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巷
直为街,曲为巷,城市里坊内的狭窄小道称之为“巷”。即使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依然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一些零散的记忆中提炼出各种词语,用来展现它们在实际巷弄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本次收录在小册子里的“巷弄生活词典”的词条,曾经都在一些巷弄里有过一定的流传范围,是那些在巷弄生活着的人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密码”,特定的生活总是能通过特定的词条来表现,希望当你在翻阅这些词条时,能借此更加接近巷弄生活的真实面貌,即一种弱化壁垒之后的生活。
广播
本义:利用无线电或电视信号进行大众传播。
巷义:从前在巷子里,总会住着一些嗓门大的人,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巷子里的“广播员”。不管是停电了、电来了;还是放晴了,下雨了,只要他们恰好在家,总会吼一嗓子,顺带通知各位街坊邻居。这些靠嗓子吼出来的“广播”一播出,巷子总会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活过来——因为一句“电来了”,原本昏暗的房间瞬间被电灯点亮,窗户那头又开始飘出电视剧里的肉麻对白,又或者是听见“下雨了”之后,耳边开始充斥着拖鞋在木楼梯上急速奔跑的声音,一般在这种紧急时刻,妈妈们总能一边利索地收衣服,一边抽空念几句在旁边光看不帮忙的“死小孩”。
算命仙
本义:根据人的生辰八字,以阴阳五行为人卜算吉凶祸福的人。
巷义:古早时,厦门的不少小巷子里都有算命先生坐镇。不管他们的小板凳摆在多深的巷子里都不愁没有生意,想算命的人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找上门。这些各有所长的算命先生,有的被传得神乎其神,有的不过是靠嘴混口饭吃。而那些犹如“天机”的算命结果,历经几十年的考验,如今都成了茶桌上的谈资,偶尔长辈们在感慨人生跌宕时,就会不小心泄露一二,“难怪当年有个算命的说我……”。至于到底哪家最准,老人家说,其实还是要靠“缘分”,就跟找对象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投缘的那个算命先生。
声音
本义: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
巷义:比起安静的小区或喧闹的马路,巷子里的声音要丰富得多,毕竟你不能指望老房子的隔音效果有多好。住在巷子里二十多年,我时常听到的声音包括但不限于:孩子的哭声、夫妻的吵架声、麻将桌上的洗牌声、电视机里尴尬的对白、喝酒时划酒拳的声音、走街小贩的叫卖声,或是中秋博饼时骰子撞碗的清脆、空调外机轰隆作响、忘带钥匙的人用力敲门、半夜醉酒的人放声歌唱……这些声音,在大部分时候都让人觉得烦躁,只有在极其偶尔的片刻,在那些你忍不住想要怀疑人生的深夜里,它们会让你觉得生活其实很真实,也很热闹。
小卖部
本义: 相对于大商场而言,在公共场所中出售食品、杂货等的小型贩卖部。
巷义:长大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那条巷子里的那间小卖部,是巷子里所有孩子完成“人生第一次打酱油”仪式的地方,每当我们一手递出皺巴巴的钱,一手接过沉甸甸的酱油,走出小卖部的时候,已经和来时判若两人,为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当然咯,除此之外小卖部也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天堂”,里面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让人垂涎的零食冰棒。每次路过时,我们都在心里偷偷地物色自己的目标,虽然囊中羞涩,但大家都有“君子下手,十年不晚”的壮志。
托儿所
本义: 学前儿童保育机构,旨在接受委托,代为照顾年幼子女。
巷义:记忆中新闻联播开始时,也是一天中巷子最热闹的时候。原本散落在四处的街坊邻居们,开始三三两两聚在巷子的长条木凳旁,左手端个饭碗,里面盛着满当当的饭菜,右手拿双筷子,在说话间隙扒几口饭进嘴里。偶尔还能看到带孙子的阿嫲,捧着饭碗追在孙子后头,撒欢的娃在狭长巷子里东躲西藏哈哈大笑,阿嫲在后头边追边哄,勺子里一口饭,总能恰好塞进孩子嘴里。记得有几年时间,巷子里的孩子多,整条巷子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托儿所,而经验丰富的阿嫲们也心甘情愿当“托管阿姨”,要是哪家孩子今天没人照顾留守在家,大可以托她们帮忙照看,等孩子们回家时,八成手里还抱着吃不完的糖果零食呢。
担子
本义: 扁担和挂在两端的东西,后亦指所挑的东西。
巷义:小时候生活在巷子里,小伙伴们都会“听音辨味”,比如夏天时就会有挑着豆花担子的小贩走进巷子里叫卖,他们一般都会带着一个金属的小棍子,一边走,一边敲出清脆的声响,有时还会吆喝两声“卖豆花咯”。一听到从巷口传来敲击金属的声响,我们都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从爸妈手上接过钱和大碗,冲到豆花担子前,看着卖豆花的大叔掀开桶盖,用平勺刮出薄薄的一层豆花装到大家的碗里,偶尔还会抓一把毛豆送我们。即使巷子远离热闹的马路,这些挑着担子的人总能穿过弯弯曲曲的巷道,带来各种好吃的或生活必需品,因而那时我们也总是对挑着扁担,慢悠悠经过家门的人充满好奇,不知道担子里都藏着什么好吃的东西呢?
