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时空论下的舞蹈创作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语言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的作用无须赘述,而以什么样的身体语言,以何种力效去编排进而呈现在观者眼前,让观者看到怎样的身体的张力是舞蹈编导尤其要注意的。现代舞蹈家不再是单一关注人的身体动作的线条在空间是怎样的,更多的是关注身体内部的质能向何处去。本文以作品《十舞》为分析对象,分析其舞蹈中如何实现对力的探索。
  关键词:时空论;舞蹈创作;《十舞》
  1 舞蹈时空论与力效的概念
  关于舞蹈时空论的叙述,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学家苏珊·朗格夫人在她的《艺术问题》中说舞蹈“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形象”。[1]她结合现代舞的实践,将舞蹈的“力”视为“活跃的力”,这就将它置于流动的时间中,即存在于时间内的“动态形象”。这一论述与鲁道夫·拉班提出的“力效”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人体动作的“力效”属于动作内部力量变化效应的象征,其分析理论通过动作因素分析与力效样式分析两方面结合起来。拉班认为:动作由四大要素构成,即重力、时间、空间和流畅度。这其中的时间是动作发生过程的秩序和持续时值,时间的两级为“快”与“慢”;空间则是表现着人体动作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直接”(或阻塞)还是“延伸”(或灵活、柔韧、易弯曲的),表现了动作距离从最短到无限延伸,展现人体在空间的运动弹性。[2]
  司空见惯的叙事舞蹈,我们似乎忽略了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渐渐将作品中的故事线是否清晰,人物情感拿捏得是否到位,能否引发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作为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亦将此作为自己是否看懂舞蹈作品的标准。这一标准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舞蹈的本体——身体。不论是观者还是编导,都在作品中忽略身体语言的第一性,而以其他艺术形式的标准作为创作准则,这无疑是极大的误区。身体语言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的作用无须赘述,而以什么样的身体语言,以何种质感,用何种力效去编排进而呈现在观者眼前,让观者看到怎样的身体的张力是舞蹈编导尤其要注意的。现代舞蹈家不再是单一关注人的身体动作的线条在空间是怎样的,更多的是关注身体内部的质能向何处去。而这内部质能的实现就离不开力效,在于作品中编者采用质轻还是质重,动作的发生是延续还是突然,是快还是慢以及这些质感在何时发生等。实际上,对于舞蹈中力的探索便是对舞蹈动作质量的关注。
  2 现代舞《十舞》中力效的使用
  例如,欧哈德的作品《十舞》,欧哈德是一种革新的身体语言——嘎嘎的创始人。“嘎嘎”,注重感官的探究以及身体运动的有效性,很好地将拉班的“力效”理念融入舞团的训练体系中。生活在经常遭遇恐怖袭击的特拉维夫,所有的脆弱和力量都令人回归关注躯体本身。欧哈德作为编导,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非凡艺术魅力来自他对于舞蹈语言最深刻的理解。他无比纯熟地使用肢体与多层次的人体运动来表达他的观点,亦擅长对比与冲突,为台上的舞蹈创造了至关重要的距离与空间。以色列的现代舞者更是流露出一种神秘的质感,没有柔弱凋萎的躯体,却有粗糙崎岖、抵抗暴力的强大灵魂。这些的融合恰恰是舞蹈动作质量最高的呈现。
