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青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青莲村,正值芒种。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农机耕地,水牛镘田。妇女们“一”字排开,低头弯腰,绿油油的秧苗齐刷刷地立在坦荡如砥的水田里。横竖成篇,像一串串绿色的诗。这时,一阵栽秧号子透过车窗传进来,听不清歌词,但高亢清亮的音节伴着天地间的长风,将热腾腾的泥土气息瞬间送到面前。
  田间的歌声同样回响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诗经》记录下了周民春耕播种的画面。而这块土地上,七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开始了耕作。那是比《诗经》还早得多的年代。先民胼手胝足,将草木丛生的沼泽开垦成肥沃的农田,开始了人类水稻栽种的历史。这并非臆猜,从这里发掘的碳化后的籼稻粒已向世人折射出人类农业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江苏淮安宋集乡发现了淮河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它分布极广,不仅遍及江苏各地,而且在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山东、上海等地都有类似的文化层发现,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因首先发现于青莲岗而得名。而青莲岗名字的由来是因早年在岗上有一座青莲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长莲花著称,故称为青莲岗。于是,这一朵“青莲”从此摇曳在瀚如烟海的史册,绽放在人类文明的源头。
  在青莲村,我寻访到遗址的所在地。昔日高岗因历年积肥的缘故,已变成一个大水塘。阳光洒在水面,片片金光。这还是七千年前照耀着“青莲岗”的阳光吗?站在水边,我想象着那个生机勃勃的原始氏族部落像神话般冒出来,就像英国作家弗雷泽笔下的罗马内米湖畔的狄娜神庙一样。我看到他们从红烧土建筑的房子里走出来,用石斧伐木丁丁、用石犁翻动土地、用石镰收割稻谷、用石刀杀禽宰畜、用骨刺鱼镖叉鱼、用纺轮纺织、用陶珠陶管装饰、陶罐热气腾腾、陶釜肉香四溢……身着兽皮的“青莲人”聚群而居,此呼彼应。阳光下,我仿佛做了一个七千年的长梦。
  后来,我在博物馆里见到它们。那些石斧、石刀、石凿、石犁、石镰、石盘、陶釜、陶罐、陶壶、陶钵……穿越七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器物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在灯光的照拂下,在后人目光的注视下悠悠醒来,仿佛做梦的不是我,而是它们。一块块石头、一抔抔泥土在初民的手中有了温度,有了记忆,以至于跨过七千年的时间长河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一点儿也不感到陌生,更不感到意外。盡管粗粝,但它们和现在的生产、生活器具如出一辙,这就叫一脉相承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1  大坪村口的那片竹林中夹杂着松树和杉树,还有几棵高大的杨梅树。竹林是我们玩闹的好去处,小伙伴们在那儿捉迷藏、玩官令打贼、打三角牌。我把在老家学到的各种游戏都教给了大坪的小伙伴们。我们常常玩得兴头四起,天黑还不肯回家,母亲老是摸着黑儿寻到竹林中来。  这天我与阿屉在竹林玩“跑跑抓”,我在前面紧跑,阿屉在后面生怕追不上我,抄近路从密匝的竹子缝中挤过来。突然听到“咔嚓”一声,接着又听到阿屉叫了一声“
期刊
在她这里理发是要排队的,即使预约,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在她这里等,时光竟慢了下来,慢到像看到一条平缓的河流在流淌。愿意等的,坐在雨棚下,刷刷手机,翻翻报,聊聊天,没人感到无聊。等也是身心的放松,聽着时光在身边游走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  她的理发店就在小区的出口旁。车库改的,小得不能再小。摆了镜子和理发台,以及一台洗头床后,剩下的空间刚好够她和顾客转身,剪发、洗头、吹风、进出……  她
期刊