门
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
巷义:巷弄里的人家,家门通常都是敞开的,因为巷子狭窄,房屋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假如不开门的话,入门的客厅暗无天日。因此每天一大早,阿嫲就会打开大门,让光进来,并舀一勺水清洒门口的地面,顺便和对门的阿婆打个招呼。因此我们那时并不需要刻意“串门”,家家户户都敞着大门,朝着隔壁喊一声,小伙伴就会带着玩具跑过来。偶尔经过巷子的人,从门口就能看见屋里的人:有时看见一个老奶奶带着眼镜,坐在藤椅上看报纸;有时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宝宝,正坐在小推车里满屋子乱跑;有时还能看到一家子围在一起吃午饭,一旁还有风扇在呼啦啦地吹。那一扇扇门就像是木偶戏的小戏台,上演着巷弄生活的不同场景,不像如今的居民楼,层层大门紧闭,对身边的一切一无所知。
水井
本义: 往地下打凿用以取水的深洞。
巷义:水井处有人家,这句话对于大部分的巷弄其实也适用,以前我们生活的巷子里,在巷尾就有一口水井,是街坊们一起挖出来的。每一天,妈妈们会到水井边洗衣服、洗菜,将水井边系着麻绳的铁桶“哐当”一声抛下去,装满一桶后握住麻绳,慢慢地提上来,我小时候自己试过一次,装满井水的水桶沉甸甸,也不知道看起来柔弱的妈妈和奶奶都是怎么拎上来的。提上来的井水很清凉,夏天时长辈还会用井水来装西瓜,吃起来有冰镇的感觉。在小孩的眼中,这个水井深不可测,靠近一看,还能闻到潮湿的水汽和井壁上青苔散发的气味,大一点的孩子就会编一些水井里的鬼故事来吓唬年纪小的孩子,因此水井对很多小孩来说,是一个既可怕又神秘的存在。 石头
本义: 由矿物质集合而成的坚硬块状物质。
巷义:石头是巷弄里最常见的东西。尤其是闽南的巷弄,常常能看见几张用砖头撑起来的石板,午睡或是晚饭之后,长辈们会带着自家的茶盘或是点心,坐在石板上泡茶话仙,那张小小的石板就是巷弄的公共休息空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是在这张石板上传开的。对小孩而言,石头则是他们的玩具,除了能拿来打水漂,还能比赛垒石堆,从前我们会挖墙角的红砖碎屑,用来画“跳房子”的格子,然后寻找合适的石头来作为跳格子的道具。当然了,还有些石头看起来充满了神秘的力量,那就是巷子里的石敢当,有的是一块写着“石敢当”的石块,有的则是雕成风狮爷的模样,小小一只立在巷子的交叉口,用来镇住穿堂风。
吆喝
本义: 高声呼喝。
巷义:小时候巷弄里最诱人的,是“余音绕梁”的叫卖声。周末早上刚想睡个懒觉,巷子里头的“绿豆粉糕耶”的吆喝声却一股劲地窜进耳朵。这位阿姨头顶铺满小吃“绿豆粉糕”的簸箕,手脚利落,竟用独特的腔调将这简单的四字念得“起承转合”。孩童边学着她的叫卖声,边从自家里蜂拥而至,围着她,扬着手中的纸币,叽叽喳喳。夏天则有“卖甘蔗耶”的叫唤来“攻城略地”。小贩蹬着自行车,后座两旁各挂着一个插满甘蔗的竹筐,悠悠地游走于巷弄中。小贩的服务很是到位,买卖一成,特制的削刀则起,甘蔗皮刷刷掉落,剩下手掌大小的甘蔗皮供人把持,尝起来既便捷又卫生。而今甘蔗早已被削皮、切成手指大小地整盒售卖,小吃也能在店里寻得,消费越来越便捷的今日,却少了一份市井与趣味。
拜拜
本义: 每逢节日、佛诞、婚寿葬祭等,都要供奉神明和宴请亲朋,甚至演戏酬神的风俗活动。
