庭都不愿子女就读民办学校,源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及其经济的负担且子女的教育不稳定。另源于公办学校对流动儿童家庭的门槛过高,限制性强,即为保护本地子女的就读同时也是教育资源的紧缺无法保障巨大的教育需求。
  笔者认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消除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户籍相关制度,以保障城流动儿童能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同时昆明市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在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机会的平等上在不断的完善。日前首要应该实现的是教学质量上的平等,公办初中和民办初中的均等,如充实一些薄弱的私立民办初中的教学、师资、资源等方面,收费均等化,这样流动儿童就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有自身的选择权。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继续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公平,积极地提高教育质量,使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真正每个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同样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教育观念上应为“公平优先、不分公办与民办、兼顾效率”。
  【注 释】
  ①樊欢欢.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城乡家庭的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5).
  ②韩晓燕.隐性抗争还是隐性合谋——上海市流动人口家庭初中后教育选择的家庭策略互动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③张永健.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J].社会学研究,1993,(2).
  ④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洞察[J].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9.
  【参考文献】
  [1]韩晓燕.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城市新移民家庭策略的互动模式[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
  [2]刘芳,王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1,(07).
  [3]刘爱香.小学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牟方志.当前流动儿童的学校社会化困境[D].成都:四川社会科学研究院,2011.
  【作者简介】
  李琴(1986— ),女,四川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匡亚娜(1988— ),女,重庆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流动人口社会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国民政府教育部于三十年代制订了一系列法令,《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专科以上学校组织职业介绍机关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大纲》提出设立指导机关,调查学生特殊性,关注社会信息,增强学生学习与职业联系性,以及考核指导效果的方法。《办法》强调对各校职业介绍机关的情况统一汇总并且对其适用的广泛性并有明
期刊
【摘 要】青少年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很少与外界有人际交往,再加上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既想独立又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心理素质及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养
期刊
【摘 要】作为晚清走向世界的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黄遵宪的外交历程能很好的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外交家们的思想变化过程。他由出任日本公使馆参赞开始,历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公使馆参赞和驻新加坡总领事,在长达12年半的外交生涯中,起起伏伏,其外交思想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演进的。  【关键词】外交思想;演进;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字公度,别署人
期刊
【摘 要】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以社会文化视角剖析了神经症的病因与发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因其幼稚与成熟并存的心理特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适合用道德说教的方式解决。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也可以在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挥与传统心理咨询相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大学生;心理咨询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人物。她以追求安全感、消除
期刊
【摘 要】从2011年起,各种负面新闻充斥着担保公司,如有些公司出现了担保危机,还有某些公司甚至出现破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银监会也做出了相应地措施——出台文件警示融资性担保业风险。时下,西安正致力于打造西部金融大都市品牌,拥有成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正是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前置条件。本文着重阐述了西安地区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建议,对我国担保公司有着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西安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了指数基金的策略性交易,分析了当标的指数成分股调整时,指数基金面临的价格压力,和指数基金面临价格压力时的交易策略选择。还进一步分析了,指数基金进行策略性交易的利弊。  【关键词】追踪误差;策略性交易;指数基金;价格压力  指数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以指数成份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作为投资基金的一个重要品种,属于被动型风格的投资基金,它依据证券价格指数的构成,采用指数化投资方法,复制并跟
期刊
【摘 要】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与陕西路进行物资交流,这种物资交流对陕西军务、川陕地区的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川陕地区的物资流通为主线,来探讨北宋时期的川陕社会。  【关键词】物资流通;北宋;陕社会  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平衡,程民生在其著作里把宋代的分为四种形态:国防性经济,包括陕西、河北、河东,地处国防,经济很大程度上为国防服务;供应性经济,包括两浙,淮南,京东,成都等地,这些地
期刊
【摘 要】五四运动史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本文从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为背景,探讨那个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特点、及对妇女解放的贡献。青年女性的这种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  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
期刊
【摘 要】历史题材纪录片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历史,使影像和声音相互作用传达一段历史,难度远超过对现实的记录。所以历史题材纪录片应该怎样真实再现一段历史?怎样处理影像、文字资料?以及影像该如何表达历史?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创作的考虑范畴之内。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几年来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主要从叙事者、叙事特征、三种常用叙事策略入手,通过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关键词】历史题材
期刊
【摘 要】董仲舒是西汉前期春秋公羊学大师,《春秋繁露》是他的代表作。董仲舒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阐述春秋公羊传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不但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影响很大,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董仲舒;民本思想;春秋繁露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民本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影响,对统治者治国安邦,巩固政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大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