  作品《十舞》的大量的重复,让观者很是过瘾。其不是简单地重复动作,而是动机的重复,在重复中不断变化力效,由轻到重,由延续到突然,在力与质感的不断转换中刺激观者的视觉。《十舞》一开场便是半圆式的椅子道具和黑西装舞者,在这个呈半开放式的构图里,重复着一定量的肢体动作。这里的重复是一组没有流动,仅靠身体放出和收缩的小舞段,结束于舞者统一的呐喊和释放中。在一定量的重复后,便有了形式不一、方位不同的结束造型。在这组小舞段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必定会引起质的突破,于是就有了男女舞者们将衣服一件件脱完,最终只剩下内衣。“即兴、拼贴、镜像”是产生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甚至在后现代主义中也常以这种手段来制造各种稀奇、怪诞的效果,《十舞》中很长一舞段(特指双人舞环节)都是在这样的规则下完成的。《十舞》并非那么教条,更多的是在呈现舞段语言的丰富和形式的多变:在拼贴中建立不同关系,在镜像中寻找自我内心,在即兴中连接生命体验,超过心理预期的则是“惊喜”。《十舞》常在精神高度紧绷的音乐和情绪结束后,忽然转向幽默甚至诙谐的另一面;也会在舒缓的本民族音乐结束后,跳转至现代的电子乐。这些要是出现在中国的舞剧中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挑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看重故事来龙去脉的心理习惯。急速转换语言和风格的方式,应该和欧哈德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十舞》中,观众所能看到的仅是肢体语言的丰富变化和布景的简洁明了,不强调具象、有逻辑的情节和故事推进,而是将功夫花在舞者的肢体上,通过肢体语言给予观众或者舞者,甚至是编导自身以最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也许这就是现代舞的最大魅力。肢体在现代舞中的地位是超越任何舞种的,它属于现代舞的核心,并产生了语言的明确指向,也是和观众进行交流的媒介。
  《十舞》中,舞者肢体语言的质感鲜明,强调“柔软”是每个舞者舞动过程中的共性追求。这里的“柔软”并非身体组织的软硬之分,而是一种肢体关节在行进流动中所产生的质感效应。其质感是每次强有力、放射式的动作,这种来自人类生命内核的力量和速度,所带来的一种酣畅淋漓释放和一语道破的快感,符合全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产生共鸣自然是顺理成章。
  3 《十舞》中的即兴与舞蹈创作的启示
  作品另一亮点是舞者们走下舞台邀请观众上台共舞的画面,不论专业还是业余,《十舞》贯彻的是现代舞人人可舞之的理念。在与不同群体舞蹈时,呈现的力度和质感无疑也有很大差异。这类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纯粹舞者舞段呈现的质感的差异。这段与观众共舞的即兴片段,相较于之前由舞团演员表演的舞段的高强度、高标准,这一即兴舞蹈更为舒缓,每位舞者会充分考虑自己的舞伴,不论是外向还是羞涩,都能在瞬时作出正确判断,在一进一退,有秩序的引导中实现最优表演。二是观众之间的质感差异。由于观众群体的随机性,被挑选的或许有少数专业舞者,或是对舞蹈有兴趣以及完全不懂舞蹈的,观众群体的专业与业余的身体无疑是有较大差别,影响着即兴的最终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舞的国际情怀显露无遗,被邀请的观众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在专业舞者们的肢体感化和调动中,伴随着动感十足的电子乐,让身体像孩童、动物、植物一样进行生命最原初的扭动和蹦跳,融入这部作品之中,仿佛他(她)也是这场演出的主角之一。无论肢体语言、道具、舞美,甚至演出期间起到烘托氛围的与观众一起舞动的小插曲,无不体现着现代舞的偶发和朴素。这种转换在偶然中相继发生,一次次调剂着观众的口味,也带来了视觉上的无所拘束和心灵上的彻底释放。作品本身来自生活,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诠释,欧哈德强调了肢体的意味,在无意识中也就淡化了服装、道具、舞美在舞动中的渲染,因为肢体本身足以让你我融为一体。短暂、较少时间的队形停留也是够“三心二意”的,绝不做长久的某一画面滞留,舞台上的任意舞者都可以和另外舞者发生关系。
  《十舞》带给人们的感动不是因为苦难的叙事,因为这在作品中是完全隐去的,而是回归身体,回归形式本身,以身体质感引起各国人民的精神共鸣。这也得益于舞团嘎嘎身体语言的创始人欧哈德对于时空的量化和动作质感的追求,这也为当下中国现代舞创作提供了启示。
  參考文献:
  [1] 苏珊·朗格(美).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
  [2] 刘青弋.刘青弋文集(1):体现的身体——现代舞的身体语言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1-22.