巷义:巷弄里的妈妈们总是在拜拜的时候,会形成统一战线,尤其在神明巡城或是如中元节这种大型祭拜活动时。其中祭拜的时间,准备的祭品以及祭品摆放的位置,都在多年的交流中形成外人不可琢磨的默契,而形成的“战线”甚至可能只局限于某一条巷弄。比如李家阿姨探出头问:“ 隔壁街道已经拜了,我们什么时候?”对门的张阿姨就隔空传话:“没事,不急,我们再一会。”待你还没回过神,却见一巷子的妈妈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合掌祈祷,插香添酒。拜拜的金银纸也从各家各自焚化,变成了大家在街头巷尾的某处“风水宝地”一起焚烧,随之而来的是妈妈们相互问候与“你家孩子……”的“亲切关怀”。
回收
本义: 从已用过的产品或废品中对有用材料的收回行为。
巷义:回收废品的小车是巷弄小娃的“流动银行”。街头晃过收废品的小车,巷尾的小孩立刻就飞奔进屋,捣腾出一堆“宝贝”,捧出门外,翘首以盼。纸箱、酒瓶、饮料瓶,夹杂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分数的试卷,五花八门的东西在小贩的清点下变现,钱还没捂热,早已换成了手中的弹珠,嘴里的冰棒。至于回收的东西用来做什么,则不在孩子的考量中,比如有人回收头发,甚至回收拜拜烧的金银纸的灰烬。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所收的废品也在“与时俱进”,从昔日的酒瓶纸箱,变成了“回收冰箱、电脑、洗衣机......”,这下,孩子无计可施,毕竟不能拆了家里头的电器。只是回收废品的小车穿进小巷时,大伙儿被洗脑,念上“回收冰箱、电脑、洗衣机......”,而“酒干倘卖无”则恍若是上辈子的事。
小吃
本义: 简单、经济的菜肴和点心。
巷义:对于一个好吃的人来说,“吃”可能才是关于巷弄里的全部回忆。酷暑晌午,巷子里的人们总爱在树下乘凉,外婆会提井水浇透门前的水泥地,用湿布擦干净竹藤椅。深井里吊着的水桶,藏着一只泡井水的冰西瓜,最过瘾的是能半颗瓜挖着吃。三四点钟,眯着睡眼,乖坐着等待挑扁担的阿婆路过巷口,“豆花——”拉长的声调立马让人精神抖擞。记忆中似乎有专用的豆花碗,瓷实浑厚,盛着温热白嫩的豆花,浇上蜜水或糖浆。清甜细滑的黄豆香气,大热天里,解渴消暑。傍晚时候,“豆林、豆酥哦——”便是饭点报时声。阿伯“铁马”后座的木桶里用纱布裹着棉粘沙糯的“侯林豆”,一种蒸熟的黄豆,再拌上外婆的肉糜汁就可以吸溜几碗米粥。“吃货”总是对巷子里的吆喝声满心期待。
散步
本义: 随意走走。
巷义: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小區群里有不少惊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陆续建起来大片居民楼,经常是虽有小区之分,却没有围墙隔离,楼与楼之间散布着无数的巷子、小路和窄道,可以说是没有章法。每次散步其间都能搭配出不一样的路线,兜兜转转,同时也探寻一路上隐藏的好玩的地方。在公共绿地上,还会出现农村才有的场景:老阿婆带齐了锄头、水桶、菜籽和肥料,正在耕种未来几个月的蔬菜,同时她身上居然还用床单绑着一个婴儿,在咿咿呀呀自言自语,阿姨时不时回应两句。
借道
本义: 借路经过。
巷义:经济好一点的小镇,家家户户都盖起几层高的楼房,而且往往房子之间间隙很近,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对方客厅。晚饭后的电视剧时间,能通过声音判断左邻右舍谁家看的剧情节比较紧张。要是有个嗜赌成性的邻居,说不定能在家里近距离欣赏一出“动作戏”:正吃着饭,突然就见邻居就从开着的窗户里跳进来,一脸淡定地打招呼:“借你家走一下咯!”然后飞快溜走,接着从窗户里又跳进几个陌生人来,招呼也不打就追着他去了,原来是来催债的。