小升初考试,我居然一鸣惊人,成为全乡一百多号考生中的佼佼者。  父亲第一次觉得,这个娃娃有培养价值。于是征求我读初中的意见。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可以去乡里唯一的初中学校就读,十公里山路,必须住校,每学期学费只要八十元,但听说教学质量很差,多年没有考取一个师范生或者一个中专生。另外可以去毗邻的Y镇读书,但离家二十多公里,坐中巴车需要五元车费,学费一百多元,借读费(押金)两百元,要知道那时候Y镇
期刊
电影《洪湖赤卫队》那首《洪湖水浪打浪》的插曲,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无论东西南北,已经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飘过了半个多世纪了,坦白地说,这也是一首我生命当中难以忘怀的歌。我完全不知道湖北荆州的监利就是革命老区的洪湖地区,更不知道“监利”就是洪湖赤卫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红军街  还记得《洪湖赤卫队》电影里那脍炙人口的插曲吗?也许,你已经忘记了,那么,就随我在“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中,走一趟
期刊
2岁多的孙子Max从遥远的堪培拉和我视频,身着冬装,黑色皮夹克护佑着他的冷暖,又衬托了他的纯净无瑕,自然卷发蓬松地遮盖他的额头,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两只小手拿着玩具,稚声稚气地用汉语叫一声“爷爷”,随后流利地用英语问:“Aren’t you cold(您不冷吗)?”  我在北半球的中国,他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季节完全相反。我突然意识到,Max在异国他乡生活400多天了。换句话说,这400多天
期刊
他向着那边使劲儿地吆喝了一嗓子,说,听这音儿,向前面的山坳拐上一个弯儿,上一道坡,下一道梁,就到了俺家哩。  他家就在黄土高原。  我是进黄土高原采风来的。他,做了我的向导。  太阳平西的时候,我找了好几家旅店,全部满员。正在我彷徨无措的时候,他在一旁见了,就热心地说:“要不,就去俺家吧。”  我说:“行啊!”  汉子那烧玉米似的黄牙也张着,显出了憨厚的样子,说:“嘿嘿,一看你就是公家人,金贵哩!
期刊
我们兄弟三个,我排行老大,出生一岁多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父亲和祖父带我辗转几个省市抢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落个双腿残疾。也因此花光了家底——每年夏秋,祖父只要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就转手都背去卖掉还债。这样还了好几年,债才算还清。  我长到八九岁了,还不能走路,只能坐在一个特制的小铁车上活动。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我也和他們一样,贪玩得很。每天,大人们去劳动,一大帮孩子就会围我家来,拉我的小铁车四下里疯跑
期刊
有些地方,一生可能要去好多次。  初冬的时候,我又一次去了山阳漫川,住在漫川酒店309房间,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房间里,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一个和我一起长大,后来又分开的朋友。  那是八年前的春天,我和她一起枕着黑色的夜,彻夜长谈。那时的她,很漂亮,喜欢穿着粉色的蕾丝小洋裙,像探出墙的桃花,我有点儿担心她,骂她是粉黛乱子。乱子刚离开围城,心情有点儿糟,她借了一辆二手车,带我去漫川闲逛。我们早上从小城镇
期刊
张先生送我一幅水墨画。  画面上一条鱼,瞪着眼,鼓着鳃,生猛,鲜活,好像随时准备着,择机入水,追随它的自由世界。画面题款:文章可贵是自由。  张先生不仅是翻译家、诗人、画家,还是一家文學杂志的主编。他知道我闲来有捣鼓文字的爱好,故将这幅画作赠予我。题款点睛,给我启示。  作家铁凝在《散文里没有规矩》中说,现在的散文太有散文的腔调了。又说,能不能写得别太像散文了?在古代,韵文即散文。鲁迅也说过,散文
期刊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相互包容。揣着99%被人嘲笑的梦想,朝着只有1%成功的方向努力奋斗。  我们一起经历风雨洗礼,迎难而上,浴血奮战,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不离不弃,荣辱与共,生死相随,砥砺前行。我们迎着阳光奔跑,去创造人间奇迹。
期刊