  [3]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 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陈鑫(1994—),女,安徽铜陵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身体语言。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最热门的影视动画《寻梦环游记》将人们带入了另外一个神奇的国度。本片的最大特色是音乐和墨西哥文化的表现,在动画场景和人物设定上都借鉴了墨西哥本国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包括墨西哥剪纸、“亡灵节”、服饰与装扮、历史人物等等,这些元素在本片的音乐中也有具体的体现。本文对《寻梦环游记》的音乐与动画画面进行合并分析,阐述影视动画中“音画同步”关系在影片情感升华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影视动画;音
期刊
摘 要:在平面設计课程教学中,五感体系的构建起到基础核心的作用。五感体系在教学中作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突破传统的定式,结合当前平面设计的具体情况以全新开发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参与认知活动,扩展思维,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感官刺激的转译能力。五感设计的训练成为设计创意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新模式。  关键词:“五感”;设计教学;创新思维  在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期刊
摘 要:家具产品的设计创意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提倡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商业产品也可以传承与创新历史文明。本文从办公家具市场现状和产品开发特点角度,探求如何加强办公家具的文化创作,提高办公家具的附加值,提出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办公家具产品的开发,为产品注入灵魂,增强办公家具产品的文化性,有效开拓民族品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办公家具;民族性;文化性  家具产品的设计创意与文化有着密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传承与保护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许多院校都对此予以了关注,但收效甚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实验班”的探索,通过大师领衔、跨界合作的“校园传帮带”模式,实行“德技并修”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工匠,探索出一条当代非遗校园传承之路。  关键词:德技并修;非遗传承实验班;时代工匠  在2017年5月8日举行第十届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探析资深翻译家郑雪来在工作岗位学习外语,进行外语翻译实践,最终成为资深翻译家的过程,给处于困境中的翻译教学改革以启发,提出翻译教学改革可以基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由具备“双师”资格的外语教师开展翻译教学,培养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岗位;教学;实践  0 引言  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各院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语翻译课程。然而,从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期刊
摘 要:作为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巨匠、无印良品的品牌开拓者,田中一光用独到的设计视角与设计语言,把西方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巧妙且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找到现代设计与东方文化的平衡点,并运用独特的设计风格,为设计界带来一股清流,赋予了平面设计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田中一光;无印良品;文化  1 设计大师——田中一光  1930年1月13日,田中先生在文化古都——奈良市出生,其家族长期经营
期刊
摘 要:由特瑞·乔治执导的电影《承诺》和《卢旺达饭店》分别讲述了20世纪两大种族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和卢旺达大屠杀。两部电影通过对大屠杀历史的深刻反思,在叙事表现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权力角逐下的亚非国家民族在身份认同上的撕裂。电影中的西方形象的矛盾体从侧面反映了冷漠虚伪的西方“拯救者”形象以及大国权力角逐下被压迫民族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大屠杀;权力意识;西方形象  《承诺》和《卢旺达饭店》是
期刊
摘 要:中国扶持动漫产业由来已久,多年来动画有量无质,有点像扶不起来阿斗,但是近几年来,动画制作运用范围极广,与产业挂钩合作较多,不仅能有特色地输出,还能通过形象授权等途径变现,这与全民进入网络时代有关。由于动画参与了教育、产业特色化、餐饮旅游业、医药行业、玩具业、广告业、影视行业之中,成为跨界合作最合适的形象,并凭借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跨界;形象IP;变现
期刊
摘 要:像其他类型的民族音乐一样,满族民歌在其民族发展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满族先民的朝代更替、南迁,将文化艺术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某些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同时,一些汉族民歌的诗歌韵律也被满族民歌所吸纳。在这一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满族风俗的影响力对满族民歌的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摘 要:作者在《字造》这篇小说当中,以史诗的笔触,力图还原仓颉造字的整个过程,并以演绎的手段描述了仓颉与妙,仓颉与伏羲,仓颉与沮诵之间的关系,从而丰满仓颉这位人们心目中远古大神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仓颉造字;造字方式  《字造》是朱大可发表于《收获》2017年6月号的中篇小说,文中通过重造神话的方式,重建了仓颉造字的过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先民的脑海当中,天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