捉迷藏
本义: 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
巷义:九十年代初的教育压力比现在小太多,每天下午四点,孩子们就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也不用上什么补习班兴趣班,一头扎进房前屋后的巷子里边捉迷藏,边等大人回来。有时候玩得入迷,就算家长喊回家吃饭也很不情愿,实在受不了催促,就飞快地跑回各家饭桌,拿个大碗,把饭和菜一股脑儿全盛满,端着碗又飞快地跑出来继续捉迷藏,家人的叮嘱落在身后根本赶不上孩子们玩游戏的开心。带着碗筷在巷子里捉迷藏蛮讲究技术,一得格外注意安全,二得防止饭菜洒了,不然被路过的大人看见了都是会给家长打报告的。或者就尽快把饭吃完,找个地儿放下碗筷再专心玩,可结果就是,经常玩得忘乎所以找不着碗了,回家挨一顿批。
直为街,曲为巷,城市里坊内的狭窄小道称之为“巷”。即使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依然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一些零散的记忆中提炼出各种词语,用来展现它们在实际巷弄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本次收录在小册子里的“巷弄生活词典”的词条,曾经都在一些巷弄里有过一定的流传范围,是那些在巷弄生活着的人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密码”,特定的生活总是能通过特定的词条来表现,希望当你在翻阅这些词条时,能借此更加接近巷弄生活的真实面貌,即一种弱化壁垒之后的生活。
广播
本义:利用无线电或电视信号进行大众传播。
巷义:从前在巷子里,总会住着一些嗓门大的人,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巷子里的“广播员”。不管是停电了、电来了;还是放晴了,下雨了,只要他们恰好在家,总会吼一嗓子,顺带通知各位街坊邻居。这些靠嗓子吼出来的“广播”一播出,巷子总会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活过来——因为一句“电来了”,原本昏暗的房间瞬间被电灯点亮,窗户那头又开始飘出电视剧里的肉麻对白,又或者是听见“下雨了”之后,耳边开始充斥着拖鞋在木楼梯上急速奔跑的声音,一般在这种紧急时刻,妈妈们总能一边利索地收衣服,一边抽空念几句在旁边光看不帮忙的“死小孩”。
算命仙
本义:根据人的生辰八字,以阴阳五行为人卜算吉凶祸福的人。
巷义:古早时,厦门的不少小巷子里都有算命先生坐镇。不管他们的小板凳摆在多深的巷子里都不愁没有生意,想算命的人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找上门。这些各有所长的算命先生,有的被传得神乎其神,有的不过是靠嘴混口饭吃。而那些犹如“天机”的算命结果,历经几十年的考验,如今都成了茶桌上的谈资,偶尔长辈们在感慨人生跌宕时,就会不小心泄露一二,“难怪当年有个算命的说我……”。至于到底哪家最准,老人家说,其实还是要靠“缘分”,就跟找对象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投缘的那个算命先生。
声音
本义: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
巷义:比起安静的小区或喧闹的马路,巷子里的声音要丰富得多,毕竟你不能指望老房子的隔音效果有多好。住在巷子里二十多年,我时常听到的声音包括但不限于:孩子的哭声、夫妻的吵架声、麻将桌上的洗牌声、电视机里尴尬的对白、喝酒时划酒拳的声音、走街小贩的叫卖声,或是中秋博饼时骰子撞碗的清脆、空调外机轰隆作响、忘带钥匙的人用力敲门、半夜醉酒的人放声歌唱……这些声音,在大部分时候都让人觉得烦躁,只有在极其偶尔的片刻,在那些你忍不住想要怀疑人生的深夜里,它们会让你觉得生活其实很真实,也很热闹。
小卖部
本义: 相对于大商场而言,在公共场所中出售食品、杂货等的小型贩卖部。
巷义:长大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那条巷子里的那间小卖部,是巷子里所有孩子完成“人生第一次打酱油”仪式的地方,每当我们一手递出皺巴巴的钱,一手接过沉甸甸的酱油,走出小卖部的时候,已经和来时判若两人,为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当然咯,除此之外小卖部也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天堂”,里面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让人垂涎的零食冰棒。每次路过时,我们都在心里偷偷地物色自己的目标,虽然囊中羞涩,但大家都有“君子下手,十年不晚”的壮志。
托儿所
本义: 学前儿童保育机构,旨在接受委托,代为照顾年幼子女。
巷义:记忆中新闻联播开始时,也是一天中巷子最热闹的时候。原本散落在四处的街坊邻居们,开始三三两两聚在巷子的长条木凳旁,左手端个饭碗,里面盛着满当当的饭菜,右手拿双筷子,在说话间隙扒几口饭进嘴里。偶尔还能看到带孙子的阿嫲,捧着饭碗追在孙子后头,撒欢的娃在狭长巷子里东躲西藏哈哈大笑,阿嫲在后头边追边哄,勺子里一口饭,总能恰好塞进孩子嘴里。记得有几年时间,巷子里的孩子多,整条巷子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托儿所,而经验丰富的阿嫲们也心甘情愿当“托管阿姨”,要是哪家孩子今天没人照顾留守在家,大可以托她们帮忙照看,等孩子们回家时,八成手里还抱着吃不完的糖果零食呢。
担子
本义: 扁担和挂在两端的东西,后亦指所挑的东西。
巷义:小时候生活在巷子里,小伙伴们都会“听音辨味”,比如夏天时就会有挑着豆花担子的小贩走进巷子里叫卖,他们一般都会带着一个金属的小棍子,一边走,一边敲出清脆的声响,有时还会吆喝两声“卖豆花咯”。一听到从巷口传来敲击金属的声响,我们都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从爸妈手上接过钱和大碗,冲到豆花担子前,看着卖豆花的大叔掀开桶盖,用平勺刮出薄薄的一层豆花装到大家的碗里,偶尔还会抓一把毛豆送我们。即使巷子远离热闹的马路,这些挑着担子的人总能穿过弯弯曲曲的巷道,带来各种好吃的或生活必需品,因而那时我们也总是对挑着扁担,慢悠悠经过家门的人充满好奇,不知道担子里都藏着什么好吃的东西呢?
门
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
巷义:巷弄里的人家,家门通常都是敞开的,因为巷子狭窄,房屋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假如不开门的话,入门的客厅暗无天日。因此每天一大早,阿嫲就会打开大门,让光进来,并舀一勺水清洒门口的地面,顺便和对门的阿婆打个招呼。因此我们那时并不需要刻意“串门”,家家户户都敞着大门,朝着隔壁喊一声,小伙伴就会带着玩具跑过来。偶尔经过巷子的人,从门口就能看见屋里的人:有时看见一个老奶奶带着眼镜,坐在藤椅上看报纸;有时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宝宝,正坐在小推车里满屋子乱跑;有时还能看到一家子围在一起吃午饭,一旁还有风扇在呼啦啦地吹。那一扇扇门就像是木偶戏的小戏台,上演着巷弄生活的不同场景,不像如今的居民楼,层层大门紧闭,对身边的一切一无所知。
水井
本义: 往地下打凿用以取水的深洞。
巷义:水井处有人家,这句话对于大部分的巷弄其实也适用,以前我们生活的巷子里,在巷尾就有一口水井,是街坊们一起挖出来的。每一天,妈妈们会到水井边洗衣服、洗菜,将水井边系着麻绳的铁桶“哐当”一声抛下去,装满一桶后握住麻绳,慢慢地提上来,我小时候自己试过一次,装满井水的水桶沉甸甸,也不知道看起来柔弱的妈妈和奶奶都是怎么拎上来的。提上来的井水很清凉,夏天时长辈还会用井水来装西瓜,吃起来有冰镇的感觉。在小孩的眼中,这个水井深不可测,靠近一看,还能闻到潮湿的水汽和井壁上青苔散发的气味,大一点的孩子就会编一些水井里的鬼故事来吓唬年纪小的孩子,因此水井对很多小孩来说,是一个既可怕又神秘的存在。 石头
本义: 由矿物质集合而成的坚硬块状物质。
巷义:石头是巷弄里最常见的东西。尤其是闽南的巷弄,常常能看见几张用砖头撑起来的石板,午睡或是晚饭之后,长辈们会带着自家的茶盘或是点心,坐在石板上泡茶话仙,那张小小的石板就是巷弄的公共休息空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是在这张石板上传开的。对小孩而言,石头则是他们的玩具,除了能拿来打水漂,还能比赛垒石堆,从前我们会挖墙角的红砖碎屑,用来画“跳房子”的格子,然后寻找合适的石头来作为跳格子的道具。当然了,还有些石头看起来充满了神秘的力量,那就是巷子里的石敢当,有的是一块写着“石敢当”的石块,有的则是雕成风狮爷的模样,小小一只立在巷子的交叉口,用来镇住穿堂风。
吆喝
本义: 高声呼喝。
巷义:小时候巷弄里最诱人的,是“余音绕梁”的叫卖声。周末早上刚想睡个懒觉,巷子里头的“绿豆粉糕耶”的吆喝声却一股劲地窜进耳朵。这位阿姨头顶铺满小吃“绿豆粉糕”的簸箕,手脚利落,竟用独特的腔调将这简单的四字念得“起承转合”。孩童边学着她的叫卖声,边从自家里蜂拥而至,围着她,扬着手中的纸币,叽叽喳喳。夏天则有“卖甘蔗耶”的叫唤来“攻城略地”。小贩蹬着自行车,后座两旁各挂着一个插满甘蔗的竹筐,悠悠地游走于巷弄中。小贩的服务很是到位,买卖一成,特制的削刀则起,甘蔗皮刷刷掉落,剩下手掌大小的甘蔗皮供人把持,尝起来既便捷又卫生。而今甘蔗早已被削皮、切成手指大小地整盒售卖,小吃也能在店里寻得,消费越来越便捷的今日,却少了一份市井与趣味。
拜拜
本义: 每逢节日、佛诞、婚寿葬祭等,都要供奉神明和宴请亲朋,甚至演戏酬神的风俗活动。
巷义:巷弄里的妈妈们总是在拜拜的时候,会形成统一战线,尤其在神明巡城或是如中元节这种大型祭拜活动时。其中祭拜的时间,准备的祭品以及祭品摆放的位置,都在多年的交流中形成外人不可琢磨的默契,而形成的“战线”甚至可能只局限于某一条巷弄。比如李家阿姨探出头问:“ 隔壁街道已经拜了,我们什么时候?”对门的张阿姨就隔空传话:“没事,不急,我们再一会。”待你还没回过神,却见一巷子的妈妈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合掌祈祷,插香添酒。拜拜的金银纸也从各家各自焚化,变成了大家在街头巷尾的某处“风水宝地”一起焚烧,随之而来的是妈妈们相互问候与“你家孩子……”的“亲切关怀”。
回收
本义: 从已用过的产品或废品中对有用材料的收回行为。
巷义:回收废品的小车是巷弄小娃的“流动银行”。街头晃过收废品的小车,巷尾的小孩立刻就飞奔进屋,捣腾出一堆“宝贝”,捧出门外,翘首以盼。纸箱、酒瓶、饮料瓶,夹杂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分数的试卷,五花八门的东西在小贩的清点下变现,钱还没捂热,早已换成了手中的弹珠,嘴里的冰棒。至于回收的东西用来做什么,则不在孩子的考量中,比如有人回收头发,甚至回收拜拜烧的金银纸的灰烬。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所收的废品也在“与时俱进”,从昔日的酒瓶纸箱,变成了“回收冰箱、电脑、洗衣机......”,这下,孩子无计可施,毕竟不能拆了家里头的电器。只是回收废品的小车穿进小巷时,大伙儿被洗脑,念上“回收冰箱、电脑、洗衣机......”,而“酒干倘卖无”则恍若是上辈子的事。
小吃
本义: 简单、经济的菜肴和点心。
巷义:对于一个好吃的人来说,“吃”可能才是关于巷弄里的全部回忆。酷暑晌午,巷子里的人们总爱在树下乘凉,外婆会提井水浇透门前的水泥地,用湿布擦干净竹藤椅。深井里吊着的水桶,藏着一只泡井水的冰西瓜,最过瘾的是能半颗瓜挖着吃。三四点钟,眯着睡眼,乖坐着等待挑扁担的阿婆路过巷口,“豆花——”拉长的声调立马让人精神抖擞。记忆中似乎有专用的豆花碗,瓷实浑厚,盛着温热白嫩的豆花,浇上蜜水或糖浆。清甜细滑的黄豆香气,大热天里,解渴消暑。傍晚时候,“豆林、豆酥哦——”便是饭点报时声。阿伯“铁马”后座的木桶里用纱布裹着棉粘沙糯的“侯林豆”,一种蒸熟的黄豆,再拌上外婆的肉糜汁就可以吸溜几碗米粥。“吃货”总是对巷子里的吆喝声满心期待。
散步
本义: 随意走走。
巷义: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小區群里有不少惊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陆续建起来大片居民楼,经常是虽有小区之分,却没有围墙隔离,楼与楼之间散布着无数的巷子、小路和窄道,可以说是没有章法。每次散步其间都能搭配出不一样的路线,兜兜转转,同时也探寻一路上隐藏的好玩的地方。在公共绿地上,还会出现农村才有的场景:老阿婆带齐了锄头、水桶、菜籽和肥料,正在耕种未来几个月的蔬菜,同时她身上居然还用床单绑着一个婴儿,在咿咿呀呀自言自语,阿姨时不时回应两句。
借道
本义: 借路经过。
巷义:经济好一点的小镇,家家户户都盖起几层高的楼房,而且往往房子之间间隙很近,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对方客厅。晚饭后的电视剧时间,能通过声音判断左邻右舍谁家看的剧情节比较紧张。要是有个嗜赌成性的邻居,说不定能在家里近距离欣赏一出“动作戏”:正吃着饭,突然就见邻居就从开着的窗户里跳进来,一脸淡定地打招呼:“借你家走一下咯!”然后飞快溜走,接着从窗户里又跳进几个陌生人来,招呼也不打就追着他去了,原来是来催债的。
捉迷藏
本义: 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
巷义:九十年代初的教育压力比现在小太多,每天下午四点,孩子们就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也不用上什么补习班兴趣班,一头扎进房前屋后的巷子里边捉迷藏,边等大人回来。有时候玩得入迷,就算家长喊回家吃饭也很不情愿,实在受不了催促,就飞快地跑回各家饭桌,拿个大碗,把饭和菜一股脑儿全盛满,端着碗又飞快地跑出来继续捉迷藏,家人的叮嘱落在身后根本赶不上孩子们玩游戏的开心。带着碗筷在巷子里捉迷藏蛮讲究技术,一得格外注意安全,二得防止饭菜洒了,不然被路过的大人看见了都是会给家长打报告的。或者就尽快把饭吃完,找个地儿放下碗筷再专心玩,可结果就是,经常玩得忘乎所以找不着碗了,回家挨一顿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